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是一種井下智能實時調控裝置,用于油井的分層開采生產中,與其它設備配合使用,實現分層開采生產的連續監測及控制,為實時獲取油井動態生產資料、及時調整油井生產情況提供技術手段。本裝置包括CPU集中管理系統和耐高溫高能電池,本體內設有偏心安裝腔,CPU集中管理系統與耐高溫高能電池連接、安裝在偏心安裝腔與內中心管之間的環腔內;偏心安裝腔的一端設有電纜接入通道、另一端通過密封套與內中心管連接,本體的兩端分別連接上接頭和下接頭;偏心安裝腔的內中心管中插有雙向無線調控裝置,雙向無線調控裝置的控制電纜與地面控制設備連接,根據生產數據對井下生產進行實時控制,達到油井分層開采效益最大化。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石油工業的分層開采生產設備,特別是一種井下智能實時調控裝置,用于油井的分層開采生產中,與其它設備配合使用,實現分層開采生產的連續監測及控制,為實時獲取油井動態生產資料、及時調整油井生產情況提供技術手段。
技術介紹
隨著油氣勘探開發的深入,對油井動態生產資料的錄取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目前,國內外常規的生產測試有兩種技術手段。一種是采用地面直讀式電纜測試,這種測試方式,需要電纜連接頭和井下接頭進行對接,但由于電纜濕滑連接可靠性差,現場實施成功率不高;另外一種是井下存儲式測試方式,井下設有采集單元和數據存儲器,雖然可以長時間的采集存儲,獲取比較完整的壓力、溫度、流量等生產數據,但缺少含水率這一關鍵生產參數的測試。另外其調控不具有實時性,屬于被動性測試,井下出現故障,地面也無法獲知。針對以上生產管柱中所用測試工具存在的瓶頸問題,現場需要對目前井下管柱中的調控工具進行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目的是提供一種井下智能實時調控裝置,安裝在井下生產管柱中,配合井下生產管柱中的其它工具,完成油井井下生產資料的連續監測及生產情況的實時控制。本技術的技術解決方案如下述:一種井下智能實時調控裝置包括CPU集中管理系統和耐高溫高能電池,本體內設有偏心安裝腔,CPU集中管理系統與耐高溫高能電池連接、安裝在偏心安裝腔與內中心管之間的環腔內;偏心安裝腔的一端設有電纜接入通道、另一端通過密封套與內中心管連接,本體的兩端分別連接上接頭和下接頭。本技術具有以下顯著的效果:本技術通過無線通訊和有纜載波組合的方式實現井下數據的實時監測傳輸,并根據生產數據對井下生產進行實時的控制,通過對井下實時的監測控制,達到油井分層開采效益最大化。其具體效果體現在:1)本技術與井下測調裝置和雙向無線調控裝置配合使用,均連接在生產管柱中、預置在井內,可實現井下數據連續實時監測,生產情況的及時可控,滿足連續、實時、準確的穩油控水調控要求。2)本技術與井下測調裝置和雙向無線調控裝置的傳輸方式采用無線通訊和有纜載波組合式傳輸,本技術與雙向無線調控裝置采用雙向無線通訊,不需要在井下進行電纜對接,保證了通訊傳輸的成功率,而且使其下井作業施工更加簡單可靠。3)本技術采用了耐高溫大容量的耐高溫高能電池供電,確保生產管柱在井下可長時間工作,提高了生產效率。4)本裝置的本體采用了偏心結構、留有液流通道,無需進行起泵作業,可滿足實時監測需求,節省大量的作業費用和時間,降低了生產成本,同時也有利于環境保護,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附圖說明圖1是本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中CPU集中管理系統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詳述本技術,并非限制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凡使用本技術的設計思路得出的改進均屬于本技術的保護范疇。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實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詳述。參見圖1和圖2,一種井下智能實時調控裝置包括CPU集中管理系統3-5和耐高溫高能電池3-6,本體3-4內設有偏心安裝腔3-3,CPU集中管理系統3-5與耐高溫高能電池3-6連接、安裝在偏心安裝腔3-3與內中心管之間的環腔內;偏心安裝腔3-3的一端設有電纜接入通道3-7、另一端通過密封套3-2與內中心管連接,本體3-4的兩端分別連接上接頭3-1和下接頭3-8。CPU集中管理系統3-5包括雙向無線傳輸單元3-5-1、指令雙向處理單元3-5-2、智能轉換調控單元3-5-3和測控電路板3-5-4,指令雙向處理單元3-5-2通過本系統線路的數據線和控制線分別與雙向無線傳輸單元3-5-1、智能轉換調控單元3-5-3和測控電路板3-5-4連接。