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排氣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一端分別用于連接第一過濾裝置和第二過濾裝置。而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上還分別設置有第一閥、第二閥,通過設置所述第一閥和第二閥,使得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間聯通,或是使得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排氣通道聯通。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可適用于吸塵、吸煙、吸油、過濾系統中的過濾器,其外壁依附灰塵的清除。
技術介紹
為了有效的清除環境中的垃圾,保持環境衛生,同時也能具有高效的清除效率,吸塵器因此被開發出來。而由于不同的環境,其清潔的要求也有所不同,為了有針對性的進行有效的清潔,業界開發出了很多不同類型的吸塵器,用于不同類型環境的清潔。而這些常用的吸塵器,其內通常會設置過濾裝置,用于對排出的氣流進行過濾,以過濾掉排出氣流中,還存有的灰塵,或是其他細微雜物,防止二次污染。這些過濾裝置,經過長時間的使用,其外表面會布滿過濾出的灰塵。若持續使用,肯定會影響其使用效果,因此,業界開發出了一種反吹清灰裝置,來對其進行清潔除灰,以恢復其過濾性能。當前常用的反吹清灰的方式一般有兩種,一種是利用外部高壓氣源的氣流進行清灰,另一種是利用系統自身風泵提供的氣流進行清灰。具體來講,請參閱圖8所示,其中利用外部高壓氣源的清灰方式,其具體是外部的高壓氣源通過高壓氣源通道31,經由脈沖閥34,通過清灰噴頭36,進入到垃圾桶30內的濾筒32內部,實現對所述濾筒32外附著的細微灰塵、垃圾40進行清除,使其掉落到所述垃圾桶30的底部。然后氣流再經由風泵38,由排氣口33排出,其中氣流方向,可參閱圖中箭頭所示。如此,完成所述濾筒32的清灰。這種方式的清灰效果很好,但需要一個壓力很高的氣源,實際使用中可能遇到沒有氣源的情況。即使有氣源,也比較不方便,因為既要通電源,又要通氣源。而且,因為需要額外的高壓氣源,使用成本也相對較高。而利用系統自身風泵提供氣流進行清灰的方式,請參閱圖9所示,其為在排氣通道41上,增設一個換向閥43,使得風泵46在工作的時候,能將氣體通過反向通道45,進入到濾筒44內,在通過清灰噴頭48噴出,實現對所述濾筒44外附著的細微灰塵、垃圾40進行清除,使其掉落到所述垃圾桶42的底部,其中氣流方向,可參閱圖中箭頭所示。如此,完成所述濾筒44的清灰。這種利用本身風泵提供的氣流進行清灰的方式,由于是在過濾裝置內進行氣流反吹的同時,還要將吹出的空氣回收,否則會將灰塵從吸灰口47排出,這就浪費了很大一部份的氣流,再加上所述風泵自身產生的氣壓較低,流速慢,吹灰效果并不理想。而且,這種吹灰系統結構較復雜、成本高、壽命短。因此,確有必要,開發一種新型的反吹清灰系統,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的反吹清灰系統,其操作方便,清灰效果好。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排氣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一端分別用于連接第一過濾裝置和第二過濾裝置。而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上還分別設置有第一閥、第二閥,通過設置所述第一閥和第二閥,使得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間聯通,或是使得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排氣通道聯通。其中當對與所述第一通道連接的所述第一過濾裝置進行反吹清灰時,設置所述第一閥和第二閥,所述第二通道聯通所述第一通道,氣流從所述第二通道引入,氣流經過聯通的所述第一通道進入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內,實現對其外壁附著的灰塵進行清灰。進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連接同一風機通道,并通過所述風機通道上設置的風機提供所述清灰用氣流動力。進一步的,其中所述風機通道連接在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間,用以聯通這兩個通道。進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通道自所述第一閥后引出第一支路和第二支路,所述第二通道自所述第二閥后引出第三支路和第四支路,其中所述第一支路聯通所述第三支路,所述第二支路聯通所述第四支路。進一步的,其中所述風機通道連接在所述聯通的各支路之間,使得所述第二支路能通過所述風機通道聯通所述第三支路,所述第一支路能通過所述風機通道聯通所述第四支路。進一步的,其中所述風機通道與所述排氣通道聯通。進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二支路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第四支路,兩者尾部結合聯通所述排氣通道。進一步的,其中所述排氣通道上設置有第三閥。進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三閥包括節流閥。進一步的,其中所述第一閥和第二閥包括換向閥。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本專利技術涉及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不需額外的高壓氣源,僅依靠自身風機提供的動力,即可實現對與其連接的清潔裝置的清灰操作。而采用雙通道設計,其清灰用氣流無任何外流損失,氣流量高,清灰效果良好、快速。且,其結構簡單,操作簡化,無需關機即可進行清灰操作,省時省力。