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防止檢測絕緣梯負荷時絕緣梯移動的裝置,包括本體,本體為長方體形形狀,本體縱向設置有燕尾槽且貫穿橫向兩側面,燕尾槽頂端與外界連通,燕尾槽底端表面上設置有與頂端對應的多個鋸齒槽;還包含有兩個擋塊支架,擋塊支架底端設置有與燕尾槽配合的燕尾塊,擋塊支架一側面上鉸接有支撐桿,支撐桿長度大于支撐桿的鉸接位置到擋塊支架底面的距離,支撐桿與鋸齒槽配合固定,能夠防止測試的絕緣梯移動,確保測試數據的準確性,同時也避免了返工的情形,提高工作效率。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電力機械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防止檢測絕緣梯負荷時絕緣梯移動的裝置。
技術介紹
電力系統的登高器具方梯、絕緣梯、單梯和人字梯等現場使用器具,通常在(變電站)帶電設備區域中操作使用,各類登高器具不但要保障耐壓試驗的規程要求,并且需要具備人力登高的荷重試驗(梯子臺階試驗)。因此,電力系統經常會用到登高方梯、絕緣梯、單梯和人字梯等,由于上述各類型號的梯子體積大、沉重,移動搬運不方便,因此,電力維修人員盡可能地減少這些梯子的利用率,然而,有些情況無可避免地必須要用到這些梯子,當使用時,這些梯子已經長時間的經過風吹雨淋了,因此,梯子的可靠性及荷重情況并不清楚,如果不經過測試,則在梯子的使用過程中,很有可能發生安全事故,而且有些梯子不方便移動,需要在現場測試梯子的荷重性能,但目前測試梯子荷重性能是通過一個大而笨重裝置,不方便移動到現場進行對絕緣梯的荷重性能測試,故為了解決兩者的矛盾,需要進一步研發一種便于移動且可以測試梯子的荷重性能的裝置,同時確保在測試絕緣梯負荷時絕緣梯固定,防止測試絕緣梯移動影響測試數據的準確性。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存在的問題,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止檢測絕緣梯負荷時絕緣梯移動的裝置,能夠防止測試的絕緣梯移動,確保測試數據的準確性,同時也避免了返工的情形,提高工作效率。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一種防止檢測絕緣梯負荷時絕緣梯移動的裝置,包括本體,本體為長方體形形狀,本體縱向設置有燕尾槽且貫穿橫向兩側面,燕尾槽頂端與外界連通,燕尾槽底端表面上設置有與頂端對應的多個鋸齒槽;還包含有兩個擋塊支架,擋塊支架底端設置有與燕尾槽配合的燕尾塊,擋塊支架一側面上鉸接有支撐桿,支撐桿長度大于支撐桿的鉸接位置到擋塊支架底面的距離,支撐桿與鋸齒槽配合固定。本技術的特點及進一步改進在于:所述鋸齒槽的寬度與燕尾槽頂端的寬度相等。所述擋塊支架為立方體形狀。所述擋塊支架一側面上設置有凸起,凸起上設置有旋轉槽,旋轉槽兩側面上分別設置有互相對應的第一通孔;支撐桿一端上設置有與第一通孔對應的第二通孔,還包含有軸,支撐桿通過軸穿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固定在凸起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具有顯著地技術效果。本技術包括本體,本體縱向設置有燕尾槽,燕尾槽頂端與外界連通,燕尾槽底端表面上設置有鋸齒槽,將絕緣梯放置在燕尾槽內,然后通過擋塊支架固定在絕緣梯兩側,擋塊支架的支撐桿與鋸齒槽配合將絕緣梯固定住,防止絕緣梯在測試負荷時,絕緣梯移動影響測試數據的準確性,同時避免工作人員反復操作,提高工作效率,解決了目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回轉臂打開的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滑輪組件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滑輪組件的側面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整體固定絕緣梯的燕尾槽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固定燕尾槽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固定燕尾槽的示意圖;圖8為本技術擋塊支架的示意圖;圖9為本技術擋塊支架的側面示意圖;圖10為本技術控制耐壓控制系統箱裝置示意圖。其中:1-底盤;2-回轉臂;3-液壓缸;4-行程開關;5-固定燕尾槽;6-負荷施加系統;7-耐壓控制系統箱;8-第一滑輪;9-第二滑輪;10-燕尾塊;11-擋塊支架;12-第一支撐桿;13-第二支撐桿;14-耐壓控制系統箱;15-自卸臂驅動液壓缸;16-自卸臂;17-鋼絲繩;18-支撐面。