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導光板及發光結構,其中,該導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和反射面;所述導光板呈楔形,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射面相向設置且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射面形成一夾角;所述入光面相鄰于所述出光面以及所述反射面,且所述導光板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厚度大于其遠離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厚度;所述出光面和/或反射面設置有磨砂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出的導光板和發光結構采用側入光光源,光線通過楔形導光板內部,通過折射、反射等過程傳導至出光面,從而形成發光均勻的面光源。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顯示
,尤其涉及一種導光板及發光結構。
技術介紹
由于發光二極管(lightemittingdiode,LED)有體積小、省能源與壽命長等優異特性,在所有新發光組件中最具節能減碳的效用。近年來,LED已廣泛的運用至照明裝置上。然而,LED的發光原理與發光形式和現行的諸如燈泡和燈管等光源有很大的差異性。因此,在運用至照明燈具上會產生光源不均勻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導光板及發光結構,旨在提高出光的均勻性。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出的導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和反射面;所述導光板呈楔形,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射面相向設置且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射面形成一夾角;所述入光面相鄰于所述出光面以及所述反射面,且所述導光板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厚度大于其遠離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厚度;所述出光面和/或反射面設置有磨砂紋。優選地,所述反射面上的磨砂紋為均勻的磨砂紋。優選地,所述反射面上的磨砂紋沿靠近出光面的方向逐漸變密。優選地,所述出光面上的磨砂紋為均勻的磨砂紋。優選地,所述導光板還包括出光結構,所述出光結構設置在所述出光面上,所述出光結構包括遮光區域和出光區域。優選地,所述出光區域為鏤空區域,所述出光面表面形成有與鏤空區域形狀一致的凸臺,所述凸臺穿設于所述鏤空區域,且所述凸臺的頂面為均質磨砂紋。優選地,所述出光區域上覆蓋有透明膜,所述透明膜上絲印有用于裝飾的花紋或圖案層。優選地,所述入光面上設置有抗反射的第一微納米結構層和/或斥水性的第二微納米結構層。優選地,所述導光板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聚碳酸酯制成。本技術還提供一種發光結構,所述發光結構包括光源及導光板,所述導光板是如上述任一項所述導光板,所述光源的發光面朝向所述導光板的入光面。本技術提出的導光板和發光結構采用側入光光源,光線通過楔形導光板內部,通過折射、反射等過程傳導至出光面,從而形成發光均勻的面光源。當反射面設置有磨砂紋時,光從入光面射到反射面時,磨砂紋上的微小顆粒結構可對光線進行漫反射,從而使反射到出光面的光線更加均勻。當出光面設置有磨砂紋時,發射到出光面的光線通過磨砂紋上的微小顆粒結構對光線進行漫反射,使得光線多方向射出,可增加面光源的可視角度和光線的均勻性。另外,與疊層形式的勻光結構相比,采用側入光光源可有效降低產品的厚度。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示出的結構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第二實施例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導光板A-A方向的剖視圖;圖4為本技術第三實施例導光板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導光板B-B方向的剖視圖。附圖標號說明:標號名稱標號名稱1入光面442透明膜2出光面5光源22凸臺6上殼3反射面62口字型限位肋4出光結構7下殼42遮光區域8PCB板44出光區域本技術目的的實現、功能特點及優點將結合實施例,參照附圖做進一步說明。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需要說明,本技術實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諸如上、下、左、右、前、后……)僅用于解釋在某一特定姿態(如附圖所示)下各部件之間的相對位置關系、運動情況等,如果該特定姿態發生改變時,則該方向性指示也相應地隨之改變。另外,在本技術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其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技術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在本技術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連接”、“固定”等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另外,本技術各個實施例之間的技術方案可以相互結合,但是必須是以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能夠實現為基礎,當技術方案的結合出現相互矛盾或無法實現時應當認為這種技術方案的結合不存在,也不在本技術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技術提出一種導光板。請參照圖1,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導光板,該導光板,包括入光面1、出光面2和反射面3;所述導光板呈楔形,所述出光面2與所述反射面3相向設置且所述出光面2與所述反射面3形成一夾角;所述入光面1相鄰于所述出光面2以及所述反射面3,且所述導光板靠近所述入光面1的一端的厚度大于其遠離所述入光面1的一端的厚度;所述出光面2和/或反射面3設置有磨砂紋。本技術提出的導光板采用側入光光源5,光線通過楔形導光板內部,通過折射、反射等過程傳導至出光面2,從而形成發光均勻的面光源5。另外,與疊層形式的勻光結構相比,采用側入光光源5可有效降低產品的厚度。當反射面3設置有磨砂紋時,光從入光面1射到反射面3,磨砂紋上的微小顆粒結構可對光線進行漫反射,從而使反射到出光面2的光線更加均勻。當出光面2設置有磨砂紋時,發射到出光面2的光線通過磨砂紋上的微小顆粒結構對光線進行漫反射,使得光線多方向射出,可增加面光源5的可視角度和光線的均勻性。磨砂紋的加工方式有多種,比如噴砂、雕刻、刻蝕等,亦可采用模具成型的加工方式,通過在模具表面咬花實現。與現有技術中通過增加光源5數量或者勻光片來增加勻光效果的方式相比,采用設置磨砂紋的出光面2和/或反射面3的楔形導光板能減小產品成本,同時也能減小產品組裝的難度。優選地,所述反射面3上的磨砂紋為均勻的磨砂紋,或者所述反射面3上的磨砂紋沿靠近出光面2的方向逐漸變密。根據反射面3與出光面2形成的夾角不同,反射面3上的磨砂紋可設置成均質或者漸變的磨砂紋,從而達到更好的勻光效果。當反射面3上的磨砂紋沿遠離光源的方向逐漸變密時,從出光面2射出的光線的均勻性更好,以入光面1與出光面2成90°為例,反射面3上靠近入光面1一側的磨砂紋較稀疏,反射面3上遠離入光面1一側的磨砂紋較密集。進一步地,所述出光面2上的磨砂紋為均勻的磨砂紋。將出光面2上的磨砂紋設置成均勻的細磨砂紋,更有利于增強勻光效果以及增加可視角度。在進一步的技術方案中,所述導光板還包括出光結構4,所述出光結構4設置在所述出光面2上,所述出光結構4包括遮光區域42和出光區域44。所述出光區域44以外的區域由不透光的材料遮擋,該不透光的材料形成遮光區域42,可通過變換出光區域44的形狀實現不同形狀的勻光面光源5效果。不透光材料包括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和反射面;所述導光板呈楔形,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射面相向設置且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射面形成一夾角;所述入光面相鄰于所述出光面以及所述反射面,且所述導光板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厚度大于其遠離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厚度;所述出光面和/或反射面設置有磨砂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包括入光面、出光面和反射面;所述導光板呈楔形,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射面相向設置且所述出光面與所述反射面形成一夾角;所述入光面相鄰于所述出光面以及所述反射面,且所述導光板靠近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厚度大于其遠離所述入光面的一端的厚度;所述出光面和/或反射面設置有磨砂紋。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上的磨砂紋為均勻的磨砂紋。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面上的磨砂紋沿靠近出光面的方向逐漸變密。4.如權利要求1至3任一項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上的磨砂紋為均勻的磨砂紋。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導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導光板還包括出光結構,所述出光結構設置在所述出光面上,所述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王彪,
申請(專利權)人: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