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導風結構及具有其的空調柜機,設置在空調柜機內,空調柜機具有與外部相連通的第一出風口,導風結構包括:風道,具有第二出風口,并與第一出風口相連通;導風蝸殼,設置在第一出風口和第二出風口之間,其中,導風蝸殼具有弧形導風面,用于將第二出風口的出風導送至第一出風口。出風在流動過程中沿著弧形導風面改變方向并由空調柜機的第一出風口送出,風量損失非常小,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空調柜機出風口直角拐彎造成風量極大的損失,從而影響整機的出風效率和性能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空調設備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導風結構及具有其的空調柜機。
技術介紹
目前,空調柜機從風道蝸殼出風口位置出風后,風集中往上吹,然后在整機的出風口處集中送風,出風過程屬于直上后再近似直角拐彎,出風在直角拐彎過程中造成風量極大的損失,從而影響整機的出風效率和性能。針對現有技術中空調柜機出風口直角拐彎造成風量極大的損失,從而影響整機的出風效率和性能的技術問題,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案。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導風結構及具有其的空調柜機,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空調柜機出風口直角拐彎造成風量極大的損失,從而影響整機的出風效率和性能的技術問題。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根據本技術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導風結構,設置在空調柜機內,空調柜機具有與外部相連通的第一出風口,導風結構包括:風道,具有第二出風口,并與第一出風口相連通;導風蝸殼,設置在第一出風口和第二出風口之間,其中,導風蝸殼具有弧形導風面,用于將第二出風口的出風導送至第一出風口。進一步地,風道與空調柜機的殼體后壁之間具有間隙,導風蝸殼位于間隙的上端。進一步地,弧形導風面形成于導風蝸殼的側壁上,弧形導風面與第一出風口相對地設置。進一步地,導風蝸殼的上表面緊靠空調柜機的殼體上壁,導風蝸殼的下表面與風道的第二出風口的端面平齊。進一步地,導風蝸殼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高度大于第一出風口的高度。進一步地,弧形導風面下端的外弧切線與所導風蝸殼的下表面之間的夾角不小于45°,弧形導風面上端的外弧切線與所導風蝸殼的上表面的之間的夾角不大于45°。進一步地,導風蝸殼的下表面沿空調柜機前后方向的寬度與風道和空調柜機的殼體后壁之間的間隙的寬度相同,導風蝸殼的上表面沿空調柜機前后方向的寬度大于風道和空調柜機的殼體后壁之間的間隙的寬度。進一步地,導風蝸殼的下表面與弧形導風面的交匯點位于風道的后側壁上端。進一步地,導風結構還包括:出風格柵,設置在第一出風口處,其中,出風格柵的上端與空調柜機的殼體上壁相連接,導風蝸殼的上表面與弧形導風面的交匯點位于出風格柵的內側面上端處。根據本技術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種空調柜機,包括導風結構,導風結構為上述內容中任一項的導風結構。應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通過在空調柜機內設置導風結構,該導風結構包括風道以及導風蝸殼,其中,空調柜機具有外部相連通的第一出風口11,風道20具有與第一出風口連通的第二出風口,導風蝸殼設置在第一出風口和第二出風口之間,導風蝸殼具有弧形導風面,通過弧形導風面將風道的第二出風口的出風輸送至第一出風口。出風在流動過程中沿著弧形導風面改變方向并由空調柜機的第一出風口送出,風量損失非常小,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空調柜機出風口直角拐彎造成風量極大的損失,從而影響整機的出風效率和性能的技術問題。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之外,本技術還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優點。下面將參照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附圖說明構成本技術的一部分的說明書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圖1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可選的導風結構在空調柜機內的安裝結構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專利技術實施例可選的導風結構的局部剖面結構示意圖。其中,上述附圖包括以下附圖標記:10、空調柜機;11、第一出風口;20、風道;21、第二出風口;30、導風結構;31、弧形導風面;40、出風格柵。具體實施方式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技術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技術。為了使本
