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氣液增壓式拉伸墊裝置,包括頂冠、柱塞、壓蓋、導向套、拉伸墊缸、第一缸蓋、閥座、缸體、第一閥芯、第二缸蓋以及儲油罐。通過氣體控制第一閥芯閉鎖狀態,通過第一閥芯與閥座接觸面積以及第一閥芯與缸體接觸面積控制壓緊力。通過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實現在滿足較大壓緊力的拉伸工藝,在打開閥門時減緩第一閥芯對第二缸蓋的沖擊,延長使用壽命,在閉鎖第一閥芯時,控制第一閥芯運動速度,防止第一閥芯撞擊閥座,延長使用壽命的技術效果。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壓力機的拉伸墊裝置,特別涉及一種需要較大壓緊力的壓力機的拉伸墊裝置,屬于鍛壓機械
技術介紹
如今大型單點壓力機、多工位壓力機等鍛壓設備,由于工作臺板尺寸的限制以及要求較大壓邊力,一般純氣式壓力機因為安裝尺寸的限制,不能達到工件對氣墊壓緊力的要求,給用戶編排工件的生產工藝帶來困擾和限制。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氣液增壓式拉伸墊裝置,以解決壓力機的純氣式拉伸墊設備因尺寸限制,不能達到工件對氣墊壓緊力的要求的技術問題。為實現以上技術目的,本技術提供一種氣液增壓式拉伸墊裝置,包括頂冠,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柱塞、壓蓋、導向套、拉伸墊缸、第一缸蓋、閥座、缸體、第一閥芯、第二缸蓋以及儲油罐,所述頂冠通過螺栓固定于所述柱塞一端,所述柱塞嵌套于拉伸墊缸內,柱塞另一端徑向延伸的凸緣與拉伸墊缸內側中部的階梯孔形成限位結構;所述拉伸墊缸接近頂冠的一端與壓蓋固定連接,所述導向套安裝于拉伸墊缸內壁上并與柱塞貼合,所述拉伸墊缸另一端與第一缸蓋一側固定連接,所述缸體與第一缸蓋另一側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缸蓋中心設有上下貫通的管路,所述閥座通過螺栓固定于缸體一端內部,所述閥座的頭部與缸體貼合,所述閥座的底部與第一缸蓋貼合,所述第一閥芯的閥身穿過缸體,所述第一閥芯與閥座適配;閉鎖所述第一閥芯時,所述第一閥芯的底部與閥座貼合的水平貼合面構成第一貼合面;所述第一閥芯的頭部與缸體貼合的水平貼合面構成第二貼合面,所述缸體中部一側設有水平方向的進油管路,所述進油管路通過閥座與拉伸墊缸連接,所述第二缸蓋與缸體另一端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第二缸蓋中心設有進氣口,所述儲油罐內上部是壓縮空氣,儲油罐內下部是油,所述儲油罐下部與所述進油管路連接。本技術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進一步地,所述閥座的閥頭端面設有至少兩個相對于閥座中心中心對稱的圓孔,并以閥座中心為圓心設有定位孔,用于第一閥芯上下運動的導向。進一步地,所述第二缸蓋內側設有緩沖圈,所述緩沖圈直徑與第一閥芯的閥頭直徑相同,第一閥芯未閉鎖時,第一閥芯的閥頭與緩沖圈貼合。進一步地,所述缸體一側設有第一緩沖管路以及第二緩沖管路,所述第一緩沖管路與進油口相通,所述第二緩沖管路與第一閥芯所在管路相通,所述氣液增壓式拉伸墊裝置還包括閥板,所述閥板包括與所述第一緩沖管路適配的第一緩沖管路接口、與所述第二緩沖管路適配的第二緩沖管路接口、鋼球、彈簧、油塞以及第二閥芯,所述第一緩沖管路接口與第一緩沖管路連接,所述第二緩沖管路接口與第二緩沖管路連接,所述第一緩沖管路接口、所述油塞以及所述第二閥芯通過管路連通,所述第二緩沖管路接口與所述油塞管路連通,所述鋼球以及所述彈簧設置于第一緩沖管路接口與油塞連通的管路中,通過調節油塞調節第二緩沖管路接口與第一緩沖管路接口之間的油液流量。