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指紋識別模組及指紋識別顯示裝置,在指紋識別模組中設置在光敏感應單元之上的遮光層包括:設置于光敏感應單元的光敏二極管上方的第一遮光部,以及固定電位信號線;其中,第一遮光部與下方的光敏二極管一電極端電性相連,各第一遮光部與固定電位信號線相連。由于將固定電位信號線移至光敏二極管的上方,并直接采用遮光層形成固定電位信號線,可以避免設置占用空間的連接孔,使光敏二極管的所占面積最大化,有利于增大光敏二極管在檢測指紋時產生的光電流,從而提高指紋的檢測精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觸控
,尤其涉及一種指紋識別模組及指紋識別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隨著顯示技術的飛速發展,具有指紋識別功能的顯示面板已經逐漸遍及人們的生活中。目前,在顯示裝置中可以利用諸如PIN結的光敏特性實現指紋識別的功能,并且為了不影響顯示面板1的正常顯示效果,即不影響顯示面板1的開口率,如圖1所示,一般將光敏感應單元2設置于與顯示面板1中各發光區域R、B和G之間間隙處對應的位置,即光敏感應單元2設置于非顯示區域對應的位置。光敏感應單元2會接收手指指紋反射回來的光線而產生光電流,由于谷和脊反射的光線強度不同,產生的光電流也會不同,從而實現識別指紋的谷和脊的功能。具體的,如圖2所示,光敏感應單元2包括:用于感測指紋按壓時帶來光強變化的光敏二極管21,以及用于控制光敏二極管21將光強變化轉換為不同電信號輸出的控制晶體管22。其中,控制晶體管22的漏極會與光敏二極管21的一電極端相連,源極與讀取信號線相連,柵極與掃描信號線相連;在掃描信號線加載掃描驅動信號時,控制晶體管22處于導通狀態,讀取信號線與光敏二極管21電連接,讀取信號線對光敏二極管21加載反向偏壓或將光敏二極管21上的電信號導出。為了保持光敏二極管21在反偏狀態,需要對光敏二極管21的另一電極端加載固定電位,因此如圖2所示,光敏二極管21的另一電極端會通過遮光部23連接至與控制晶體管的柵極同層設置的固定電位信號線24,并且,為了將上層的遮光部23與底部的固定電位信號線24連接,需要設置貫穿兩者之間膜層的連接孔25。從圖2中可以看出,設置的連接孔25會占用較大的空間,從而影響到光敏二極管21的面積,并且,受到光敏感應單元2設置的位置限制,顯示面板1中各發光區域R、B和G之間大約具有20-26μm左右的距離,因此,連接孔25占用過多空間會縮小光敏二極管21的面積,導致光敏二極管21在檢測指紋時產生的光電流較小,而影響到指紋的檢測精度。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指紋識別模組及指紋識別顯示裝置,用以解決現有的指紋識別顯示裝置中光敏二極管所占面積受到連接孔影響的問題。因此,本技術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指紋識別模組,包括:襯底基板,設置在襯底基板上的呈陣列排布的多個光敏感應單元,設置于所述光敏感應單元之上的遮光層;其中,所述光敏感應單元包括:用于感測指紋按壓時帶來光強變化的光敏二極管,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光敏二極管將光強變化轉換為不同電信號輸出的控制晶體管;所述遮光層包括:設置于所述光敏二極管上方的第一遮光部,以及固定電位信號線;其中,所述第一遮光部與下方的所述光敏二極管一電極端電性相連,各所述第一遮光部與所述固定電位信號線相連,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固定電位信號線同層設置。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指紋識別模組中,在所述光敏感應單元中,所述光敏二極管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與所述控制晶體管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互不重疊。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指紋識別模組中,所述控制晶體管為底柵型薄膜晶體管;所述遮光層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控制晶體管上方的第二遮光部。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指紋識別模組中,在同一所述光敏感應單元上方的所述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電性相連。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指紋識別模組中,所述控制晶體管設置于所述光敏二極管與所述襯底基板之間,所述控制晶體管的漏極與所述光敏二極管的另一電極端相連。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指紋識別模組中,還包括:設置于所述光敏感應單元與所述襯底基板之間的多個觸控檢測單元。另一方面,本技術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指紋識別顯示裝置,包括:顯示面板,以及設置于所述顯示面板出光面的上述指紋識別模組;其中,所述指紋識別模組中的光敏感應單元設置于襯底基板面向所述顯示面板的表面。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指紋識別顯示裝置中,所述指紋識別模組中的各光敏感應單元和遮光層的圖案在所述顯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顯示面板中的各亞像素之間的間隙處。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指紋識別顯示裝置中,還包括:多個觸控檢測單元;所述觸控檢測單元設置于所述指紋識別模組中的所述襯底基板與光敏感應單元之間,或,所述觸控檢測單元設置于所述顯示面板之上。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指紋識別顯示裝置中,所述指紋識別模組中的襯底基板為保護蓋板。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述指紋識別顯示裝置中,所述顯示面板為電致發光顯示面板,所述指紋識別模組中的襯底基板為封裝蓋板。