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地鐵車站軌頂風道專用吊模。它包括在中板左側、右側設有的若干個絲桿預留孔,在每個絲桿預留孔內設有一絲桿,中板下方對應于每行縱向絲桿預留孔的位置設有縱向梁,絲桿的上端通過固定裝置固定于中板上,絲桿的下端與縱向梁相連,在縱向梁上間隔布設有若干個根與縱向梁相垂直的主龍骨,在主龍骨上間隔布設有若干根與縱向梁相平行的次龍骨,在次龍骨上設有底模。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采用吊模技術替代鋼管支架,無需等待站臺板施工完成就可進行軌頂風道施工,省去大量鋼管吊進吊出、地上地下運輸及支架搭設拆除工作,降低工程成本和工人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工期、加快施工進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地鐵車站軌頂風道專用吊模。
技術介紹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現代城市軌道交通得到飛速發展。地鐵作為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和改進環保的重要一環,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的新渠道,能夠安全、快捷、舒適,這就是目前乃至今后一個時期內大、中城市正在極力發展的地鐵交通。地鐵車站主體建設完成后,車站內部結構站臺板、軌頂風道施工緊隨其后。軌頂風道,即列車頂排風道,是地鐵車站通風系統中重要的內部結構構件,懸掛于車站中板和結構側墻的交接位置。由于其所處位置的特殊性,一般不與車站主體同時澆注,尤其在盾構施工需要通過的車站,軌頂風道必須后期澆注。現有的施工工序是站臺板施工完成后,方能進行軌頂風道施工,工期無法縮短。并且施工時需要搭設鋼管支架,鋼管吊進吊出、地上地下運輸及鋼管支架搭設拆除費時費力,增加了工程成本和工人勞動強度、延長了施工進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地鐵車站軌頂風道專用吊模,它結構設計合理,使用方便,采用吊模技術替代鋼管支架,無需等待站臺板施工完成就可進行軌頂風道施工,省去大量鋼管吊進吊出、地上地下運輸及支架搭設拆除工作,降低工程成本和工人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工期、加快施工進度,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技術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它包括在中板左側、右側設有的若干個絲桿預留孔,絲桿預留孔為沿中板橫向、縱向間隔對齊設置,在每個絲桿預留孔內設有一絲桿,中板下方對應于每行縱向絲桿預留孔的位置設有縱向梁,每根縱向梁的兩側均設有滑道,絲桿的上端通過固定裝置固定于中板上,絲桿的下端與縱向梁相連,在縱向梁上間隔布設有若干根與縱向梁相垂直的主龍骨,在主龍骨上間隔布設有若干根與縱向梁相平行的次龍骨,在次龍骨上設有底模。在車站側墻上對應于每根絲桿的位置設有托架,托架上設有頂托,頂托通過縱向方管與若干根主龍骨相抵接。在縱向梁上間隔布設有若干根與主龍骨平行設置的固定管,固定管與縱向梁固連,在固定管遠離車站側墻的一端設有縱向管,縱向管與若干遠離車站側墻的一端的固定管固連,在每根固定管遠離車站側墻的一端設有斜撐管,斜撐管的一端抵接于中板縱向梁的根部,斜撐管的另一端通過十字扣件與縱向管相連。所述固定裝置包括第一墊板和第一螺母,絲桿的上端穿過第一墊板后與第一螺母螺紋連接。所述縱向梁包括兩根背靠背設置的槽鋼,兩根槽鋼之間設有間隙,兩根槽鋼的下方設有第二墊板,絲桿下端穿過兩根槽鋼的間隙及第二墊板后與第二螺母螺紋連接,兩根槽鋼上方的絲桿上設有與兩槽鋼抵接的第三螺母,兩根槽鋼的凹槽部為滑道。在縱向梁下方設有作業吊籠,作業吊籠通過手推跑車與縱向梁相連,手推跑車的滑輪設置于縱向梁的滑道上。在中板每個絲桿預留孔內設有與絲桿相配合的螺紋套管。所述主龍骨為12×12cm的方木。所述次龍骨為方管或者5×10cm的方木。本技術采用吊模技術替代鋼管支架,無需等待站臺板施工完成就可進行軌頂風道施工,省去大量鋼管吊進吊出、地上地下運輸及支架搭設拆除工作,降低工程成本和工人勞動強度、提高工作效率、縮短工期、加快施工進度。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圖3為圖2的左視部分結構示意圖。圖4為絲桿、縱向梁部分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圖4中A處放大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安裝作業吊籠時的結構示意圖。圖中,1、中板,2、絲桿,3、縱向梁,4、主龍骨,5、次龍骨,6、底模,7、托架,8、頂托,9、固定管,10、縱向管,11、斜撐管,12、第一墊板,13、第一螺母,14、車站側墻,15、手推跑車,16、作業吊籠,17、軌頂風道,18、縱向方管,301、槽鋼,302、間隙,303、第二墊板,304、第二螺母,305、第三螺母,306、滑道。具體實施方式為能清楚說明本方案的技術特點,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并結合其附圖,對本技術進行詳細闡述。