進一步地,所述拉伸墊缸上部設有導氣管,所述導氣管另一端設有截止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氣液對拉伸墊缸增壓的技術方案,起到了結構簡單、性能穩定的技術效果。2、采用調整第一貼合面與第二貼合面的比值來調整壓緊力的技術方案,起到了可以滿足較大壓緊力的拉伸工藝的技術效果。3、采用在第二缸蓋內側設置緩沖圈的技術方案,起到了在打開閥門時減緩第一閥芯對第二缸蓋的沖擊,延長使用壽命的技術效果。4、采用在缸體外側加裝閥板的技術方案,起到了在閉鎖第一閥芯時,控制第一閥芯運動速度,防止第一閥芯撞擊閥座,延長使用壽命的技術效果。5、采用在拉伸墊缸上設置導氣管的技術方案,起到了在有壓縮空氣混入油液進入拉伸墊缸時,通過導氣管排出空氣,保證增壓時穩定性的技術效果。本技術的優點和特點,將通過下面優選實施例的非限制性說明進行圖示和解釋,這些實施例,是參照附圖僅作為例子給出的。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仰視放大圖;圖3是本技術閥座的剖視圖;圖4是本技術第二缸蓋設置緩沖圈的局部剖視圖;圖5是本技術缸體設有的閥板的局部剖視圖;圖6是本技術閥板的剖視圖;圖7是本技術拉伸墊缸設有導氣管和截止閥的局部剖視圖;圖8是本技術第一貼合面以及第二貼合面示意圖。圖中:頂冠1,柱塞2,壓蓋3,導向套4,拉伸墊缸5,第一缸蓋6,閥座7:其中定位孔701、至少兩個相對于閥座中心中心對稱的圓孔702,缸體8:進油管路801、第一緩沖管路802以及第二緩沖管路803,第一閥芯9,第二缸蓋10:其中進氣口1001、緩沖圈1002,儲油罐11,閥板12:第一緩沖管路接口1201、第二緩沖管路接口1202、鋼球1203、彈簧1204、油塞1205以及第二閥芯1206,第一貼合面13,第二貼合面14,導氣管15,截止閥16。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圖8所示,本實施例包括頂冠1、柱塞2、壓蓋3、導向套4、拉伸墊缸5、第一缸蓋6、閥座7、缸體8、第一閥芯9、第二缸蓋10以及儲油罐11,頂冠1通過螺栓固定于所述柱塞2一端,柱塞2嵌套于拉伸墊缸5內,柱塞2外壁與拉伸墊缸5內壁貼合,柱塞2另一端徑向延伸的凸緣與拉伸墊缸5內側中部的階梯孔形成限位結構,限位結構限制柱塞2在拉伸墊缸5中上下活動的距離,拉伸墊缸5接近頂冠1的一端與壓蓋3通過螺栓連接,導向套4安裝于拉伸墊缸5內壁上并與柱塞2貼合,拉伸墊缸5另一端與第一缸蓋6一側通過螺栓連接,缸體8與第一缸蓋6另一側通過螺栓連接,第一缸蓋6中心設有上下貫通的管路,閥座7通過螺栓固定于缸體8一端內部,閥座7的頭部與缸體8貼合,閥座7的底部與第一缸蓋6貼合,第一閥芯9的閥身穿過缸體8,第一閥芯9與閥座7適配,閉鎖第一閥芯9時;第一閥芯9的底部與閥座7貼合的水平貼合面構成第一貼合面13(如圖8所示);第一閥芯9的頭部與缸體8貼合的水平貼合面構成第二貼合面14(如圖8所示),缸體8中部一側設有水平方向的進油管路801,進油管路801通過閥座7與拉伸墊缸5連接,第二缸蓋10與缸體8另一端通過螺紋連接,第二缸蓋10中心設有進氣口1001,儲油罐11內上部是壓縮空氣,儲油罐11內下部是油,儲油罐11下部與所述進油管路801連接。當需要將柱塞2往上運行時,進氣口1001停止進氣,此時第一閥芯9會往下運動打開閥座7的閥口,儲油罐11中的油液通過進油管路801途徑閥座7進入拉伸墊缸5內部,油液在儲油罐11內上部壓縮空氣的壓力下推動柱塞2往上運動。