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地下工程用水壓控制系統,所述水壓控制系統兩端分別連接有集水裝置和出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壓控制系統包括至少兩豎管以及沿所述豎管間隔設置的至少一橫管,兩所述豎管底口分別與所述集水裝置以及所述出水管路相連通,各所述橫管兩端分別與兩所述豎管相連通,且各所述橫管上設置有開關閥門。本發明專利技術的優點是,水壓控制系統結構簡單,可有效控制基礎底板下的地下水水頭大小,確保地下室基礎底板抗浮水位穩定、泄水不流砂、止水可靠,此外操作簡便快捷,并具有維護清洗方便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屬于地下工程
,具體涉及一種地下工程用水壓控制系統。
技術介紹
由于地下水的影響,水壓過大,地下工程往往會涉及到抗浮問題,工程中抗浮一般通過設置抗浮樁或錨桿、增加配重等來實現。但因抗拔樁或錨桿失效、或抗浮設計安全儲備較少,上部結構荷載未能完全施加,一些工程出現所受水壓力大于結構自重的情況,表現為基礎上浮,局部結構梁、柱開裂等,嚴重影響地下工程本身的安全及正常使用。出現上述問題后必須采取有效的水壓處理措施,由于原先的抗拔樁或錨桿布置緊密,數量較多,通過常規的補抗浮樁或錨桿進行加固的方法操作空間已經不滿足要求,另外補設抗浮樁或錨桿仍然不能控制地下水水頭,不能根據需要調節水壓,基礎上浮的危險仍然存在,因此具有可操作性、能有效控制水壓的新型工程方案有待提出。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根據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地下工程用水壓控制系統,該水壓控制系統兩端分別連接集水裝置和出水管路,通過由豎管以及位于不同高度的橫管所組成的水壓控制管路,以自由控制所需泄水減壓大小,從而確保地下工程水壓力在可控范圍內。本專利技術目的實現由以下技術方案完成:一種地下工程用水壓控制系統,所述水壓控制系統兩端分別連接有集水裝置和出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壓控制系統包括至少兩豎管以及沿所述豎管間隔設置的至少一橫管,兩所述豎管底口分別與所述集水裝置以及所述出水管路相連通,各所述橫管兩端分別與兩所述豎管相連通,且各所述橫管上設置有開關閥門。所述集水裝置為豎向設置的集水井管。所述集水裝置由集水管、外套濾管以及充填于兩者之間的濾料所組成,所述集水管上端與所述水壓控制系統相連通。所述水壓控制系統與所述集水裝置接口處設置有逆止閥以及開關閥門。所述集水裝置上口還連接有一洗井管,所述洗井管上設有一開關閥門。本專利技術的優點是,水壓控制系統結構簡單,可有效控制基礎底板下的地下水水頭大小,確保地下工程抗浮水位穩定、泄水不流砂、止水可靠,此外操作簡便快捷,并具有維護清洗方便的優點。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中水壓控制系統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中過濾集水裝置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通過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的特征及其它相關特征作進一步詳細說明,以便于同行業技術人員的理解:如圖1-2,圖中標記10-60分別為:基礎底板10、基礎井槽101、止水環102、微膨脹防滲混凝土103、止水帶104;土層11;過濾集水裝置20、外套濾管201、集水管202、濾料203;進水管路30、進水管301、進水支管302、單向閥303、開關閥門304、開關閥門305、洗井管306;細管31;水壓控制管路40、豎管401、豎管402、橫管403、橫管404、橫管405、橫管406、開關閥門407、開關閥門408、開關閥門409、開關閥門410、開關閥門411;出水管路50、出水管501、流量計502;集水坑60、水位面601。實施例:本實施例具體涉及一種地下工程用水壓控制系統,應用于基礎埋深較深的地下工程中,其基礎底板承壓水頭較大,對于基礎底板的抗浮要求較高,該水壓控制系統通過特殊工藝成孔,設置地下過濾集水裝置,集水井管插入密砂層;結構上部為排水通道,并與集水坑相連;當井口水頭高度超過安全高度時,地下水通過下部集水井管引流進入上部排水通道,最終匯入集水坑,實現自行泄水減壓,從而確保地下室底板水壓力在可控范圍內,以保障底板安全。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的水壓控制系統兩端分別連接過濾集水裝置20以及集水坑60,其中,過濾集水裝置20設置于基礎底板10下方土體中且數量不少于1組,本實施例中共于基礎底板10的下方設置兩組;水壓控制系統設置于基礎底板10上方,且其兩端分別與過濾集水裝置20以及集水坑60相連通。