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農業機械領域,涉及一種電磁脈沖撞擊式林果收獲機。該收獲機包括底盤(1)、輪胎(18)、動力系統、駕駛操控室(4)、一級傳送裝置(2)、二級傳送裝置(3)、水平位置調節機構(9)、接果機構(10)和電磁脈沖撞擊懸臂機構(16);水平位置調節機構(9)包括水平位置調節桿(12)、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和水平滑動導軌(15);電磁脈沖撞擊懸臂機構(16)包括懸臂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9)、電磁撞擊發生器(20)、撞擊頭(21)和可伸縮懸臂(22)。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自帶動力源,振動方式為電磁脈沖撞擊式,可單人操作,收獲、接果和裝箱一體化設計,不會造成果樹損傷,作業靈活,降低勞動強度及成本,提高林果收獲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農業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電磁脈沖撞擊式林果收獲機。
技術介紹
我國林果品種繁多,種植環境復雜,目前林果收獲仍以人工或簡單器具輔助收獲為主,機械化程度低、收獲成本高,約占果園成本的30%~50%。傳統的人工收獲方式勞動強度大、效率低,已滿足不了林果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需求。目前,對杏、紅棗等成熟后果實與果柄連接力小的醬用或干果利用振動撞擊激勵,使果實脫落進行采收。經專利文獻檢索,目前國內已研究開發的林果收獲機械有:一種牽引式林果振動采收裝置,中國專利申請號No.201310311934.2,這種振動采收裝置包括采摘底盤、液壓控制系統、輸送系統、接果裝置及夾持振動系統等,該機由拖拉機牽引并提供動力。該機振動收獲效率高、操作簡便、輔助工作量少,但該裝置為牽引式,需由拖拉機后輸出軸作為動力源,自身不具有動力系統。國內現有的林果收獲機以牽引式居多,常見的振動方式為搖振式,多為拖拉機后輸出軸驅動,絕大部分機型僅有振動落果功能,不具備接果與收集功能。采用搖振式收獲時,夾持果樹可能會造成果樹樹皮損傷;果樹與收獲機為剛性連接,振動過程中若振幅過大對果樹樹干也會造成傷害。此外,牽引式收獲機與外接動力設備過程繁瑣,在較小的果園中行進不靈活,并且收獲過程中需要多人協同作業。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自帶動力源(汽油機、柴油機或電池),可單人操作,收獲、接果和裝箱一體化設計的電磁脈沖撞擊式林果收獲機。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本技術提供一種電磁脈沖撞擊式林果收獲機,包括底盤1、輪胎18和駕駛操控室4,還包括動力系統、一級傳送裝置2、二級傳送裝置3、水平位置調節機構9、接果機構10和電磁脈沖撞擊懸臂機構16;所述動力系統驅動林果收獲機行進。所述一級傳送裝置2包括一級傳送架、一級主動傳送輥25、一級從動傳送輥26、一級傳送帶27和一級傳送馬達14;其中,一級傳送架固接于底盤1上;一級主動傳送輥25和一級從動傳送輥26分別設置于一級傳送架的前端和后端;一級傳送馬達14固接在底盤1上,并與一級主動傳送輥25連接;一級傳送帶27套于一級主動傳送輥25和一級從動傳送輥26上,由后至前傳送。所述水平位置調節機構9包括水平位置調節桿12、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和水平滑動導軌15。底盤1的前端和后端分別設置有兩個相互平行的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以及兩個平行于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且位于兩個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之間的水平滑動導軌15;水平滑動導軌15位于一級傳送裝置2的上方。兩個水平位置調節桿12分別設置于底盤1前端和后端的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和水平滑動導軌15之間;水平位置調節桿12設置有第一調節桿套筒121和第二調節桿套筒122;所述第一調節桿套筒121位于水平位置調節桿12的第一端,第二調節桿套筒122與第一調節桿套筒121具有一定距離;第一調節桿套筒121和第二調節桿套筒122套設于水平滑動導軌15上,并與水平滑動導軌15構成滑動連接;水平位置調節桿12的第二端與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的移動端鉸接。