當柱塞2運動到限制位時,通過進氣口1001進氣,將第一閥芯9向上推動,直至第一閥芯9將閥座7的閥口關閉,此時拉伸墊缸5中形成了密閉的油壓腔。當柱塞2被向下擠壓時,拉伸墊缸5中油壓升高,當油壓大于一定壓力時,油液推動第一閥芯9向下運動,從而打開閥座7的閥口,油液順進油管路801流回儲油罐11。裝置產生的壓緊力可以通過第一貼合面13以及第二貼合面14的面積的比值來計算,所以通過調整兩貼合面的面積大小就可以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氣液增壓式拉伸墊裝置,包括頂冠,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柱塞、壓蓋、導向套、拉伸墊缸、第一缸蓋、閥座、缸體、第一閥芯、第二缸蓋以及儲油罐,所述頂冠通過螺栓固定于所述柱塞一端,所述柱塞嵌套于拉伸墊缸內,柱塞另一端徑向延伸的凸緣與拉伸墊缸內側中部的階梯孔形成限位結構;所述拉伸墊缸接近頂冠的一端與壓蓋固定連接,所述導向套安裝于拉伸墊缸內壁上并與柱塞貼合,所述拉伸墊缸另一端與第一缸蓋一側固定連接,所述缸體與第一缸蓋另一側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缸蓋中心設有上下貫通的管路,所述閥座通過螺栓固定于缸體一端內部,所述閥座的頭部與缸體貼合,所述閥座的底部與第一缸蓋貼合,所述第一閥芯的閥身穿過缸體,所述第一閥芯與閥座適配;閉鎖所述第一閥芯時,所述第一閥芯的底部與閥座貼合的水平貼合面構成第一貼合面;所述第一閥芯的頭部與缸體貼合的水平貼合面構成第二貼合面,所述缸體中部一側設有水平方向的進油管路,所述進油管路通過閥座與拉伸墊缸連接,所述第二缸蓋與缸體另一端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第二缸蓋中心設有進氣口,所述儲油罐內上部是壓縮空氣,儲油罐內下部是油,所述儲油罐下部與所述進油管路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氣液增壓式拉伸墊裝置,包括頂冠,其特征在于,還包括柱塞、壓蓋、導向套、拉伸墊缸、第一缸蓋、閥座、缸體、第一閥芯、第二缸蓋以及儲油罐,所述頂冠通過螺栓固定于所述柱塞一端,所述柱塞嵌套于拉伸墊缸內,柱塞另一端徑向延伸的凸緣與拉伸墊缸內側中部的階梯孔形成限位結構;所述拉伸墊缸接近頂冠的一端與壓蓋固定連接,所述導向套安裝于拉伸墊缸內壁上并與柱塞貼合,所述拉伸墊缸另一端與第一缸蓋一側固定連接,所述缸體與第一缸蓋另一側固定連接,所述第一缸蓋中心設有上下貫通的管路,所述閥座通過螺栓固定于缸體一端內部,所述閥座的頭部與缸體貼合,所述閥座的底部與第一缸蓋貼合,所述第一閥芯的閥身穿過缸體,所述第一閥芯與閥座適配;閉鎖所述第一閥芯時,所述第一閥芯的底部與閥座貼合的水平貼合面構成第一貼合面;所述第一閥芯的頭部與缸體貼合的水平貼合面構成第二貼合面,所述缸體中部一側設有水平方向的進油管路,所述進油管路通過閥座與拉伸墊缸連接,所述第二缸蓋與缸體另一端通過螺紋連接,所述第二缸蓋中心設有進氣口,所述儲油罐內上部是壓縮空氣,儲油罐內下部是油,所述儲油罐下部與所述進油管路連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氣液增壓式拉伸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閥座的閥頭端面設有至少兩個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朱鵬,鄭文彥,
申請(專利權)人:沃得精機中國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