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鍛造件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超耐壓鍛件,包括鍛造成型的鋼體,鋼體包括置于兩側的左側壁及右側壁、置于上下兩端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置于前后的前側壁及后側壁,所述下端面和左側壁及右側壁之間均構成有限位開口,該限位開口包括相互連接的上沿壁及下沿壁,上沿壁及下沿壁之間構成有耐壓部,耐壓部呈弧形狀且耐壓部的弧度為40°,所述前側壁上設有用于噴涂標記的抗氧化層,抗氧化層包括依次疊合的防水層、減震層及覆膜層,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合理簡單,實用性強,耐壓能力強,方便運輸,標記端面不易生銹的超耐壓鍛件。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鍛造件的
,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超耐壓鍛件。
技術介紹
模具鋼通過鋼件鍛造成型,俗稱為鍛件,鍛件的結構為一方形鋼塊,在工廠里成品鍛件會堆疊在一起為了節約空間,為了區別鍛件的規格型號,會在鍛件上噴涂標記,但是鍛件在長時間儲放的過程中,容易生銹進而導致噴涂標記模糊不清,給后續歸納工作帶來不便,而且鍛件在堆疊過程中,一鍛件的下端面會和另一鍛件的上端面疊合,當要運輸鍛件時需要將置于上層的鍛件吊起,在該過程中需要先將鍛件抬起并在鍛件的下端面穿過捆綁的繩索,大大影響了運輸的效率。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合理簡單,實用性強,耐壓能力強,方便運輸,標記端面不易生銹的超耐壓鍛件。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超耐壓鍛件,包括鍛造成型的鋼體,所述鋼體包括置于兩側的左側壁及右側壁、置于上下兩端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置于前后的前側壁及后側壁,所述下端面和左側壁及右側壁之間均構成有限位開口,該限位開口包括相互連接的上沿壁及下沿壁,上沿壁及下沿壁之間構成有耐壓部,耐壓部呈弧形狀且耐壓部的弧度為40°,所述前側壁上設有用于噴涂標記的抗氧化層,抗氧化層包括依次疊合的防水層、減震層及覆膜層。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限位開口的位置比較隱蔽,不會影響鍛件的整體結構,而且為了提高繩索安裝的穩定性,進而將限位開口設置成錐形結構狀,而且限位開口當中的上沿壁和下沿壁之間構成的耐壓角角度為70°,在起到限位繩索的同時,保證了其自身結構的穩定性。為了進一步提高限位開口的抗壓能力及結構穩定性,故而在上沿壁和下沿壁通過設置耐壓部連接,該耐壓部為弧形結構,具備很強的抗壓、抗拉伸的能力,當上沿壁和下沿壁受力時,耐壓部會產生很大的內力來抵消外力,進而保證限位開口的結構穩定。將抗氧化層設置在前側壁為了方便查看本體的標記和信息,由于鍛件在儲存的時候采用的是疊合陣列的方向排布,進而只有前側壁是完全不受位置影響的。抗氧化層采用了三層結構設置大大提高了前端面的抗壓及抗撞擊的能力,而且有效了避免前端面和外界的接觸,防止其生銹。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耐壓部包括和上沿壁連接的上支撐段、和下沿壁連接的下支撐段,上支撐段和下支撐段之間構成有弧形段。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耐壓部通過設置上支撐段和下支撐段來延長弧形段長度,進而提高其結構抗壓的能力。由于上沿壁作為支撐端面,進而將上支撐段的長度設置大于下支撐段的長度,提高上沿壁的抗拉能力。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減震層由若干橡膠顆粒均布構成,覆膜層由油漆噴涂構成,防水層上噴涂有粘膠劑,減震層通過粘膠劑和防水層疊合。通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防水層采用丁基膠粉噴涂制成,具備很良好的防水能力;減震層由若干橡膠顆粒均布構成,具備了良好的緩沖減震的能力;覆膜層是采用在減震層上噴涂若干層油漆構成,提高了抗氧化層的結構穩定性,需要噴涂標記是在覆膜層上進行的,由于覆膜層置于兩層結構的上面已確保了其平整度,進而在噴涂標記時更為工整。