如圖1、2所示,過濾集水裝置20位于基礎底板10下方的土層11中,具體為一豎向設置的集水井管,由外套濾管201、集水管202以及充填于兩者間隙中的濾料203組成,此外,該集水井管的下端部呈錐形構造,以利于壓入指定深度;在集水管202的上端外接有一洗井管306,該洗井管306上安裝有開關閥門305。如圖1所示,水壓控制系統依次由進水管路30、水壓控制管路40以及出水管路50所組成:進水管路30設置于基礎底板10的上方,包括進水管301、進水支管302、開關閥門304以及單向閥303;其中,進水管301同前述過濾集水裝置20中的集水管202上口連通,進水支管302位于進水管301的一側并與其相連通,前述的開關閥門304以及單向閥303設置于進水支管302中,該單向閥303提供單一流向,使進水管301中的地下水只能由進水管301向進水支管302方向流動,防止地下水逆向回流、夾帶空氣進入進水管301及集水管202中,避免空氣與地下水中的礦物質產生化學作用,結垢堵塞管路;水壓控制管路40設置于基礎底板10的上方,包括兩根豎管401和402、四根橫管403-406;其中,豎管401的下端與進水支管302相連通,豎管402的下端則與出水管路50相連通,各橫管403-406自下而上沿豎向設置于不同高度,且橫管的兩端分別與豎管401和豎管402連通,各橫管403-406中分別設置有開關閥門407-410;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施例中,橫管403兩端分別與豎管401下端和豎管402下端連通,且在豎管401上設置有開關閥門411,開關閥門411位于橫管403和橫管404之間的高度;出水管路50位于基礎底板10的上方,包括出水管501以及流量計502,其中,出水管501進水口同豎管402下端連通、出水口則接入集水坑60的水位面601以下深度,以避免其出水口處由于空氣與礦物質的作用而產生結垢而堵塞出水口;流量計502安裝于出水管501中,用以測量泄水量、監測地下水位和水壓。如圖1、2所示,本實施例中水壓控制系統的安裝及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驟:(1)在既有地下工程的基礎底板10上開設泄水孔進行減壓,然后于基礎底板10上開設基礎井槽101,采用鉆探設備在土層11中利用套管護壁進行成井作業,以設置過濾集水裝置20,拔除套管后,在基礎底板10的底部圍繞集水管202設一止水環102,并在基礎底板10的頂部圍繞槽壁設置一圈止水帶104,之后在基礎井槽101中采用微膨脹防滲混凝土103恢復基礎底板10;(2)之后依次設置進水管路30、水壓控制管路40、出水管路50以及集水坑60,完成泄水減壓系統的安裝;(3)在使用時,進水管路30的開關閥門304處于開啟狀態;通過過濾集水裝置20匯集基礎底板10下方土層11中的地下水,地下水經過外套濾管201和集水管202之間的濾料203過濾地下水中的物理雜質;地下水經由集水管202匯集后,流入進水管路30中的進水管301,繼而轉至進水支管302,經過單向閥303后,繼續流入水壓控制管路40中,根據所需控制的地下水水頭大小,選擇對應開啟的開關閥門407-410中的其中一個,則可將地下水水壓控制在其相應橫管所處高度,以達到合理平衡地下工程自重與地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地下工程用水壓控制系統,所述水壓控制系統兩端分別連接有集水裝置和出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壓控制系統包括至少兩豎管以及沿所述豎管間隔設置的至少一橫管,兩所述豎管底口分別與所述集水裝置以及所述出水管路相連通,各所述橫管兩端分別與兩所述豎管相連通,且各所述橫管上設置有開關閥門。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地下工程用水壓控制系統,所述水壓控制系統兩端分別連接有集水裝置和出水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壓控制系統包括至少兩豎管以及沿所述豎管間隔設置的至少一橫管,兩所述豎管底口分別與所述集水裝置以及所述出水管路相連通,各所述橫管兩端分別與兩所述豎管相連通,且各所述橫管上設置有開關閥門。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地下工程用水壓控制系統,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裝置為豎向設置的集水井管。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顧國榮,郭星宇,陳暉,楊硯宗,王克文,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長凱巖土工程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