CPU集中管理系統3-5與耐高溫高能電池3-6通過連接電路板連接,耐高溫高能電池3-6安裝在設有電纜接入通道3-7的偏心安裝腔3-3一端。偏心安裝腔3-3設在本體3-4內腔的一側、與本體3-4以及上接頭3-1和下接頭3-8之間留有液流通道,密封套3-2的內壁和外壁均裝有密封件,對偏心安裝腔3-3和內中心管進行密封。偏心安裝腔3-3的內中心管中插有雙向無線調控裝置,雙向無線調控裝置的控制電纜與地面控制設備連接。本技術的工作步驟及工作原理:1、在本調控裝置的電纜接入通道3-7和各級井下測調裝置的電纜穿入孔與連接電纜的連接處分別均有電纜密封頭,并將連接電纜接入電纜密封頭內,將裝有本技術的井下管柱下入井內。在具有特殊結構的井口偏心裝置一側用纜車下入控制電纜和雙向無線調控裝置,將雙向無線調控裝置下至本裝置的內部。通過地面控制設備的控制軟件監測對接信號,纜車微調控制電纜,實現雙向無線調控裝置與本裝置的無線射頻準確對接。裝有本裝置的生產管柱下入后就留在井內,直至本裝置需要更換耐高溫高能電池3-6時起出。2、最后下入帶有采油泵的原采油管柱進行生產,此時,本裝置通過連接電纜對各個井下測調裝置進行直流供電。井下測調裝置的各系統按照設計參數進行工作。另外,雙向無線調控裝置和本裝置則保持無線射頻對接通訊。3、本裝置的耐高溫高能電池3-6通過連接電纜對CPU集中管理系統3-5和井下測調裝置進行直流供電,保證各系統正常工作。與井下測調裝置配合使用,完成井下壓力、溫度、流量、含水率等生產參數的采集、存儲,并通過連接電纜將所采集存儲的井下生產數據傳送至本裝置中的CPU集中管理系統3-5。CPU集中管理系統3-5通過指令雙向處理單元3-5-2對井下采集存儲的生產數據進行處理,并通過雙向無線傳輸單元3-5-1和雙向無線調控裝置中的無線射頻識別通訊模塊進行無線對接通訊,將井下數據經過控制電纜傳送至地面控制設備,地面控制設備的主機接收分析井下數據,對井下生產情況進行比較直觀的預判。如需對井下生產層位進行調整,地面主機發出調控指令,通過控制電纜傳輸至雙向無線調控裝置、雙向無線調控裝置中的無線射頻識別通訊模塊與本裝置的雙向無線傳輸單元3-5-1進行無線對接傳輸。通過本裝置的指令雙向處理單元3-5-2將指令發送給智能轉換調控單元3-5-3,通過連接電纜下達至相應層位的井下測調裝置。該層位的井下測調裝置對該層位的產液進行均衡調控,完成實時調整的功能。由于本裝置的生產管柱一直留在井內,因此,可以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實時監測和干預調整,真正實現了對生產動態的實時調控。上面敘述的實施例僅僅為典型實施例,但本技術不僅限于這些實施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在不偏離本技術的精神和啟示下做出修改。本文所公開的方案可能存在很多變更、組合和修改,且都在本技術的范圍內,因此,保護范圍不僅限于上文的說明。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井下智能實時調控裝置,其特征是,包括CPU集中管理系統(3?5)和耐高溫高能電池(3?6),本體(3?4)內設有偏心安裝腔(3?3),CPU集中管理系統(3?5)與耐高溫高能電池(3?6)連接、安裝在偏心安裝腔(3?3)與內中心管之間的環腔內;偏心安裝腔(3?3)的一端設有電纜接入通道(3?7)、另一端通過密封套(3?2)與內中心管連接,本體(3?4)的兩端分別連接上接頭(3?1)和下接頭(3?8)。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井下智能實時調控裝置,其特征是,包括CPU集中管理系統(3-5)和耐高溫高能電池(3-6),本體(3-4)內設有偏心安裝腔(3-3),CPU集中管理系統(3-5)與耐高溫高能電池(3-6)連接、安裝在偏心安裝腔(3-3)與內中心管之間的環腔內;偏心安裝腔(3-3)的一端設有電纜接入通道(3-7)、另一端通過密封套(3-2)與內中心管連接,本體(3-4)的兩端分別連接上接頭(3-1)和下接頭(3-8)。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井下智能實時調控裝置,其特征是,所述CPU集中管理系統(3-5)包括雙向無線傳輸單元(3-5-1)、指令雙向處理單元(3-5-2)、智能轉換調控單元(3-5-3)和測控電路板(3-5-4),指令雙向處理單元(3-5-2)通過本系統線路的數據線和控制線分別與雙向無...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明,呂瑋,董建國,李娜,劉永順,楊斌,盧雅蘭,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勝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術研究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