【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做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和圖2所示,本技術包括長方體形狀的底盤1,底盤1表面上裝設有負荷施加系統6,負荷施加系統6的兩側且在底盤1長邊兩側的上表面上分別裝設有一個回轉臂2且回轉臂2的側邊與底盤1的長邊互相平行,每個回轉臂2的一端活動鉸接于底盤1上表面上且在鉸接處與每個回轉臂對應的另一側底盤上表面上裝設有行程開關,行程開關通過導線連接于的負荷施加系統6上,每個回轉臂2內側壁的中間部位鉸接有一個液壓缸3的一端,每個液壓缸3另一端鉸接于回轉臂2與底盤1上表面上鉸接位置的內側的底盤1上表面上,每個液壓缸3通過油管連接在負荷施加系統6上,每個回轉臂2的上表面上都開設有燕尾槽,燕尾槽的底部還設有鋸齒槽;還包含有固定燕尾槽5,固定燕尾槽5固定在兩個回轉臂2與底盤1上表面上鉸接的位置中間對應的底盤1上表面上;同時,還包含有滑輪組件,滑輪組件固定在固定燕尾槽5內且與負荷施加系統6在同一水平線上。如圖3和圖4所示,滑輪組件包含立方柱體、第一滑輪8、兩個第二滑輪9和與固定燕尾槽5配合的燕尾塊,立方柱體的底端形狀為燕尾形,立方柱體中間位置設置有長方體形狀的通孔,通孔內裝設有支撐在通孔兩側臂的一根軸且在軸上裝設有第一滑輪8,立方柱體開設有通孔的一側面上且在通孔的上部設置有水平平行的兩個第二滑輪9;水平平行的兩個第二滑輪9之間的間隙與第一滑輪8的滑槽在同一豎直線上。其中,立方柱體沒開設通孔的兩側面上鉸接有第一支撐桿12,第一支撐桿12長度大于第一支撐桿12的鉸接位置到立方柱體底面的距離。如圖5和圖6所示,燕尾槽5-2組件包括固定燕尾槽5,固定燕尾槽5的燕尾槽底部上設有鋸齒槽,便于與擋塊支架11上的第二支撐桿13配合來固定待測的絕緣梯,并且燕尾槽組件是通過螺栓固定在底盤表面上。如圖7和圖8所示,還包含有立方體形狀的擋塊支架11,擋塊支架11底端形狀為燕尾形,擋塊支架11的側面上鉸接有第二支撐桿13,第二支撐桿13的長度大于第二支撐桿13的鉸接位置到擋塊支架底面的距離。如圖9所示,為了滿足現實工作的需求,可以延伸底盤1長度,底盤1的長度方向面積增大,在對應增加的面積上裝設耐壓控制系統箱7,耐壓控制系統箱7對應的底盤1表面上的位置且延底盤1長度方向的兩側底盤表面上分別設置有一個凸起,每個凸起鉸接有自卸臂驅動液壓缸15的一端,每個自卸臂驅動液壓缸15的另一端鉸接有一個自卸臂16且鉸接在自卸臂16的中下部,每個自卸臂16的下部與底盤1上延寬度方向的一側設置有的支撐面18配合,每個自卸臂16的上部高于耐壓控制系統箱7的高度,每個自卸臂16上部的頂端設置有一個掛鉤,自卸臂16的兩側且在耐壓控制系統箱7的側壁上分別設置有一個吊環,還包含有鋼絲繩17,鋼絲繩17一端掛在吊環上,另一端掛在掛鉤上。這樣方便控制耐壓控制系統箱,當到達現場時,方便將耐壓控制系統箱移動到地面上,進而測量絕緣梯的耐壓性能。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如下:通過機動車將該裝置運輸到所需要檢測絕緣梯負荷的場所,根據絕緣梯的長度,選擇單旋轉臂或雙旋轉臂使用,將絕緣梯放置在旋轉臂與固定燕尾槽的燕尾槽內,絕緣梯的兩側通過擋塊支架上的第二個支撐桿與鋸齒槽的配合將其固定,然后將測試負荷試驗的繩索一端拴在絕緣梯的踏板上,另一端繞過滑輪組件上的第二滑輪,改變繩索方向,然后再將繩索穿過與水平平行兩滑輪間隙處在同一豎直線上的第一滑輪的溝槽,最后纏繞在負荷施加系統上,進行測量負荷的性能。該裝置避免了現有技術大而笨重的裝置,方便將其移動到現場進行測試,降低工作強度,提高工作效率;同時該裝置占地面積小,便于管理和使用。以上內容僅為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思想,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防止檢測絕緣梯負荷時絕緣梯移動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本體為長方體形形狀,本體縱向設置有燕尾槽且貫穿橫向兩側面,燕尾槽頂端與外界連通,燕尾槽底端表面上設置有與頂端對應的多個鋸齒槽;還包含有兩個擋塊支架,擋塊支架底端設置有與燕尾槽配合的燕尾塊,擋塊支架一側面上鉸接有支撐桿,支撐桿長度大于支撐桿的鉸接位置到擋塊支架底面的距離,支撐桿與鋸齒槽配合固定。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防止檢測絕緣梯負荷時絕緣梯移動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體,本體為長方體形形狀,本體縱向設置有燕尾槽且貫穿橫向兩側面,燕尾槽頂端與外界連通,燕尾槽底端表面上設置有與頂端對應的多個鋸齒槽;還包含有兩個擋塊支架,擋塊支架底端設置有與燕尾槽配合的燕尾塊,擋塊支架一側面上鉸接有支撐桿,支撐桿長度大于支撐桿的鉸接位置到擋塊支架底面的距離,支撐桿與鋸齒槽配合固定。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止檢測絕緣梯負荷時絕緣梯移動的裝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周軍,李強,鹿彬,于波,朱文,李新成,張作鵬,楊明,魏六甲,劉紅超,張紅起,劉洋,陳亞軍,石哲,羅肖邦,王子博,王凜,李曉慶,周靈,李倩,馮冬亮,宋寧,高榮軍,費俊科,莊媛,毛潔,李海,王西峰,邴軍,陳永益,吳俊峰,張鄒林,楊小寅,李琦,張哲,
申請(專利權)人:國家電網公司,國網陜西省電力公司咸陽供電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