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涉及的一個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的邏輯結構示意圖,其中圖示的是吸塵狀態下,氣流走向;圖2是圖1所示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對其中的第一過濾裝置進行清灰時,氣流走向示意圖;圖3是圖1所示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對其中的第二過濾裝置進行清灰時,氣流走向示意圖;圖4是本專利技術涉及的又一個實施方式提供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的邏輯結構示意圖,其中圖示的是吸塵狀態下,氣流走向;圖5是圖4所示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對其中的第一過濾裝置進行清灰時,氣流走向示意圖;圖6是圖4所示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對其中的第二過濾裝置進行清灰時,氣流走向示意圖;圖7是圖4所示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對其中的第N過濾裝置進行清灰時,氣流走向示意圖;圖8是現有技術中,一種高壓脈沖清灰方式的氣流走向示意圖;圖9是現有技術中,一種反向清灰方式的氣流走向示意圖。圖1~9中的附圖標記說明如下。具體實施方式以下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專利技術涉及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請參閱圖1所示,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實施方式提供了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包括第一通道21、第二通道22、風機通道16、排氣通道18。其中所述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的一端分別用于連接第一過濾裝置12和第二過濾裝置14,所述風機通道16上設置有風機162。其中所述第一通道21、第二通道22上還分別設置有第一閥23、第二閥24。且所述第一通道21自所述第一閥23后引出第一支路212和第二支路214,所述第二通道22自所述第二閥24后引出第三支路222和第四支路224。其中所述第一支路212聯通所述第三支路222,所述第二支路214聯通所述第四支路224。進一步的,其中所述風機通道16連接在所述聯通的各支路之間,使得所述第二支路214可通過所述風機通道16聯通所述第三支路222,所述第一支路212可通過所述風機通道16聯通所述第四支路224。且所述風機通道16與所述排氣通道18聯通,所述第二支路214和所述第四支路224,末端結合聯通所述排氣道18,所述排氣通道18上還設置有第三閥19。其中通過設置所述第一閥23和第二閥24,使得所述第一通道21和第二通道22之間通過支路聯通,或是使得所述第一通道21和所述第二通道22和所述排氣道18聯通。正常進行吸塵使用時,設置所述第一通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排氣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一端分別用于連接第一過濾裝置和第二過濾裝置;而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上還分別設置有第一閥、第二閥,通過設置所述第一閥和第二閥,使得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間聯通,或是使得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排氣通道聯通;其中當對與所述第一通道連接的所述第一過濾裝置進行反吹清灰時,設置所述第一閥和第二閥,所述第二通道聯通所述第一通道,氣流從所述第二通道引入,氣流經過聯通的所述第一通道進入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內,實現對其外壁附著的灰塵進行清灰。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特征在于,其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排氣通道,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的一端分別用于連接第一過濾裝置和第二過濾裝置;而其中所述第一通道、第二通道上還分別設置有第一閥、第二閥,通過設置所述第一閥和第二閥,使得所述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之間聯通,或是使得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和所述排氣通道聯通;其中當對與所述第一通道連接的所述第一過濾裝置進行反吹清灰時,設置所述第一閥和第二閥,所述第二通道聯通所述第一通道,氣流從所述第二通道引入,氣流經過聯通的所述第一通道進入所述第一過濾裝置內,實現對其外壁附著的灰塵進行清灰。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連接同一風機通道,并通過所述風機通道上設置的風機提供所述清灰用氣流動力。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風機通道連接在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之間,用以聯通這兩個通道。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反吹清灰系統;其特征在于,其中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金建華,韓勝杰,
申請(專利權)人:蘇州加雷斯機電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