所述二級傳送裝置3包括二級傳送架、二級主動傳送輥28、二級從動傳送輥29、二級傳送帶30和二級傳送馬達8。二級傳送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別設置有一組第一移動套筒31和第二移動套筒32,第一移動套筒31和第二移動套筒32套于水平滑動導軌15上,并與水平滑動導軌15構成滑動連接;其中,第二移動套筒32位于第一調節桿套筒121與第二調節桿套筒122之間;二級從動傳送輥29和二級主動傳送輥28分別設置于二級傳送架的左右兩端;二級傳送帶30套于二級主動傳送輥28和二級從動傳送輥29上,由左至右傳送;二級傳送馬達8固接在底盤1上,當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處于收縮狀態時,二級主動傳送輥28位于二級傳送馬達8內側;當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向外側伸展至工作位置時,二級傳送馬達8與二級主動傳送輥28連接。所述二級傳送裝置3的底部平面高于一級傳送帶27的平面。所述接果機構10包括覆蓋物、接果架11、第一開合液壓缸23、第二開合液壓缸24和卸果液壓缸17。其中,覆蓋物布置在接果架11構成的框架表面上,接果架11包括內橫梁111、后縱梁112、前縱梁113、支撐縱梁114、容納部115、第一外橫梁116、第二外橫梁117、第一活動梁118和第二活動梁119。內橫梁111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水平位置調節桿12固接。后縱梁112和前縱梁113的內端分別垂直鉸接在橫梁111的左右兩端部,后縱梁112為階梯形結構,外端水平部高度高于內端水平部高度,即后縱梁112外端水平部、第一外橫梁116和第一活動梁118構成的平面高于后縱梁112內端水平部、內橫梁111、支撐縱梁114、前縱梁113、第二外橫梁117和第二活動梁119構成的平面。支撐縱梁114的內端垂直鉸接在內橫梁111的中部,外端與容納部115的內緣中部固接;第一外橫梁116的后端和第二外橫梁117的前端分別與后縱梁112和前縱梁113固接;第一外橫梁116的前端和第二外橫梁117的后端分別與容納部115的后端部和前端部固接,同時,第一外橫梁116的前端與第一活動梁118的內端在容納部115的后端部鉸接,第二外橫梁117的后端與第二活動梁119的內端在容納部115的前端部鉸接;第一開合液壓缸23的一端與第一外橫梁116的中部鉸接,另一端與第一活動梁118鉸接;第二開合液壓缸24的一端與第二外橫梁117的中部鉸接,另一端與第二活動梁119鉸接。接果機構10的底部平面高于二級傳送裝置3的平面。卸果液壓缸17設置在接果架11的下方;卸果液壓缸17的一端鉸接在底盤1中部,另一端與支撐縱梁114鉸接。電磁脈沖撞擊懸臂機構16設置在接果架11的下方;電磁脈沖撞擊懸臂機構16包括懸臂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9、電磁撞擊發生器20、撞擊頭21和可伸縮懸臂22;其中,可伸縮懸臂22平行于支撐縱梁114設置,可伸縮懸臂22的內端鉸接在底盤1上,外端依次安裝有電磁撞擊發生器20和撞擊頭21;懸臂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9的一端鉸接在底盤1上,另一端與可伸縮懸臂22鉸接。所述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的固定端與固定在底盤1上的固定立柱131鉸接。所述水平滑動導軌15的長度大于底盤1的寬度。所述水平滑動導軌15為圓柱形導軌;水平滑動導軌15通過水平滑動導軌左立柱152和水平滑動導軌右立柱151與底盤1連接。所述第一移動套筒31與第二移動套筒32之間的距離等于第一調節桿套筒121與第二調節桿套筒122之間的距離。初始狀態時,二級傳送裝置3位于一級傳送裝置2的上方;接果機構10位于二級傳送裝置3的上方。所述覆蓋物為帆布。所述二級傳送裝置3還包括擋果板33,擋果板33位于二級傳送帶30所在平面之上。所述容納部115表面包裹有柔軟材料。一級傳送馬達14、二級傳送馬達8、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懸臂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9、第一開合液壓缸23、第二開合液壓缸24和卸果液壓缸17由收獲機自帶液壓動力系統驅動;動力系統由汽油機、柴油機或電池驅動。