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的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導風結構,如圖1所示,設置在空調柜機10內,空調柜機10具有與外部相連通的第一出風口11,導風結構包括:風道20,具有第二出風口21,并與第一出風口11相連通;導風蝸殼30,設置在第一出風口11和第二出風口21之間,其中,導風蝸殼30具有弧形導風面31,用于將第二出風口21的出風導送至第一出風口11。應用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通過在空調柜機10內設置導風結構,該導風結構包括風道20以及導風蝸殼30,其中,空調柜機10具有外部相連通的第一出風口11,風道20具有與第一出風口11連通的第二出風口21,導風蝸殼30設置在第一出風口11和第二出風口21之間,導風蝸殼30具有弧形導風面31,通過弧形導風面31將風道20的第二出風口21的出風輸送至第一出風口11。出風在流動過程中沿著弧形導風面31改變方向并由空調柜機10的第一出風口11送出,風量損失非常小,解決了現有技術中空調柜機出風口直角拐彎造成風量極大的損失,從而影響整機的出風效率和性能的技術問題。具體實施時,導風蝸殼30的上表面緊靠空調柜機10的殼體上壁,導風蝸殼30的下表面與風道20的第二出風口21的端面平齊。導風蝸殼30的弧形導風面31位于導風蝸殼30的側壁上,并且弧形導風面31與第一出風口11相對地設置。由于導風蝸殼30沿空調柜機10的前后方向具有一定的厚度,為了能使導風蝸殼30的弧形導風面31的下端位于風道20的第二出風口21處,因此,風道20與空調柜機10的殼體后壁之間具有間隙,導風蝸殼30位于該間隙的上端。導風蝸殼30的下表面沿空調柜機10前后方向的寬度該間隙的寬度相同,導風蝸殼30的下表面與弧形導風面31的交匯點位于風道20的后側壁上端,從而使弧形導風面31的下端緊靠在風道20的第二出風口21后端側壁的上邊緣,從而由第二出風口21流出的風能夠自然沿著弧形導風面31向上流動,同時,導風蝸殼30的上表面沿空調柜機10前后方向的寬度大于風道20和空調柜機10的殼體后壁之間的間隙的寬度,使弧形導風面31由下向上朝向第一出風口11的方向彎曲,使風道20的出風能夠更順暢地導送到第一出風口11處。為了使弧形導風面31具有更長的曲線,從而能夠將風道20的出風更好地引導至第一出風口11處,因此,導風蝸殼30的上表面與下表面之間的高度大于第一出風口11的高度。風流由風道20的第二出風口21流出后,在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設置在空調柜機(10)內,所述空調柜機(10)具有與外部相連通的第一出風口(11),所述導風結構包括:風道(20),具有第二出風口(21),并與所述第一出風口(11)相連通;導風蝸殼(30),設置在所述第一出風口(11)和所述第二出風口(21)之間,其中,所述導風蝸殼(30)具有弧形導風面(31),用于將所述第二出風口(21)的出風導送至所述第一出風口(11)。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設置在空調柜機(10)內,所述空調柜機(10)具有與外
部相連通的第一出風口(11),所述導風結構包括:
風道(20),具有第二出風口(21),并與所述第一出風口(11)相連通;
導風蝸殼(30),設置在所述第一出風口(11)和所述第二出風口(21)之間,其中,
所述導風蝸殼(30)具有弧形導風面(31),用于將所述第二出風口(21)的出風導送至
所述第一出風口(11)。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風道(20)與所述空調柜機(10)
的殼體后壁之間具有間隙,所述導風蝸殼(30)位于所述間隙的上端。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導風面(31)形成于所述導風
蝸殼(30)的側壁上,所述弧形導風面(31)與所述第一出風口(11)相對地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蝸殼(30)的上表面緊靠所述
空調柜機(10)的殼體上壁,所述導風蝸殼(30)的下表面與所述風道(20)的第二出
風口(21)的端面平齊。
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導風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風蝸殼(30)的上表面與下表面
之間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出風口(11)的高度。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導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陳誠,朱日榮,陳珠秀,張輝,梁博,葉務占,肖林輝,林金煌,何振健,
申請(專利權)人:珠海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