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以及基坑邊坡,屬于建筑施工領域,該施工工藝包括,先進行基坑的防護樁施工。然后開挖邊坡,在邊坡的坡頂設置截水溝,且截水溝位于防護樁的外側。接下來,在邊坡的面層鋪設鋼絲網,利用多組固定組件將所述鋼絲網固定在邊坡上。然后在鋼絲網上噴射混凝土,使混凝土覆蓋所述鋼絲網,且混凝土形成的混凝土層的厚度不小于50mm。該施工工藝操作方便快捷,施工安全合理,基坑邊坡開挖省時省力,基坑邊坡施工完成后,邊坡的穩定性好,后續施工過程中,邊坡不易坍塌,不易發生位移,為后續施工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加快了施工的進程,縮短了施工的周期,節省了施工成本。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施工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以及基坑邊坡。
技術介紹
基坑是在基礎設計位置按基底標高和基礎平面尺寸所開挖的土坑。開挖前應根據地質水文資料,結合現場附近建筑物情況,決定開挖方案,并作好防水排水工作。開挖不深者可用放邊坡的辦法,使土坡穩定,其坡度大小按有關施工規定確定。開挖較深及鄰近有建筑物者,可用基坑壁支護方法,大型基坑甚至采用地下連續墻等方法,防護外側土層坍入;在附近建筑無影響者,可用井點法降低地下水位,采用放坡明挖;在寒冷地區可采用天然冷氣凍結法開挖等。基坑土方開挖的施工工藝一般有兩種:放坡開挖(無支護開挖)和在支護體系保護下開挖(有支護開挖)。前者既簡單又經濟,但需具備放坡開挖的條件,即基坑不太深而且基坑平面之外有足夠的空間供放坡這用。因此,在空曠地區或周圍環境允許放坡而又能保證邊坡穩定條件下應優先選用。專利技術人在研究中發現,傳統的基坑土方開挖在施工過程中至少存在如下缺點:傳統的基坑土方開挖過程中,開挖完成的基坑邊坡易出現坍塌或者移位等現象,不利于后續施工的進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以改善傳統的基坑邊坡施工過程中或者施工完成后基坑邊坡易出現坍塌和移位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還在于提供一種基坑邊坡,以改善傳統的基坑邊坡施工過程中或者施工完成后基坑邊坡易出現坍塌和移位的問題。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該施工工藝包括如下步驟:步驟S100、基坑的防護樁施工;步驟S200、開挖邊坡,在邊坡的坡頂設置第一截水溝,且第一截水溝位于防護樁的外側;步驟S300、在邊坡的面層鋪設鋼絲網,利用多組固定組件將所述鋼絲網固定在邊坡上;步驟S400、在鋼絲網上噴射混凝土,使混凝土覆蓋所述鋼絲網,且混凝土形成的混凝土層的厚度不小于50mm。在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100中,采用人工挖孔成孔方式:沿所述基坑的輪廓線的延伸方向挖孔,在孔內設置鋼筋籠,向孔內澆筑混凝土,振搗混凝土制成所述防護樁。在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200中,采用機械開挖所述截水溝的溝槽,同時,人工進行輔助開挖;所述截水溝的溝槽采用漿砌片石澆筑制成,所述截水溝的內表面采用砂漿抹面。在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300包括,基坑邊坡開挖完成后,先清理邊坡的面層上的虛土以及保護土層,然后在清理完成后的面層上鋪設鋼絲網,鋼絲網的網孔直徑大小為5mm-10mm。在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300中,每組所述固定組件包括第一卡接桿、連接桿以及第二卡接桿,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卡接桿的一端連接,其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卡接桿的一端連接,且所述第一卡接桿與所述第二卡接桿相對設置,所述第一卡接桿的遠離所述連接桿的一端穿過所述鋼絲網插接在所述邊坡內,所述第二卡接桿的遠離所述連接桿的一端穿過所述鋼絲網插接在所述邊坡內,所述連接桿抵緊在所述鋼絲網的遠離所述邊坡的一側面。在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300中,利用多根鋼繩將多組所述固定組件與所述防護樁固定連接,每根所述鋼繩的一端與一個所述連接桿連接,所述鋼繩的另一端固定在所述防護樁上。在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300中,所述防護樁呈中空狀,所述防護樁的頂部設置有開口,所述防護樁的側壁設置有安裝口,從所述防護樁的開口處插入一根調節桿,所述調節桿與所述防護樁同軸設置,所述調節桿與所述防護樁轉動連接,所述調節桿與所述防護樁的轉動軸線與所述防護樁的軸線共線,所述防護樁上設置有限制所述調節桿相對于所述防護樁轉動的至少一對卡槽;所述鋼繩的端部從所述安裝口處伸入所述防護樁內且固定在所述調節桿上。在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300中,每對所述卡槽位于所述防護樁的開口所在的端面上,所述卡槽的槽深平行于所述防護樁的軸線方向,且所述卡槽貫通所述防護樁的側壁;所述調節桿包括轉動桿部以及固定桿部,所述固定桿部與所述轉動桿部垂直設置,所述固定桿部插裝在所述防護樁內,所述鋼繩固定在所述固定桿部上,所述轉動桿部可卡接在一對所述卡槽內。在本專利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所述步驟S300中,每個所述防護樁的外壁套設一個保護筒,所述保護筒通過第一彈性件與防護樁連接,所述第一彈性件令所述保護筒具有朝向所述防護樁的開口所在的一端的運動趨勢。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基坑邊坡,采用所述的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建成。