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術將林果采收一體化,收獲機自帶動力系統,可實現單人操作,與牽引式收獲機和振動采摘機相比有明顯的優勢,不會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電磁脈沖撞擊式林果收獲機,包括底盤(1)、輪胎(18)和駕駛操控室(4),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動力系統、一級傳送裝置(2)、二級傳送裝置(3)、水平位置調節機構(9)、接果機構(10)和電磁脈沖撞擊懸臂機構(16);所述動力系統驅動林果收獲機行進;所述一級傳送裝置(2)包括一級傳送架、一級主動傳送輥(25)、一級從動傳送輥(26)、一級傳送帶(27)和一級傳送馬達(14);其中,一級傳送架固接于底盤(1)上;一級主動傳送輥(25)和一級從動傳送輥(26)分別設置于一級傳送架的前端和后端;一級傳送馬達(14)固接在底盤(1)上,并與一級主動傳送輥(25)連接;一級傳送帶(27)套于一級主動傳送輥(25)和一級從動傳送輥(26)上,由后至前傳送;所述水平位置調節機構(9)包括水平位置調節桿(12)、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和水平滑動導軌(15);底盤(1)的前端和后端分別設置有兩個相互平行的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以及兩個平行于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且位于兩個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之間的水平滑動導軌(15);水平滑動導軌(15)位于一級傳送裝置(2)的上方;兩個水平位置調節桿(12)分別設置于底盤(1)前端和后端的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和水平滑動導軌(15)之間;水平位置調節桿(12)設置有第一調節桿套筒(121)和第二調節桿套筒(122);所述第一調節桿套筒(121)位于水平位置調節桿(12)的第一端,第二調節桿套筒(122)與第一調節桿套筒(121)具有一定距離;第一調節桿套筒(121)和第二調節桿套筒(122)套設于水平滑動導軌(15)上,并與水平滑動導軌(15)構成滑動連接;水平位置調節桿(12)的第二端與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的移動端鉸接;所述二級傳送裝置(3)包括二級傳送架、二級主動傳送輥(28)、二級從動傳送輥(29)、二級傳送帶(30)和二級傳送馬達(8);二級傳送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別設置有一組第一移動套筒(31)和第二移動套筒(32),第一移動套筒(31)和第二移動套筒(32)套于水平滑動導軌(15)上,并與水平滑動導軌(15)構成滑動連接;其中,第二移動套筒(32)位于第一調節桿套筒(121)與第二調節桿套筒(122)之間;二級從動傳送輥(29)和二級主動傳送輥(28)分別設置于二級傳送架的左右兩端;二級傳送帶(30)套于二級主動傳送輥(28)和二級從動傳送輥(29)上,由左至右傳送;二級傳送馬達(8)固接在底盤(1)上,當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處于收縮狀態時,二級主動傳送輥(28)位于二級傳送馬達(8)內側;當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向外側伸展至工作位置時,二級傳送馬達(8)與二級主動傳送輥(28)連接;所述二級傳送裝置(3)的底部平面高于一級傳送帶(27)的平面;所述接果機構(10)包括覆蓋物、接果架(11)、第一開合液壓缸(23)、第二開合液壓缸(24)和卸果液壓缸(17);其中,覆蓋物布置在接果架(11)構成的框架表面上,接果架(11)包括內橫梁(111)、后縱梁(112)、前縱梁(113)、支撐縱梁(114)、容納部(115)、第一外橫梁(116)、第二外橫梁(117)、第一活動梁(118)和第二活動梁(119);內橫梁(111)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水平位置調節桿(12)固接;后縱梁(112)和前縱梁(113)的內端分別垂直鉸接在橫梁(111)的左右兩端部,后縱梁(112)為階梯形結構,外端水平部高度高于內端水平部高度,即后縱梁(112)外端水平部、第一外橫梁(116)和第一活動梁(118)構成的平面高于后縱梁(112)內端水平部、內橫梁(111)、支撐縱梁(114)、前縱梁(113)、第二外橫梁(117)和第二活動梁(119)構成的平面;支撐縱梁(114)的內端垂直鉸接在內橫梁(111)的中部,外端與容納部(115)的內緣中部固接;第一外橫梁(116)的后端和第二外橫梁(117)的前端分別與后縱梁(112)和前縱梁(113)固接;第一外橫梁(116)的前端和第二外橫梁(117)的后端分別與容納部(115)的后端部和前端部固接,同時,第一外橫梁(116)的前端與第一活動梁(118)的內端在容納部(115)的后端部鉸接,第二外橫梁(117)的后端與第二活動梁(119)的內端在容納部(115)的前端部鉸接;第一開合液壓缸(23)的一端與第一外橫梁(116)的中部鉸接,另一端與第一活動梁(118)鉸接;第二開合液壓缸(24)的一端與第二外橫梁(117)的中部鉸接,另一端與第二活動梁(119)鉸接;接果機構(10)的底部平面高于二級傳送裝置(3)的平面;卸果液壓缸(17)設置在接果架(11)的下方;卸果液壓缸(17)的一端鉸接在底盤(1)中部,另一端與支撐縱梁(114)...