噴涂標記包括了產品的型號、尺寸規格、材料等內容。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限位開口的放大圖。圖3為本技術抗氧層的結構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參照圖1至圖3對本技術的實施例做進一步說明。本技術重要組成部分:包括鍛造成型的鋼體,所述鋼體包括置于兩側的左側壁21及右側壁22、置于上下兩端的上端面11及下端面12、置于前后的前側壁31及后側壁32,所述下端面12和左側壁21及右側壁22之間均構成有限位開口4,該限位開口4包括相互連接的上沿壁41及下沿壁42,上沿壁41及下沿壁42之間構成有耐壓部43,耐壓部43呈弧形狀且耐壓部43的弧度為40°,所述前側壁31上設有用于噴涂標記的抗氧化層5,抗氧化層5包括依次疊合的防水層53、減震層52及覆膜層51。限位開口4的位置比較隱蔽,不會影響鍛件的整體結構,而且為了提高繩索安裝的穩定性,進而將限位開口4設置成錐形結構狀,而且限位開口4當中的上沿壁41和下沿壁42之間構成的耐壓角角度為70°,在起到限位繩索的同時,保證了其自身結構的穩定性。為了進一步提高限位開口4的抗壓能力及結構穩定性,故而在上沿壁41和下沿壁42通過設置耐壓部43連接,該耐壓部43為弧形結構,具備很強的抗壓、抗拉伸的能力,當上沿壁41和下沿壁42受力時,耐壓部43會產生很大的內力來抵消外力,進而保證限位開口4的結構穩定。將抗氧化層5設置在前側壁31為了方便查看本體的標記和信息,由于鍛件在儲存的時候采用的是疊合陣列的方向排布,進而只有前側壁31是完全不受位置影響的。抗氧化層5采用了三層結構設置大大提高了前端面的抗壓及抗撞擊的能力,而且有效了避免前端面和外界的接觸,防止其生銹。耐壓部43包括和上沿壁41連接的上支撐段431、和下沿壁42連接的下支撐段432,上支撐段431和下支撐段432之間構成有弧形段43a。耐壓部43通過設置上支撐段431和下支撐段432來延長弧形段43a長度,進而提高其結構抗壓的能力。由于上沿壁41作為支撐端面,進而將上支撐段431的長度設置大于下支撐段432的長度,提高上沿壁41的抗拉能力。減震層52由若干橡膠顆粒均布構成,覆膜層51由油漆噴涂構成,防水層53上噴涂有粘膠劑,減震層52通過粘膠劑5a和防水層53疊合。防水層53采用丁基膠粉噴涂制成,具備很良好的防水能力;減震層52由若干橡膠顆粒均布構成,具備了良好的緩沖減震的能力;覆膜層51是采用在減震層52上噴涂若干層油漆構成,提高了抗氧化層5的結構穩定性,需要噴涂標記是在覆膜層51上進行的,由于覆膜層51置于兩層結構的上面已確保了其平整度,進而在噴涂標記時更為工整。噴涂標記包括了產品的型號、尺寸規格、材料等內容。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術,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技術技術方案范圍內進行通常的變化和替換都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超耐壓鍛件,包括鍛造成型的鋼體,其特征是:所述鋼體包括置于兩側的左側壁及右側壁、置于上下兩端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置于前后的前側壁及后側壁,所述下端面和左側壁及右側壁之間均構成有限位開口,該限位開口包括相互連接的上沿壁及下沿壁,?上沿壁及下沿壁之間構成有耐壓部,耐壓部呈弧形狀且耐壓部的弧度為40°,所述前側壁上設有用于噴涂標記的抗氧化層,抗氧化層包括依次疊合的防水層、減震層及覆膜層。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超耐壓鍛件,包括鍛造成型的鋼體,其特征是:所述鋼體包括置于兩側的左側壁及右側壁、置于上下兩端的上端面及下端面、置于前后的前側壁及后側壁,所述下端面和左側壁及右側壁之間均構成有限位開口,該限位開口包括相互連接的上沿壁及下沿壁,上沿壁及下沿壁之間構成有耐壓部,耐壓部呈弧形狀且耐壓部的弧度為40°,所述前側壁上設有用于噴涂標記的抗氧化層,抗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葉君志,劉玉嬌,葉瀟璠,
申請(專利權)人:浙江三門太和大型鍛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