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輕壓下模擬加載試驗液壓控制系統,包括試驗液壓缸,試驗液壓缸的塞腔與桿腔分別與試驗閥裝置連接,試驗液壓缸通過連桿和加載液壓缸連接,加載液壓缸上安裝有位移傳感器,加載液壓缸的塞腔、桿腔液壓回路連接有溢流閥、單向閥、常閉邏輯閥、常開邏輯閥、比例減壓閥、常閉邏輯閥和伺服閥,通過比例減壓閥對加載液壓缸進行壓力的初級比例控制,結合伺服閥對加載液壓缸進行壓力的精準伺服控制,從而實現輕壓下加載作用力的精確模擬,本發明專利技術由液壓元器件組成,自動化程度高、加載力控制精準、安全可靠。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連續鑄鋼的液壓控制
,具體涉及一種輕壓下模擬加載試驗液壓控制系統。
技術介紹
在連續鑄鋼領域中,隨著市場對鑄坯的廣泛需求,澆注的鑄坯規格越來越厚,由此帶來的鑄坯中心疏松和偏析也越來越嚴重,極大影響了鑄坯的內部質量。輕壓下技術作為消除上述缺陷的最有效的方法也被廣泛應用于連續鑄鋼技術中,而輕壓下過程中需要克服的各種作用力是現代連續鑄鋼設備設計需要精確考慮的因素,同時由于連續鑄鋼鑄坯在高溫下成型,在線檢測各種作用力非常困難,容易引起安全生產事故。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輕壓下模擬加載試驗液壓控制系統,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加載力控制精確、操作安全可靠的優點。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輕壓下模擬加載試驗液壓控制系統,包括試驗液壓缸12,試驗液壓缸12的塞腔與桿腔分別與試驗閥裝置13連接,試驗液壓缸12的活塞桿頭部通過連桿11和加載液壓缸9的活塞桿頭部連接,加載液壓缸9上安裝有位移傳感器10;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連接有第一壓力傳感器801;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溢流閥701的油口P連接,第一溢流閥70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單向閥6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單向閥601的油口A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二常閉邏輯閥502的油口A連接,第二常閉邏輯閥502的油口B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常開邏輯閥4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常開邏輯閥401的油口A與第一比例減壓閥201的油口A連接,第一比例減壓閥201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相連接,第一比例減壓閥20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常閉邏輯閥5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常閉邏輯閥501的油口A與伺服閥1的油口A連接,伺服閥1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連接,伺服閥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連接有第二壓力傳感器802;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二溢流閥702的油口P連接,第二溢流閥702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二單向閥602的油口B連接,第二單向閥602的油口A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四常閉邏輯閥504的油口A連接,第四常閉邏輯閥504的油口B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二常開邏輯閥402的油口B連接,第二常開邏輯閥402的油口A與第二比例減壓閥202的油口A連接,第二比例減壓閥202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連接,第二比例減壓閥202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相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三常閉邏輯閥503的油口B連接,第三常閉邏輯閥503的油口A與伺服閥1的油口B相連接;第一常閉邏輯閥501的控制油口X與第一電磁閥301的油口A連接,第三常閉邏輯閥503的控制油口X與第一電磁閥301的油口B連接,第一電磁閥301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連接,第一電磁閥30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相連接;第二電磁閥302的油口A分別與第二常開邏輯閥402的控制油口X、第四常閉邏輯閥504的控制油口X連接,第二電磁閥302的油口B分別與第一常開邏輯閥401的控制油口X、第二常閉邏輯閥502的控制油口X連接,第二電磁閥302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連接,第二電磁閥302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所述第一比例減壓閥201為大通徑比例減壓閥,用于加載液壓缸9塞腔加載力的初級控制;所述第二比例減壓閥202為大通徑比例減壓閥,用于加載液壓缸9桿腔加載力的初級控制。所述的伺服閥1為小規格伺服閥,用于加載液壓缸9塞腔或者桿腔加載力的精準控制,同時也作為干擾加載力的輸入。所述第一壓力傳感器801用于加載液壓缸9塞腔的壓力檢測,與第一比例減壓閥201及伺服閥1的油口A構成壓力閉環控制;第二壓力傳感器802用于加載液壓缸9桿腔的壓力檢測,與第二比例減壓閥202及伺服閥1的油口B構成壓力閉環控制。所述加載液壓缸9為雙作用液壓缸,通過控制塞腔或者桿腔的油液壓力,模擬輕壓下加載力的數值,用于試驗輕壓下系統的各種性能。所述連桿11為兩端帶球鉸軸承的連桿,用于加載液壓缸9及試驗液壓缸12之間的連接。所述試驗閥裝置13為輕壓下的試驗裝置。本專利技術的優點是:由液壓元器件組成的輕壓下模擬加載試驗系統,相比傳統的在線檢測輕壓下作用力的方法,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加載力控制精準、安全可靠的優點。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所示,一種輕壓下模擬加載試驗液壓控制系統,包括試驗液壓缸12,試驗液壓缸12的塞腔與桿腔分別與試驗閥裝置13連接,試驗液壓缸12的活塞桿頭部通過兩端帶球鉸軸承的連桿11和加載液壓缸9的活塞桿頭部連接,加載液壓缸9上安裝有位移傳感器10;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連接有第一壓力傳感器801;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溢流閥701的油口P連接,第一溢流閥70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單向閥6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單向閥601的油口A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二常閉邏輯閥502的油口A連接,第二常閉邏輯閥502的油口B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常開邏輯閥4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常開邏輯閥401的油口A與第一比例減壓閥201的油口A連接,第一比例減壓閥201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相連接,第一比例減壓閥20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常閉邏輯閥5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常閉邏輯閥501的油口A與伺服閥1的油口A連接,伺服閥1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連接,伺服閥