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一種預制箱梁液壓內模,涉及預制箱梁制造技術領域,以緩解現有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穩定性不高,無法長期使用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所述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包括:沿順橋向設置的多個底座,與多個底座匹配設置的上承式縱梁,設置在上承式縱梁底端、且沿順橋向分布的兩列頂升油缸,與上承式縱梁頂端連接的組合模板。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主要應用于橋梁工程施工中。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預制箱梁制造
,具體而言,涉及一種預制箱梁液壓內模。
技術介紹
箱梁是橋梁工程中梁的一種,內部為空心狀,上部兩側有翼緣,類似箱子,因而得名。箱梁分為預制箱梁和現澆箱梁,其中預制箱梁在獨立場地預制完成后,結合架橋機可在下部工程完成后進行架設,可加速工程進度、節約工期,為目前常用的架橋手段。在生產實踐中,常常需要在澆筑前在箱梁內架設預制箱梁液壓內模,以確保澆筑的順利進行。其中,現有技術中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主要包括沿順橋向排列的多個底座、設置在底座上的多個頂升油缸、分別與多個頂升油缸連接的活塞以及與活塞連接的組合模板,現場人員將底座沿順橋向固定好,在每個底座上依次固定連接頂升油缸,且頂升油缸沿順橋向呈單列排列,通過頂升油缸帶動活塞在豎直方向上升起或落下,從而使組合模板到達指定位置,以確保澆筑的順利進行。然而,本申請專利技術人發現,現有技術中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由于頂升油缸為單排設置,整體穩定性不好,順橋向的強度不足,導致無法整體吊裝和運輸;并且由于頂升油缸為單排設置,因此為了確保頂升油缸在運動過程中不發生偏移,需要在頂升油缸內設置活塞,因此對頂升油缸和活塞的配合精度要求較高,若活塞與頂升油缸的配合精度不高,多次使用后,活塞會發生磨損變形,從而導致預制箱梁液壓內模整體發生形變,進而引發整體失穩,因此使用現有技術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穩定性不高,無法長期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預制箱梁液壓內模,以緩解現有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穩定性不高,無法長期使用的技術問題。一種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包括:沿順橋向設置的多個底座,與多個所述底座匹配設置的上承式縱梁,設置在所述上承式縱梁底端、且沿順橋向分布的兩列頂升油缸,與所述上承式縱梁頂端連接的組合模板。實際使用時,所述組合模板包括:水平設置且與所述上承式縱梁頂端連接的第一模板,與所述第一模板左右兩側活動連接的第二模板,與所述第二模板遠離所述第一模板的一側活動連接的第三模板。其中,本技術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還包括:第一液壓缸和第二液壓缸;所述第一液壓缸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模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模板鉸接;所述第二液壓缸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模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模板鉸接。其中,所述第一模板與所述上承式縱梁通過焊接的方式進行連接。實際應用時,所述底座上設置有用于承托所述上承式縱梁的承托件,所述上承式縱梁的底部設置有與所述承托件匹配的凸起。實際應用時,所述上承式縱梁包括:沿順橋向設置的橫截面為矩形的框架以及設置在所述框架兩側、分別對應每個底座設置的支撐件,所述頂升油缸與所述支撐件的底部連接。其中,所述頂升油缸的固定端設置有法蘭盤,所述支撐件的底部設置有與所述法蘭盤匹配的螺紋孔。實際應用時,所述上承式縱梁上設置有吊環。其中,本技術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包括:沿順橋向依次設置的端節段、變截面段以及標準節段,所述上承式縱梁設置于所述端節段、所述變截面段以及所述標準節段中,所述底座均勻設置于所述標準節段中,且各個所述底座之間設置有連接架。具體地,所述端節段中所述上承式縱梁的底部設置有臨時支撐件。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技術所述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具有以下優勢:本技術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中,包括:沿順橋向設置的多個底座,與多個底座匹配設置的上承式縱梁,設置在上承式縱梁底端、且沿順橋向分布的兩列頂升油缸,與上承式縱梁頂端連接的組合模板。由此分析可知,使用本技術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由于沿順橋方向設置有多個底座,且多個底座上匹配設置有上承式縱梁,且上承式縱梁底部、沿順橋向設置有兩列頂升油缸,因此在頂升油缸帶動上承式縱梁以及組合模板在豎直方向上運動的過程中,上承式縱梁受力均勻,穩定性高,上承式縱梁相對底座不容易發生偏移,因此頂升油缸與活塞之間摩擦力小,從而對保證在長期使用后,活塞不會發生嚴重的磨損變形,進而保證預制箱梁液壓內模整體不會發生形變,因此使用本技術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能夠緩解現有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穩定性不高,無法長期使用的技術問題。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的支模狀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的收模狀態示意圖;圖3為圖1中A部分局部放大圖;圖4為圖2中B部分局部放大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的支模狀態順橋向截面示意圖。附圖標記:1-混凝土構件,10-底座,11-承托件,12-連接架;20-上承式縱梁,21-頂升油缸,22-凸起,23-框架,24-支撐件,25-法蘭盤;31-第一模板;32-第二模板;33-第三模板;41-第一液壓缸;42-第二液壓缸;50-端節段,51-變截面段,52-標準節段;60-臨時支撐件。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炯夹g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技術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技術中的具體含義。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的支模狀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的收模狀態示意圖;圖3為圖1中A部分局部放大圖;圖4為圖2中B部分局部放大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的支模狀態順橋向截面示意圖。如圖1-圖2所示,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包括:沿順橋向設置的多個底座10,與多個底座10匹配設置的上承式縱梁20,設置在上承式縱梁20底端、且沿順橋向分布的兩列頂升油缸21,與上承式縱梁20頂端連接的組合模板。相對于現有技術,本技術實施例所述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具有以下優勢: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中,如圖1-圖2所示,包括:沿順橋向設置的多個底座10,與多個底座10匹配設置的上承式縱梁20,設置在上承式縱梁20底端、且沿順橋向分布的兩列頂升油缸21,與上承式縱梁20頂端連接的組合模板。由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順橋向設置的多個底座,與多個所述底座匹配設置的上承式縱梁,設置在所述上承式縱梁底端、且沿順橋向分布的兩列頂升油缸,與所述上承式縱梁頂端連接的組合模板。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其特征在于,包括:沿順橋向設置的多個底座,與多個所述底座匹配設置的上承式縱梁,設置在所述上承式縱梁底端、且沿順橋向分布的兩列頂升油缸,與所述上承式縱梁頂端連接的組合模板。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組合模板包括:水平設置且與所述上承式縱梁頂端連接的第一模板,與所述第一模板左右兩側活動連接的第二模板,與所述第二模板遠離所述第一模板的一側活動連接的第三模板。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其特征在于,還包括:第一液壓缸和第二液壓缸;所述第一液壓缸的一端與所述第一模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模板鉸接;所述第二液壓缸的一端與所述第二模板鉸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三模板鉸接。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模板與所述上承式縱梁通過焊接的方式進行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預制箱梁液壓內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設置有用于承托所述上承式縱梁的承...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焦雪輝,劉志懷,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東風世景模板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