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帳篷充氣支架,包括至少兩根充氣梁、連接件和第一緊固機構;所述充氣梁包括充氣軟管和箍在所述充氣軟管外側的管套;所述充氣梁中部通過連接件并排設置,充氣梁端部沿遠離連接件的方向向下延伸,形成支撐腿;充氣梁的端部通過所述第一緊固機構相互連接。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支架采用充氣梁支撐,放氣后便于收納攜帶,避免金屬骨架容易剮蹭的問題;連接件采用柔性材料,能夠保證收納時減少體積,避免與硬物磕碰損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戶外用品,具體涉及一種帳篷充氣支架。
技術介紹
現在通常使用的帳篷是由金屬骨架和帆布組成的,可起到防風擋雨、遮陽的作用。但是骨架需要搭建支架從而導致使用不便,為解決這一問題,本領域有先例將該骨架設計為可伸縮的彈性管件或拆卸組裝金屬件的形式以節省存放體積提高裝配效率,也使其組件結構相對簡單輕便。但是,可伸縮的彈性管件經長時間使用后,會有彈性疲乏而容易折斷或變型的問題,作為帳篷最重要的支撐組件,這些彈性管件如果損壞就很難臨時找到替代品,造成使用上的困擾。有鑒于此,特提出本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帳篷充氣支架,解決彈性疲勞的問題,便于收納攜帶。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技術采用技術方案的基本構思是:帳篷充氣支架,包括至少兩根充氣梁、連接件和第一緊固機構;所述充氣梁包括充氣軟管和箍在所述充氣軟管外側的管套;所述充氣梁中部通過連接件并排設置,充氣梁端部沿遠離連接件的方向向下延伸,形成支撐腿;充氣梁的端部通過所述第一緊固機構相互連接。上述帳篷充氣支架,所述連接件為柔性材料制成,設有空腔和均布在所述空腔兩側的開口;所述開口數量不少于所述充氣梁數量的2倍且所述空腔兩側的開口一一對應且相互導通;所述充氣梁由其中一側開口進入空腔并由與該開口對應的開口穿出。上述帳篷充氣支架,所述連接件縫在所述充氣梁的管套上。上述帳篷充氣支架,所述第一緊固機構包括第一連接線和固定安裝在充氣梁端部的第一安裝件;所述第一連接線按照順/逆時針方向依次與所有充氣梁的端部的第一安裝件固定連接。上述帳篷充氣支架,每根充氣梁上均對稱設有兩個拐角部;所述拐角部設置于所述充氣梁靠近所述連接件的位置。上述帳篷充氣支架,所述拐角部由充氣梁上管套的拐角部內側材料少于外側材料形成。上述帳篷充氣支架,所述拐角部固定安裝有第二安裝件,第二連接線按照順/逆時針方向依次與第二安裝件固定連接。上述帳篷充氣支架,還包括導通不同充氣梁內腔的導通件。上述帳篷充氣支架,所述充氣梁與所述導通件導通的導通口設置在靠近充氣梁中部的位置。上述帳篷充氣支架,所述充氣梁為充氣軟管被管套固定形成的拱形充氣梁。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支架采用充氣梁支撐,放氣后便于收納攜帶,避免金屬骨架容易剮蹭的問題;2、連接件采用柔性材料,能夠保證收納時減少體積,避免與硬物磕碰損壞;3、充氣梁并排設置,有助于保證帳篷頂部平整,避免多根充氣梁搭疊導致的厚度過高、帳篷頂部過于臃腫的問題;4、拐角部的設定保證了充氣梁的拐角部至端部為直柱,具有更好的抗剪切性能,提升支架的剛性;5、利用管套形成拐角部,避免在充氣軟管以設置拐角部為目的做出結構改進時對充氣軟管造成性能影響;6、第二安裝件和第二連接線保證了拐角部的穩固性,提升中整體形狀穩固;7、導通件將不同充氣梁的內腔導通,可實現利用一個充氣孔對多個充氣梁進行充氣;8、導通件設置在靠近連接件的位置,降低導通件成本,節約空間,同時也能夠對不同充氣梁形成支撐,便于充氣梁分開。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帳篷充氣支架安裝后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3是圖1中B部分的局部放大圖。圖4是本技術的帳篷充氣支架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帳篷充氣支架的連接件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帳篷充氣支架的充氣梁的截面示意圖。上述附圖中,1、充氣梁;2、連接件;101、拐角部;102、充氣口;103、充氣軟管;104、管套;201、空腔;301、第一安裝件;302、第一連接線;401、第二安裝件;402、第二連接線;5、導通件。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以助于理解本技術的內容。如圖1-圖5所示,本技術提供了帳篷充氣支架,包括至少兩根充氣梁1、連接件2和第一緊固機構;充氣梁1包括充氣軟管103和箍在所述充氣軟管103外側的管套104;充氣軟管103在充氣后會受到箍在外側的管套104約束,呈現管套104的形狀。