另一方面,本技術實施例還提供了上述指紋識別模組的制作方法,包括:在襯底基板上形成呈陣列排布的多個光敏感應單元;所述光敏感應單元包括:用于感測指紋按壓時帶來光強變化的光敏二極管,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光敏二極管將光強變化轉換為不同電信號輸出的控制晶體管;在所述光敏感應單元之上形成遮光層的圖形;其中,所述遮光層的圖形包括:設置于所述光敏二極管上方的第一遮光部的圖形,以及固定電位信號線的圖形;其中,所述第一遮光部與下方的所述光敏二極管一電極端電性相連,各所述第一遮光部與所述固定電位信號線相連,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固定電位信號線的圖形同層制作。在一種可能的實現方式中,在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上述制作方法中,在同層制作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固定電位信號線的圖形時,還包括:同層制作設置于所述控制晶體管上方的第二遮光部的圖形。本技術實施例的有益效果包括: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指紋識別模組及指紋識別顯示裝置,在指紋識別模組中設置在光敏感應單元之上的遮光層包括:設置于光敏感應單元的光敏二極管上方的第一遮光部,以及固定電位信號線;其中,第一遮光部與下方的光敏二極管一電極端電性相連,各第一遮光部與固定電位信號線相連。由于將固定電位信號線移至光敏二極管的上方,并直接采用遮光層形成固定電位信號線,可以避免設置占用空間的連接孔,使光敏二極管的所占面積最大化,有利于增大光敏二極管在檢測指紋時產生的光電流,從而提高指紋的檢測精度。附圖說明圖1為現有技術中指紋識別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現有技術中指紋識別顯示裝置中的光敏感應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指紋識別模組的結構示意圖之一;圖4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指紋識別模組中的遮光層的的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指紋識別模組的結構示意圖之二;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指紋識別模組中的觸控檢測單元的結構示意圖;圖7a和圖7b分別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指紋識別顯示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指紋識別模組及指紋識別顯示裝置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地說明。附圖中各部件的形狀和大小不反映指紋識別顯示面板的真實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說明本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指紋識別模組,如圖3所示,包括:襯底基板100,設置在襯底基板100上的呈陣列排布的多個光敏感應單元200,設置于光敏感應單元200之上的遮光層300;其中,襯底基板100背離光敏感應單元200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指紋識別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襯底基板,設置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呈陣列排布的多個光敏感應單元,設置于所述光敏感應單元之上的遮光層;其中,所述光敏感應單元包括:用于感測指紋按壓時帶來光強變化的光敏二極管,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光敏二極管將光強變化轉換為不同電信號輸出的控制晶體管;所述遮光層包括:設置于所述光敏二極管上方的第一遮光部,以及固定電位信號線;其中,所述第一遮光部與下方的所述光敏二極管一電極端電性相連,各所述第一遮光部與所述固定電位信號線相連,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固定電位信號線同層設置。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指紋識別模組,其特征在于,包括:襯底基板,設置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呈陣列排布的多個光敏感應單元,設置于所述光敏感應單元之上的遮光層;其中,所述光敏感應單元包括:用于感測指紋按壓時帶來光強變化的光敏二極管,以及用于控制所述光敏二極管將光強變化轉換為不同電信號輸出的控制晶體管;所述遮光層包括:設置于所述光敏二極管上方的第一遮光部,以及固定電位信號線;其中,所述第一遮光部與下方的所述光敏二極管一電極端電性相連,各所述第一遮光部與所述固定電位信號線相連,所述第一遮光部和所述固定電位信號線同層設置。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指紋識別模組,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光敏感應單元中,所述光敏二極管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與所述控制晶體管在所述襯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互不重疊。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指紋識別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晶體管為底柵型薄膜晶體管;所述遮光層還包括:設置于所述控制晶體管上方的第二遮光部。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指紋識別模組,其特征在于,在同一所述光敏感應單元上方的所述第一遮光部和第二遮光部電性相連。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指紋識別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晶體管設置于所述光敏二極管與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昌峰,董學,呂敬,王海生,劉英明,丁小梁,王鵬鵬,
申請(專利權)人: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