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連接有第二壓力傳感器802;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二溢流閥702的油口P連接,第二溢流閥702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二單向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輕壓下模擬加載試驗液壓控制系統,包括試驗液壓缸(12),試驗液壓缸(12)的塞腔與桿腔分別與試驗閥裝置(13)連接,試驗液壓缸(12)的活塞桿頭部通過連桿(11)和加載液壓缸(9)的活塞桿頭部連接,其特征在于:加載液壓缸(9)上安裝有位移傳感器(10);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連接有第一壓力傳感器(801);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溢流閥(701)的油口P連接,第一溢流閥(70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單向閥(6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單向閥(601)的油口A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二常閉邏輯閥(502)的油口A連接,第二常閉邏輯閥(502)的油口B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常開邏輯閥(4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常開邏輯閥(401)的油口A與第一比例減壓閥(201)的油口A連接,第一比例減壓閥(201)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相連接,第一比例減壓閥(20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常閉邏輯閥(5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常閉邏輯閥(501)的油口A與伺服閥(1)的油口A連接,伺服閥(1)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連接,伺服閥(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連接有第二壓力傳感器(802);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二溢流閥(702)的油口P連接,第二溢流閥(702)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二單向閥(602)的油口B連接,第二單向閥(602)的油口A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四常閉邏輯閥(504)的油口A連接,第四常閉邏輯閥(504)的油口B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二常開邏輯閥(402)的油口B連接,第二常開邏輯閥(402)的油口A與第二比例減壓閥(202)的油口A連接,第二比例減壓閥(202)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連接,第二比例減壓閥(202)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相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三常閉邏輯閥(503)的油口B連接,第三常閉邏輯閥(503)的油口A與伺服閥(1)的油口B相連接;第一常閉邏輯閥(501)的控制油口X與第一電磁閥(301)的油口A連接,第三常閉邏輯閥(503)的控制油口X與第一電磁閥(301)的油口B連接,第一電磁閥(301)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連接,第一電磁閥(30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相連接;第二電磁閥(302)的油口A分別與第二常開邏輯閥(402)的控制油口X、第四常閉邏輯閥(504)的控制油口X連接,第二電磁閥(302)的油口B分別與第一常開邏輯閥(401)的控制油口X、第二常閉邏輯閥(502)的控制油口X連接,第二電磁閥(302)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連接,第二電磁閥(302)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輕壓下模擬加載試驗液壓控制系統,包括試驗液壓缸(12),試驗液
壓缸(12)的塞腔與桿腔分別與試驗閥裝置(13)連接,試驗液壓缸(12)的活
塞桿頭部通過連桿(11)和加載液壓缸(9)的活塞桿頭部連接,其特征在于:
加載液壓缸(9)上安裝有位移傳感器(10);
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連接有第一壓力傳感器(801);加載液壓
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溢流閥(701)的油口P連接,第一溢流閥(701)
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
一單向閥(6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單向閥(601)的油口A與來自液壓站的回
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二常閉邏輯閥(502)的油
口A連接,第二常閉邏輯閥(502)的油口B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
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一常開邏輯閥(4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常
開邏輯閥(401)的油口A與第一比例減壓閥(201)的油口A連接,第一比例減
壓閥(201)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相連接,第一比例減壓閥(201)
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塞腔液壓回路和第
一常閉邏輯閥(501)的油口B連接,第一常閉邏輯閥(501)的油口A與伺服閥
(1)的油口A連接,伺服閥(1)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連接,
伺服閥(1)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
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連接有第二壓力傳感器(802);加載液壓
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二溢流閥(702)的油口P連接,第二溢流閥(702)
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
二單向閥(602)的油口B連接,第二單向閥(602)的油口A與來自液壓站的回
油口T0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四常閉邏輯閥(504)的油
口A連接,第四常閉邏輯閥(504)的油口B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連接;加
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第二常開邏輯閥(402)的油口B連接,第二常
開邏輯閥(402)的油口A與第二比例減壓閥(202)的油口A連接,第二比例減
壓閥(202)的油口P與來自液壓站的壓力油口P0連接,第二比例減壓閥(202)
的油口T與來自液壓站的回油口T0相連接;加載液壓缸(9)的桿腔液壓回路和
第三常閉邏輯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丘銘軍,郭星良,寧博,艾春璇,郝瑾,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股份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陜西;6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