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裝置,其中,該裝置包含一入水管、一分流管、兩個中心管、兩個中心管護管、兩個外管、兩個中心磁化區、兩個磁切單元和兩個光子附載區,該光子附載區內設有遠紅外線光子晶體、兩個匯流管和一匯流對撞區護管,該兩個匯流管相對的出水端為一匯流對撞區。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的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裝置將水流分流后,分別依序經過一使水分子團細小化的中心磁化區和一使水流附載光子的遠紅外線光子晶體,令兩個光子束動量水流匯流后對撞,以激發更強烈的振頻波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裝置,尤指一種使具有兩個光子束的動量水流對撞后激發強烈波動的處理技術,本技術能夠使原大分子團水分流于不同水流路徑時,經磁力切割形成小分子團性狀的水,同時瞬間加載遠紅外線光子晶體中的光子,令兩個均具有光子束的水流匯流對撞,激發強烈振頻波動。
技術介紹
水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生命源泉之一,不論是對于人類、動物和植物,還是對于氣候變化和溫度調節,水都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水資源科技雖廣泛運用于民生、動物、植物、醫療及各產業領域,但是,目前的動量科學技術水平仍無法完全滿足環保低碳的標準。有鑒于此,本案專利技術人根據地震地殼變動時所釋出的強烈縱橫頻波所引發的大海嘯原理,完成了水中光子振頻對撞的實驗研究,并提出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的裝置與技術方法,以促進全球環保低碳的進一步實現,進而減緩臭氧層缺口擴大和極地急速融冰等不利于地球的頹勢。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裝置,將已呈現光子束振頻對撞的動量水流提供給后端水資源需求者使用。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裝置至少包含:一入水管,具有一入水管入水口以供水流導入;一分流管,銜接于該入水管下游并具有兩個分流區,以將導入的水流分流為兩道;兩個中心管,分別銜接于該分流區下游,每一中心管的一端為一中心管入水口,另一端為中心管出水口;兩個中心磁化區,設置于該中心管入水口至該中心管出水口之間,每一中心磁化區內對應于水流路徑上設有一磁切單元;兩個光子附載區,每一光子附載區一端為光子附載區入水口,另一端為光子附載區出水口,該光子附載區入水口分別銜接于中心管出水口并且位于該兩個中心磁化區的下游,該每一光子附載區內對應于水流路徑上設有一遠紅外線光子晶體和一將遠紅外線光子晶體固定在該光子附載區內的支架;兩個匯流管,每一匯流管的一端為一匯流管入水口,另一端為匯流管出水口,該兩個匯流入水口銜接于該光子附載區出水口的下游,該兩個匯流管出水口呈相對設置并保持一對撞間距;以及一匯流對撞區護管,其一端呈分叉狀并分別套設于該兩個匯流管外圍并且對應于該對撞間距形成一匯流對撞區,另一端為位于該匯流對撞區下游的匯流排水管,該兩個匯流管所流出的兩道水流流至匯流對撞區并在相互對撞后自該匯流排水管的匯流排水口排出。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裝置實施時可進一步包含兩個分別套設在各中心管外的中心管護管和兩個分別套設在該中心管護管外的外管,該中心管護管相對于該中心管及該光子附載區,該外管與該匯流管銜接,相對于光子附載區靠近下游端的該中心管護管與該外管相通,以令水流自該外管溢流至該匯流管。上述外管與該分流管可為一體或分段銜接。相較于傳統水資源技術的差異性,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裝置及水中光子振頻對撞方法,由于對撞裝置采非動力式動量水流的輸送手段,故用戶僅需將該裝置的入水管銜接安裝于一般容易取得且已經凈水處理后的水源供應處即可。運用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的裝置和方法,除了可提升人類生活用水的質量,更適用于農業、漁業、畜產養殖業、工業及醫學等廣大領域。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剖視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遠紅外線光子晶體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匯流管剖視圖;圖5為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的分流管局部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0-入水管;11-入水管入水口;20-分流管;21-分流管入水口;22-分流區;30-中心磁化區;31-中心管;32-中心管入水口;33-磁切單元;331-磁鐵;34-中心管出水口;40-光子附載區;41-光子附載區入水口;42-遠紅外線光子晶體;43-支架;44-光子附載區出水口;50-中心管護管;51-外管;60-匯流對撞區護管;61-匯流管;62-匯流管入水口;63-匯流管出水口;64-匯流對撞區;70-匯流排水管;71-匯流排水口。