如圖1~圖6所示,本技術包括在中板1左側、右側均設有的若干個絲桿預留孔,絲桿預留孔為沿中板1橫向、縱向間隔對齊設置,在每個絲桿預留孔內設有一絲桿2,在中板1每個絲桿預留孔內設有與絲桿2相配合的螺紋套管。中板1下方對應于每列縱向絲桿預留孔的位置設有縱向梁3,每根縱向梁3的兩側均設有滑道306,絲桿2的上端通過固定裝置固定于中板1上,絲桿2的下端與縱向梁3相連。固定裝置包括第一墊板12和第一螺母13,絲桿2的上端穿過第一墊板12后與第一螺母螺紋13連接。在縱向梁3上間隔布設有若干個沿中板1橫向設置的主龍骨4,在主龍骨4上間隔布設有若干個沿中板1縱向設置的次龍骨5,在次龍骨5上設有底模6。在車站側墻14上對應于每根絲桿2的位置設有托架7,托架7上設有頂托8,頂托8通過縱向方管18與若干根主龍骨4相抵接。在縱向梁3上間隔布設有若干個與主龍骨4平行設置的固定管9,固定管9與縱向梁3固連,在固定管9遠離車站側墻14的一端設有縱向管10,縱向管10與若干遠離車站側墻14的一端的固定管9固連,在每根固定管9遠離車站側墻14的一端設有斜撐管11,斜撐管11的一端抵接于中板1縱向梁的根部,斜撐管11的另一端通過十字扣件與縱向管10相連。縱向梁3包括兩根背靠背設置的槽鋼301,兩根槽鋼301之間設有間隙302,兩根槽鋼301的下方設有第二墊板303,絲桿2下端穿過兩根槽鋼301的間隙302及第二墊板303后與第二螺母304螺紋連接,兩根槽鋼301上方的絲桿2上設有與兩槽鋼301抵接的第三螺母305,兩根槽鋼301的凹槽部為滑道306。主龍骨4為12×12cm的方木,次龍骨5為方管或者5×10cm的方木。本技術改變現有搭設鋼管支架支模的方法,采用吊模技術,軌頂風道砼底板、豎墻隔板自重和施工荷載通過次龍骨5、主龍骨4、縱向梁3和絲桿2傳遞給中板1,由中板1承受,節約了車站底板空間,因此無需等待站臺板施工完成即可進行軌頂風道施工,提高了施工效率,縮短了工期,并且省去大量鋼管吊進吊出、地上地下運輸及支架搭設拆除工作,降低工程成本和工人勞動強度。本技術的施工過程如下:1、縱向梁3包括兩根背靠背設置的槽鋼301,兩根槽鋼301之間設有間隙302,槽鋼301單根長12米,采用12.6型(GB/T707-1988)熱軋普通槽鋼,兩根槽鋼301之間加3cm第二墊板303保證絲桿2從兩槽鋼301之間的間隙302順利穿過,位于同一列的相鄰兩根槽鋼301通過連接板(圖中未畫出)拼接到一起。2、縱向梁3安裝一個作業組只需4人,先在車站底板上將兩根槽鋼301拼裝到一起組成縱向梁3,然后兩個人轉到車站中板1上,將手搖自鎖卷揚機的鋼絲繩從中板1絲桿預留孔放到車站底板,每個絲桿預留孔內插入一根頂端加第一墊板12和第一螺母12的絲桿2,底板兩個人首先將手搖自鎖卷揚機的鋼絲繩拴牢縱向梁3的兩端,告知車站中板1上的人手搖自鎖卷揚機提升縱向梁3,當縱向梁3提升至設計高度時,絲桿2下端插入兩槽鋼301之間的間隙302內,底板人員登上移動腳手架,擰緊槽鋼301上下第三螺母305和第二螺母304,松開手搖自鎖卷揚機鋼絲繩并移走手搖自鎖卷揚機,擰緊絲桿2頂端的第一螺母13,完成一根縱向梁3吊裝工作。然后用同樣的方法依次完成一段軌頂風道17縱向梁3吊裝任務后,在縱向梁3上每3米處安裝一根固定管9,固定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地鐵車站軌頂風道專用吊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中板左側、右側設有的若干個絲桿預留孔,絲桿預留孔為沿中板橫向、縱向間隔對齊設置,在每個絲桿預留孔內設有一絲桿,中板下方對應于每行縱向絲桿預留孔的位置設有縱向梁,每根縱向梁的兩側均設有滑道,絲桿的上端通過固定裝置固定于中板上,絲桿的下端與縱向梁相連,在縱向梁上間隔布設有若干個根與縱向梁相垂直的主龍骨,在主龍骨上間隔布設有若干根與縱向梁相平行的次龍骨,在次龍骨上設有底模。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地鐵車站軌頂風道專用吊模,其特征在于:包括在中板左側、右側設有的若干個絲桿預留孔,絲桿預留孔為沿中板橫向、縱向間隔對齊設置,在每個絲桿預留孔內設有一絲桿,中板下方對應于每行縱向絲桿預留孔的位置設有縱向梁,每根縱向梁的兩側均設有滑道,絲桿的上端通過固定裝置固定于中板上,絲桿的下端與縱向梁相連,在縱向梁上間隔布設有若干個根與縱向梁相垂直的主龍骨,在主龍骨上間隔布設有若干根與縱向梁相平行的次龍骨,在次龍骨上設有底模。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鐵車站軌頂風道專用吊模,其特征在于:在車站側墻上對應于每根絲桿的位置設有托架,托架上設有頂托,頂托通過縱向方管與若干根主龍骨相抵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鐵車站軌頂風道專用吊模,其特征在于:在縱向梁上間隔布設有若干根與主龍骨平行設置的固定管,固定管與縱向梁固連,在固定管遠離車站側墻的一端設有縱向管,縱向管與若干遠離車站側墻的一端的固定管固連,在每根固定管遠離車站側墻的一端設有斜撐管,斜撐管的一端抵接于中板縱向梁的根部,斜撐管的另一端通過十字扣件與縱向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科,姜兆禮,侯新光,王建國,李佐勇,鄭連喜,
申請(專利權)人:許科,姜兆禮,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甘肅;6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