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可回收微型錨桿墻,包括建筑基坑邊坡的穩定土體、滑動土體及基坑邊坡表面施設的砼墻面,其特征在于沿穩定土體、滑動土體及砼墻面鉆孔埋設微型錨桿,以微型錨桿為中心的鉆孔內灌注水泥漿錨固體,所述的錨桿包括內端連接設置的錨頭,與錨頭配合連接的桿體及套接設置在桿體外的塑料套管,桿體外端沿砼墻面連接設置組合錨具。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設計合理,通過設置在錨頭內的回收裝置,可實現微型錨桿墻在完成支護功能后,桿體可與錨頭有效脫開,完成對桿體的回收,減少對周邊地下環境的污染和影響,該種結構的微型錨桿墻,回收過程方便快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土木工程
,具體涉及一種可回收微型錨桿墻。
技術介紹
土釘墻支護是應用于建筑基坑和邊坡穩定的一種擋土技術,由于該工藝經濟、可靠且施工快速、簡便,目前已廣泛應用在建筑工程的基坑支護和邊坡加固工程中。但是,在施工過程中大量的土釘被打設到土體中,由于土釘的桿體鋼筋和水泥注漿體粘結成一整體,當完成支護功能后其中的鋼筋無法拔除,被長期留置在地下成為永久性障礙物,給日后周邊工程的基礎施工留下較大的隱患且浪費大量的鋼材。所以,需要開發一種綠色、環保的,可回收的新穎施工工藝。土釘常規做法是采用孔內全長灌水泥漿,中間設置一根鋼筋,注漿體和鋼筋粘結成一個圓柱狀整體來承受抗拔荷載。通過在土坡中先行打設土釘,當邊坡再向下開挖時土體產生少量位移,土體和土釘之間就產生力的相互作用連成一整體,從而達到邊坡穩定的目的。土釘需在土體有變形后才會受力,其內力特征是沿土釘長度方向上呈現中間大,兩端小,且桿體鋼筋和水泥注漿體之間為拉應力。土釘由于構造原因,其在廢棄后桿體無法從注漿體中拔出。為了達到回收的目的,微型錨桿墻中的微型錨桿采用壓力型錨桿,由于在桿體外設有隔離塑料套管,桿體與水泥注漿體不粘結,在完成支護功能后通過錨頭回收裝置對桿體的有效松開,桿體就可以從水泥注漿體中被抽出。微型錨桿一般長度為6-8米,通常不超過15米,錨固體直徑一般為8-12cm,可以通過設置短而直徑較小的微型錨桿與外側砼墻面、土體共同作用,形成一堵寬度約為微型錨桿長度的重力式擋墻,從而達到邊坡穩定的目的。微型錨桿墻不僅具備土釘墻的所有優點,還可實現對桿體施加預應力實現主動受力,以減少邊坡土體的位移。微型壓力型錨桿受力機理與土釘有所不同,當桿體受力后抗拔力被直接傳遞到深部穩定土體中,使遠端錨頭向外頂壓水泥注漿體以獲得抗拔力,其桿體內力特征是沿微型錨桿長度方向應力是等大的,均勻的,且水泥注漿體上均為壓應力,有利于發揮水泥注漿體抗壓強度大,抗拉強度小的特性。由于桿體與水泥注漿體通長不粘結,還可實現桿體的回收利用,是一種綠色、環保的施工工藝,可有效地保障周邊建筑環境的安全。國內有關于土釘回收的技術相當少,專利技術公開號CN101608450A公開了一種可拆式土釘,但其只是說明了土釘墻的一些組成部分,土釘并沒有具體的可回收結構,只是籠統地說明是可拔除的土釘,從構造上來說是無法實現的。國內外有關大噸位錨索的回收工藝較多,如德國的DYWIDAG回收式錨索、英國的SBMA回收錨索,日本的JCE回收錨索。國內如專利號CN203174604U拆芯錐塞式錨索,專利號CN202509496U預應力筋可拆除式錨索等等,這些技術一般應用于能提供大噸位抗拔力的樁錨支護中,錨索長度一般為幾十米,回收工藝較復雜,成本相對較高,若應用于短而密的微型錨桿墻中,由于成本和工藝要求較高,達不到節約成本和快捷施工的目的。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技術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方便回收的微型錨桿墻,為此采取以下技術方案。可回收微型錨桿墻,包括建筑基坑邊坡的穩定土體、滑動土體及基坑邊坡表面施設的砼墻面,其特征在于沿穩定土體、滑動土體及砼墻面鉆孔埋設微型錨桿,以錨桿為中心的鉆孔內灌注水泥漿錨固體,所述的錨桿包括內端連接設置的錨頭,與錨頭配合連接的桿體及套接設置在桿體外的塑料套管,桿體外端沿砼墻面連接設置組合錨具。通過以上技術方案,本技術在使用時先在開挖后的土坡工作面上用機械或人工在土體中打設一給定直徑的下斜孔,將成品可回收微型錨桿和注漿管一起送入孔中就位。采用孔底返漿工藝將水泥漿注滿至孔口溢漿。同時在外側邊坡坡面上做一個剛性的鋼筋砼墻面,將帶套管的桿體穿過砼墻面留一小段在外端。當水泥注漿體及砼墻面達到5-7MPa的強度后,開始在外端張拉桿體,可按要求施加20-30kN的預應力后用單孔組合錨具鎖緊在砼墻面上。