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電磁脈沖撞擊式林果收獲機,包括底盤(1)、輪胎(18)和駕駛操控室(4),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動力系統、一級傳送裝置(2)、二級傳送裝置(3)、水平位置調節機構(9)、接果機構(10)和電磁脈沖撞擊懸臂機構(16);所述動力系統驅動林果收獲機行進;所述一級傳送裝置(2)包括一級傳送架、一級主動傳送輥(25)、一級從動傳送輥(26)、一級傳送帶(27)和一級傳送馬達(14);其中,一級傳送架固接于底盤(1)上;一級主動傳送輥(25)和一級從動傳送輥(26)分別設置于一級傳送架的前端和后端;一級傳送馬達(14)固接在底盤(1)上,并與一級主動傳送輥(25)連接;一級傳送帶(27)套于一級主動傳送輥(25)和一級從動傳送輥(26)上,由后至前傳送;所述水平位置調節機構(9)包括水平位置調節桿(12)、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和水平滑動導軌(15);底盤(1)的前端和后端分別設置有兩個相互平行的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以及兩個平行于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且位于兩個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之間的水平滑動導軌(15);水平滑動導軌(15)位于一級傳送裝置(2)的上方;兩個水平位置調節桿(12)分別設置于底盤(1)前端和后端的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和水平滑動導軌(15)之間;水平位置調節桿(12)設置有第一調節桿套筒(121)和第二調節桿套筒(122);所述第一調節桿套筒(121)位于水平位置調節桿(12)的第一端,第二調節桿套筒(122)與第一調節桿套筒(121)具有一定距離;第一調節桿套筒(121)和第二調節桿套筒(122)套設于水平滑動導軌(15)上,并與水平滑動導軌(15)構成滑動連接;水平位置調節桿(12)的第二端與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的移動端鉸接;所述二級傳送裝置(3)包括二級傳送架、二級主動傳送輥(28)、二級從動傳送輥(29)、二級傳送帶(30)和二級傳送馬達(8);二級傳送架的前端和后端分別設置有一組第一移動套筒(31)和第二移動套筒(32),第一移動套筒(31)和第二移動套筒(32)套于水平滑動導軌(15)上,并與水平滑動導軌(15)構成滑動連接;其中,第二移動套筒(32)位于第一調節桿套筒(121)與第二調節桿套筒(122)之間;二級從動傳送輥(29)和二級主動傳送輥(28)分別設置于二級傳送架的左右兩端;二級傳送帶(30)套于二級主動傳送輥(28)和二級從動傳送輥(29)上,由左至右傳送;二級傳送馬達(8)固接在底盤(1)上,當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處于收縮狀態時,二級主動傳送輥(28)位于二級傳送馬達(8)內側;當水平位置調節液壓油缸(13)向外側伸展至工作位置時,二級傳送馬達(8)與二級主動傳送輥(28)連接;所述二級傳送裝置(3)的底部平面高于一級傳送帶(27)的平面;所述接果機構(10)包括覆蓋物、接果架(11)、第一開合液壓缸(23)、第二開合液壓缸(24)和卸果液壓缸(17);其中,覆蓋物布置在接果架(11)構成的框架表面上,接果架(11)包括內橫梁(111)、后縱梁(112)、前縱梁(113)、支撐縱梁(114)、容納部(115)、第一外橫梁(116)、第二外橫梁(117)、第一活動梁(118)和第二活動梁(119);內橫梁(111)的兩端分別與兩個水平位置調節桿(12)固接;后縱梁(112)和前縱梁(113)的內端分別垂直鉸接在橫梁(111)的左右兩端部,后縱梁(112)為階梯形結構,外端水平部高度高于內端水平部高...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侯書林,散鋆龍,李剛,黃杰,王風磊,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農業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