這樣一來,充氣軟管103的結構不用做出任何改變,節約重新設計加工的成本。除去約束作用,管套104還起到對充氣軟管103保護作用,在外力刺破管套104時,充氣軟管103不會損壞。所述充氣梁1中部通過連接件2并排設置,連接件2固定不同充氣梁1;所述第一緊固機構充氣梁1的端部。所述第一緊固機構包括第一連接線302和固定安裝在充氣梁1端部的第一安裝件301;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連接線302按照順/逆時針方向依次與所有充氣梁1的端部的第一安裝件301固定連接,對充氣梁1端部形成約束,保證支架底面面積。此外,也可以采用第一連接線302兩端分別與同一充氣梁1兩端的第一安裝件301固定連接的技術方案保證支架底面面積。如圖2所示,所述連接件2為柔性材料制成,設有空腔201和均布在所述空腔201兩側的開口;所述開口數量不少于所述充氣梁1數量的2倍且所述空腔兩側的開口一一對應且相互導通。連接件2采用柔性材料,能夠保證收納時減少體積,避免與硬物磕碰損壞。充氣梁1由一開口進入空腔201并由與該開口對應的開口穿出。如此,連接件2對充氣梁1形成約束。充氣梁1并排設置,有助于保證帳篷頂部平整。每根充氣梁1上均對稱設有兩個拐角部101。所述拐角部101由充氣梁1上管套104的拐角部內側材料少于外側材料形成,本實施例的做法為,在管套104內側去掉部分材料,并將開口兩側縫合,如此,內側材料少于外側材料,充氣軟管103充氣后撐起管套104,在拐角部101由于管套104的內側材料少于外側,故形成向內彎曲的拐角。拐角部101設置于所述充氣梁1靠近所述連接件2的位置,能夠對連接件2形成卡位。拐角部101的設定保證了充氣梁1的拐角部101至端部為直柱,具有更好的抗剪切性能,提升支架的剛性。出于水平方向穩固性的考慮,所述拐角部101固定安裝有第二安裝件401,第二連接線402按照順/逆時針方向依次與第二安裝件401固定連接。此外,若單獨對每根充氣梁1充氣則比較繁瑣,故為了實現利用一個充氣孔對多個充氣梁1進行充氣的功能,本技術的帳篷充氣支架還包括導通不同充氣梁1內腔的導通件5。導通件5上設有閥門,對導通件5的導通狀態進行控制。為便于充氣,所述充氣梁1的充氣口102設置于充氣梁1的端部,如此可通過一個充氣梁1的充氣口102對多個充氣梁1進行充氣,提升了充氣效率,方便快捷。充氣梁1與所述導通件5導通的導通口設置在靠近連接部2的位置。可節約導通件5的長度,降低導通件5成本和破損率,節約空間,同時也能夠利用導通件5對不同充氣梁1形成支撐,便于充氣梁1分開。在上述實施例中,充氣梁為直桿狀,故需要設置拐角部、第二安裝件和第二連接線;本技術的技術方案也可采用圓拱形的充氣梁結構。以上所述僅是本技術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
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帳篷充氣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根充氣梁、連接件和第一緊固機構;所述充氣梁包括充氣軟管和箍在所述充氣軟管外側的管套;所述充氣梁中部通過連接件并排設置,充氣梁端部沿遠離連接件的方向向下延伸,形成支撐腿;充氣梁的端部通過所述第一緊固機構相互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帳篷充氣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兩根充氣梁、連接件和第一緊固機構;所述充氣梁包括充氣軟管和箍在所述充氣軟管外側的管套;所述充氣梁中部通過連接件并排設置,充氣梁端部沿遠離連接件的方向向下延伸,形成支撐腿;充氣梁的端部通過所述第一緊固機構相互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帳篷充氣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為柔性材料制成,設有空腔和均布在所述空腔兩側的開口;所述開口數量不少于所述充氣梁數量的2倍且所述空腔兩側的開口一一對應且相互導通;所述充氣梁由其中一側開口進入空腔并由與該開口對應的開口穿出。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帳篷充氣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件縫在所述充氣梁的管套上。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帳篷充氣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緊固機構包括第一連接線和固定安裝在充氣梁端部的第一安裝件;所述第一連接線按照順/逆時針方向依...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諸法,
申請(專利權)人:諸法,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