然后再開挖下一層土方,施工下一道可回收微型錨桿,如此反復,直至開挖到底。由于可回收微型錨桿具一定的長度,微型錨桿的錨頭被固定在遠處的穩定土層中,當在外端張拉桿體時,由于桿體與注漿體之間為塑料套管,桿體與注漿體不粘結,桿體張拉時拉力被直接傳遞到遠端的錨頭上,錨頭底部承載板擠壓注漿體并與注漿體周邊土體一起承受向外的拉力以獲得抗拔力,從而將外側滑動土體固定在穩定土體上,達到邊坡穩定的目的。在受力過程中由于錨頭底部承載板與水泥注漿體之間為壓應力,充分發揮了水泥注漿體抗壓強度大、抗拉強度小的力學性能。通過以上技術,本技術在完成土坡工作面的開挖后,在開挖坡面上先噴射一層3-5cm的C20砼對坡面進行預加固,然后進行成孔和微型錨桿的安裝,再在坡面上放一層鋼筋網片,然后再噴射一層C20砼至設計厚度,與微型錨桿接觸的砼墻面部分采取加強措施。根據需要砼墻面也可以采用鋼板樁或微型鉆孔樁等。所述的可回收微型錨桿墻,其特征在于錨頭內部設有回收裝置,所述回收裝置為固定在錨頭內的長螺母,與固定在桿體端部的螺桿相互連接;錨頭與桿體的連接是通過螺紋連接,長螺母被固定在錨頭密封體內,桿體的一端為帶反螺紋的螺桿。工廠拼裝時將桿體旋緊在長螺母內與錨頭連接,然后將桿體外的塑料套管與錨頭密封連接,以防水泥漿進入,在土坡面上成孔后,放入成品微型錨桿并注漿。當微型錨桿注漿體及砼墻面達到5-7MPa強度后,開始張拉桿體,由于兩者用螺紋連接在一起,外側桿體拉力被傳遞到錨頭承載板及注漿體上,從而獲得抗拔力。當需要回收時,將桿體和砼墻面松開,在外端用管子鉗順時針轉動桿體,將桿體從錨頭內的長螺母中旋出,桿體與錨頭分離,可實現桿體的回收。或回收裝置為設置在錨頭內的擠壓套,擠壓套將桿體固定在錨頭上,通過以上技術方案,錨頭與桿體的連接是通過固定在錨頭密封裝置內的擠壓套連接,安裝時將桿體穿過錨頭底部承載板并用擠壓套固定在錨頭內,然后將桿體外的塑料套管與錨頭密封連接,以防水泥漿進入。當微型錨桿施工完并達到5-7MPa強度后,開始張拉桿體,由于桿體和錨頭連接在一起,外側桿體拉力被傳遞到錨頭承載板和注漿體上,從而獲得抗拔力。當需要回收時,將桿體和砼墻面松開,在外端用千斤頂張拉桿體,當千斤頂張拉力超過擠壓套與桿體的極限握裹力后,桿體被拔出,實現了桿體的回收。制作時可事先設計擠壓套的握裹力,使得其工作最大荷載小于擠壓套的極限握裹力,以免工作時發生破壞。或回收裝置為設置在錨頭內的帶止退裝置的錨環,通過專用夾片與桿體連接。通過以上技術方案,錨頭與桿體的連接是通過設置在錨頭內的帶止退裝置的錨環,采用特制的夾片將桿體夾持在錨環內。當微型錨桿和外側砼墻面達到5-7MPa強度后,開始張拉桿體,由于桿體和錨頭內的錨環連接在一起,在張拉過程中錨環向錨頭底部承載板移動,錨環內的彈簧被壓縮,最后錨環與錨頭底部承載板接觸,外側桿體的張拉力被傳遞到錨頭底部承載板和注漿體上,從而獲得抗拔力。當需要回收時,將桿體上的預應力卸掉,然后在外端敲打桿體,由于錨環內有止退裝置,錨環只能作單向移動,錨環上的夾片錐度較大,當在外側敲打桿體時,夾片松開,桿體和錨環分離,達到桿體回收的目的。通過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的微型錨桿在工作過程中,桿體被固定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可回收微型錨桿墻,包括建筑基坑邊坡的穩定土體(1)、滑動土體(2)及基坑邊坡表面施設的砼墻面(3),其特征在于沿穩定土體(1)、滑動土體(2)及砼墻面(3)鉆孔埋設微型錨桿,以錨桿為中心的鉆孔內灌注水泥漿錨固體(4),所述的錨桿包括內端連接設置的錨頭(5),與錨頭(5)配合連接的桿體(6)及套接設置在桿體(6)外的塑料套管(7),桿體(6)外端沿砼墻面(3)連接設置組合錨具(8)。
【技術特征摘要】
1.可回收微型錨桿墻,包括建筑基坑邊坡的穩定土體(1)、滑動土體(2)及基坑邊坡表面施設的砼墻面(3),其特征在于沿穩定土體(1)、滑動土體(2)及砼墻面(3)鉆孔埋設微型錨桿,以錨桿為中心的鉆孔內灌注水泥漿錨固體(4),所述的錨桿包括內端連接設置的錨頭(5),與錨頭(5)配合連接的桿體(6)及套接設置在桿體(6)外的塑料套管(7),桿體(6)外端沿砼墻面(3)連接設置組合錨具(8)。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可回收微型錨桿墻,其特征在于錨頭(5)內部設有回收裝置,所述回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姚炳祥,
申請(專利權)人:姚炳祥,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