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液晶顯示
,具體涉及一種背板、背光模組和顯示裝置。
技術介紹
液晶顯示器(LiquidCrystalDisplay)主要包括液晶面板和背光模組,其中,背光模組按光源種類主要分為LED(LightEmittingDiode,發光二極管)背光模組與CCFL(ColdCathodeFluorescentLamp,冷陰極熒光燈)背光模組;按尺寸種類主要分為智能手機背光模組、平板電腦背光模組,筆記本背光模組以及顯示器背光模組等。近年來,LED背光模組因其優秀的光學效果及顯示器件的薄型化趨勢成為液晶顯示領域最佳的選擇。現有技術中LED背光模組主要包括背板、底反射片以及導光板等。其中,背板的結構如圖1所示。由于顯示器件模組的結構需求或功能需求,如固定PCBA電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Assembly)或設置加強結構強度的加強筋等,因此背板的下表面需要設有多個凸包,例如圖1所示的凸包a、凸包b、凸包c以及凸包d等。這些凸包是通過對背板進行鈑金工藝沖壓而形成的,鈑金件在沖壓凸包時,通常采用圖2所示的上下沖頭拉料的方式來實現。在上下沖頭拉料的過程中,如圖2所示,部分背板的鈑金料由于受到沖頭的擠壓作用,容易在沖頭斜切角的位置集中,形成如圖2中圓圈處示出的凸起e,凸起e突出于背板的上表面。如圖3所示,當圖2所示的背板應用于背光模組時,位于背板1’上表面的凸起e將頂住并壓迫背r>板內表面上的底反射片2’和導光板3’,導致包含該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的畫面在相應位置處出現白斑,影響顯示質量。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解決現有技術中背板在沖壓凸包時,上表面形成壓迫底反射片和導光板的凸起,導致顯示器件相應位置出現白斑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的技術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背板、背光模組和顯示裝置。依據本技術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背板,包括突出于所述背板下表面的第一部以及用于支撐的第二部,其中,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部周邊的第三部,所述第一部通過所述第三部與所述第二部相連,所述第三部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二部的上表面。其中,所述第三部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部的上表面之間的高度差為0.05毫米~至0.1毫米。其中,所述第一部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二部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部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部的上表面之間的高度差為0.2毫米~0.6毫米。其中,所述第三部的厚度與所述第二部的厚度相同。其中,所述背板的材料包括鐵合金、鋁合金的至少一種。依據本技術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包括:上述的背板。其中,所述背板的第二部的上表面依次設置有底反射片、導光板。依據本技術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種顯示裝置,包括:如上述的背光模組。本技術提供的背板通過在第一部與第二部之間設置第三部,且第三部的上表面低于第二部的上表面,使背板應用于背光模組中時,第三部與底反射片之間有一定空隙,不再壓迫底反射片及導光板,有效避免顯示裝置的畫面出現白斑,提高顯示質量。附圖說明通過閱讀下文優選實施方式的詳細描述,各種其他的優點和益處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將變得清楚明了。附圖僅用于示出優選實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認為是對本技術的限制。而且在整個附圖中,用相同的參考符號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圖中:圖1是現有技術中的背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現有技術中在背板上制作凸包的示意圖;圖3是現有技術中背光模組的截面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提供的背板的示意圖;圖5和圖6是本技術提供的長方體沖頭沖壓背板凸起的示意圖;圖7是本技術提供的背光模組的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描述。以下實施例用于說明本技術,但不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范圍。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背板,包括突出于背板下表面的第一部以及用于支撐的第二部,還包括設置在第一部周邊的第三部,第一部通過第三部與第二部相連,第三部的上表面低于第二部的上表面。本技術提供的背板通過在第一部與第二部之間設置第三部,且第三部的上表面低于第二部的上表面,使背板應用于背光模組中時,第三部與底反射片之間有一定空隙,不再壓迫底反射片及導光板,有效避免顯示裝置的畫面出現白斑,提高顯示質量。如圖4所示,本技術提供的背板包括突出于背板1下表面的第一部11(即突出于背板下表面的凸包)、用于支撐的第二部12以及設置在第一部11周邊的第三部13,該第三部13將第一部11與第二部12連接在一起,且第三部13的上表面131低于第二部12的上表面121;其中,第一部11的上表面111低于第二部12的上表面121,兩者之間的高度差可以為0.2毫米~0.6毫米,例如,可以為0.3毫米、0.4毫米、0.5毫米等,第三部13的上表面131與第二部12的上表面121之間的高度差可以為0.05毫米~至0.1毫米,例如可以為0.06毫米、0.07毫米、0.08毫米等。其中,背板1優選為鐵合金或鋁合金等材料制成的金屬薄板,可以通過鈑金工藝冷加工產生需要的形變,而鈑金工藝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同一零件厚度一致,因此經過鈑金工藝加工之后的第一部11與背板本體第二部12的厚度相同,優選地厚度可以為0.8毫米。第三部13是在第一部11成形之后進一步沖壓而成的,其厚度與第一部11以及第二部12的厚度也相同。具體地,背板1首先經過上下沖頭拉料之后形成凸起于背板下表面的第一部11,同時在第一部11與第二部12的連接處產生了凸起,針對于該凸起,可以增加一組沖頭對該凸起進行沖壓從而形成第三部13,使第三部13的上表面131低于第二部12的上表面121,例如,參見圖5和圖6,可以采用長方體結構的沖頭5對凸起進行垂直向下沖壓,在沖壓時,可以使沖頭的中心位置正對背板上的凸起,沖壓的深度可以為0.05毫米~至0.1毫米,具體可以根據凸起的高度進行調整。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背光模組,其結構如圖7所示,包括上述的背板1,背板1中用于支撐的第二部12上依次設置有底反射片2和導光板3,由于背板1的第三部13的上表面131低于第二部12的上表面121,因此第三部13與底反射片2之間留有一定縫隙,使第一部11與第二部12的連接處不壓迫底反射片以及導光板,當該背光模組應用于顯示裝置中,對其上的底反射片和導光板不會再有結構干涉的現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背板,包括突出于所述背板下表面的第一部以及用于支撐的第二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部周邊的第三部,所述第一部通過所述第三部與所述第二部相連,所述第三部的上表面低于所述第二部的上表面。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背板,包括突出于所述背板下表面的第一部以及用于支撐
的第二部,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部周邊的第三部,所
述第一部通過所述第三部與所述第二部相連,所述第三部的上表面低
于所述第二部的上表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部的上表面
與所述第二部的上表面之間的高度差為0.05毫米~至0.1毫米。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背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的上表面
低于所述第二部的上表面,且所述第一部的上表面與所述第二部的上
表面之間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夏繼泰,張啟平,孫文波,
申請(專利權)人:合肥京東方顯示光源有限公司,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