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基坑開挖施工工藝,該施工工藝操作方便快捷,施工安全合理,基坑邊坡開挖省時省力,基坑邊坡施工完成后,邊坡的穩定性好,后續施工過程中,邊坡不易坍塌,不易發生位移,為后續施工提供了良好的環境,加快了施工的進程,縮短了施工的周期,節省了施工成本。具體如下:本實施例提供的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先在基坑開挖處設置防護樁,防護樁有效保證基坑的頂部不易出現坍塌的現象,保證施工的順利進行。防護樁設置完成后,在防護樁的外側設置截水溝,在施工過程中,能夠有效將積水排出,不易影響基坑開挖區域的土壤的濕度,不會為基坑開挖增加困難。基坑開挖的準備工作完成后,進行基坑開挖,開挖邊坡,邊坡開挖完成后,邊坡的面層上鋪設鋼絲網,鋼絲網通過固定組件固定在邊坡上,然后,噴射混凝土,噴射混凝土過程中,鋼絲網被固定,不易移動,同時,混凝土與鋼絲網相粘合,形成了混凝土層,混凝土層的結構牢固,且混凝土層的厚度不小于50mm,混凝土層不易損壞,使用安全可靠。通過在鋼絲網上噴射混凝土形成鋼筋混凝土層,邊坡不易出現坍塌,施工安全,且混凝土層的結構牢固,與邊坡的連接穩固,不易移動。本實施例提供的基坑邊坡采用基坑邊坡開挖施工方法建成,具有基坑變坡開挖施工方法的所有優點。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專利技術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基坑邊坡的結構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基坑邊坡的防護樁的結構圖;圖3為圖2中A-A方向的剖視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基坑邊坡的防護樁與調節件的練級結構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基坑邊坡的調節件以及保護筒安裝在防護樁上的結構圖(調節件卡接在卡槽內);圖6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基坑邊坡的調節件以及保護筒安裝在防護樁上的結構圖(調節件移出卡槽);圖7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基坑邊坡的固定組件的結構圖;圖8為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基坑邊坡的鋼繩與防護樁的連接示意圖。圖標:100-防護樁;110-凹槽;120-第一彈性件;130-第二彈性件;140-卡槽;150-安裝口;160-縫隙;200-面層;300-鋼筋網;400-混凝土層;500-固定組件;510-第一卡接桿;520-連接桿;530-第二卡接桿;540-調節桿;541-固定桿部;542-轉動桿部;600-保護筒;700-鋼繩。具體實施方式傳統的基坑土方開挖過程中,開挖完成的基坑邊坡易出現坍塌或者移位等現象,不利于后續施工的進行。鑒于此,本專利技術設計者設計了一種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以及基坑邊坡,該施工方法操作簡單合理,利用鋼絲網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該施工工藝包括如下步驟:步驟S100、基坑的防護樁施工;步驟S200、開挖邊坡,在邊坡的坡頂設置截水溝,且截水溝位于防護樁的外側;步驟S300、在邊坡的面層鋪設鋼絲網,利用多組固定組件將所述鋼絲網固定在邊坡上;步驟S400、在鋼絲網上噴射混凝土,使混凝土覆蓋所述鋼絲網,且混凝土形成的混凝土層的厚度不小于50mm。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該施工工藝包括如下步驟:步驟S100、基坑的防護樁施工;步驟S200、開挖邊坡,在邊坡的坡頂設置截水溝,且截水溝位于防護樁的外側;步驟S300、在邊坡的面層鋪設鋼絲網,利用多組固定組件將所述鋼絲網固定在邊坡上;步驟S400、在鋼絲網上噴射混凝土,使混凝土覆蓋所述鋼絲網,且混凝土形成的混凝土層的厚度不小于50mm。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100中,采用人工挖孔成孔方式:沿所述基坑的輪廓線的延伸方向挖孔,在孔內設置鋼筋籠,向孔內澆筑混凝土,振搗混凝土制成所述防護樁。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200中,采用機械開挖所述截水溝的溝槽,同時,人工進行輔助開挖;所述截水溝的溝槽采用漿砌片石澆筑制成,所述截水溝的內表面采用砂漿抹面。4.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300包括,基坑邊坡開挖完成后,先清理邊坡的面層上的虛土以及保護土層,然后在清理完成后的面層上鋪設鋼絲網,鋼絲網的網孔直徑大小為5mm-10mm。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邊坡開挖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S300中,每組所述固定組件包括第一卡接桿、連接桿以及第二卡接桿,所述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卡接桿的一端連接,其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卡接桿的一端連接,且所述第一卡接桿與所述第二卡接桿相對設置,所述第一卡接桿的遠離所述連接桿的一端穿過所述鋼絲網插接在所述邊坡內,所述第二卡接桿的遠離所述連接桿的一端穿過所述鋼絲網插接在所述邊坡內,所述連接桿抵緊在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晶,袁有志,阮潔,管飛吉,劉夢星,吳叔于,王昊,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航天建設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