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至圖4所示分別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外觀圖示意圖、剖視示意圖、遠紅外線光子晶體示意圖、匯流管剖視圖,圖中揭示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裝置的主要結構包含一入水管10、一入水管入水口11、一分流管20、一分流管入水口21、兩個分流區22、一中心管31、兩個中心管入水口32、兩個中心磁化區30、兩個磁切單元33、多個磁鐵331、兩個中心管出水口34、兩個光子附載區40、兩個光子附載區入水口41、兩個遠紅外線光子晶體42、兩個支架43、兩個光子附載區出水口44、兩個中心管護管50、兩個外管51、一匯流對撞區護管60、兩個匯流管61、兩個匯流管入水口62、兩個匯流管出水口63、一匯流對撞區64、一匯流排水管70和一匯流排水口71。入水管10具有一入水管入水口11以供流水導入,例如銜接于家庭用水供應端、農業用水供應端、工業用水供應端、漁業用水供應端或醫療用水供應端。分流管20通過分流管入水口21銜接于入水管10下游并具有兩個分流區22,以將導入的流水分流為兩部分。兩個中心管31分別銜接于該分流區22下游,每一中心管31的一端為一中心管入水口32,另一端為中心管出水口34,兩個中心磁化區30設置于該中心管入水口32至該中心管出水口34之間。每一中心磁化區30內對應于水流路徑上設有一磁切單元33,以使水分子團細小化,該磁切單元33可由多個等距排列的磁鐵331構成并且設有中心管護管50,以將磁鐵331與水流完全隔離。光子附載區40分別通過光子附載區入水口41銜接設置于中心磁化區30下游的中心管出水口34,其一端為光子附載區入水口41,另一端為光子附載區出水口44,每一光子附載區40對應于水流路徑上均設有一遠紅外線光子晶體42,并將遠紅外線光子晶體42固定于光子附載區40內的支架43中,使水流有效附載遠紅外線光子。兩個匯流管61,每一匯流管61的一端為一匯流管入水口62,另一端為匯流管出水口63,該匯流入水口62銜接于該光子附載區出水口44下游,該匯流管出水口63呈相對設置并保持一對撞間距;以及一匯流對撞區護管60,其一端呈分叉狀并分別套設于該兩個匯流管61外圍并且對應于該對撞間距形成一匯流對撞區64,另一端為位于該匯流對撞區64下游的匯流排水管70,該兩個匯流管61所流出的兩道水流流至匯流對撞區64并在相互對撞后自該匯流排水管70的匯流排水口71排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可進一步包含兩個分別套設在各中心管31外的中心管護管50和兩個分別套設在該中心管護管50外的外管51,該中心管護管50相對于該中心管31的下游并銜接該光子附載區40,該外管51與該匯流對撞區護管60及匯流管61銜接,相對于光子附載區40靠近下游端的該中心管護管50與該外管51相通,以令水流自該外管51溢流至該匯流管61。如圖5所示,為本技術第二實施例的分流管局部剖視圖,本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的整體技術手段大致相同,不同之處在于外管51與該分流管20為分段制造后銜接而成。通過上述各實施例,可提供一種較佳的水中光子振頻對撞的方法,將水流分流后,令分流后的水流分別依序經過磁切單元33,使水分子團細小化的水流附載遠紅外線光子晶體42的光子,再令溢流中形成光子束的動量水流通過匯流管61,并直至匯流對撞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一入水管,具有一入水管入水口以供水流導入;一分流管,銜接于該入水管下游并具有兩個分流區,以將導入的水流分流為兩道;兩個中心管,分別銜接于該分流區下游,每一中心管的一端為一中心管入水口,另一端為中心管出水口;兩個中心磁化區,設置于該中心管入水口至該中心管出水口之間,每一中心磁化區內對應于水流路徑上設有一磁切單元;兩個光子附載區,每一光子附載區的一端為光子附載區入水口,另一端為光子附載區出水口,該光子附載區入水口分別銜接于中心管出水口并且位于該兩個中心磁化區的下游,該每一光子附載區內對應于水流路徑上設有一遠紅外線光子晶體和一將遠紅外線光子晶體固定在該光子附載區內的支架;兩個匯流管,每一匯流管的一端為一匯流管入水口,另一端為匯流管出水口,該兩個匯流入水口銜接于該光子附載區出水口下游,該兩個匯流管出水口呈相對設置并保持一對撞間距;以及一匯流對撞區護管,其一端呈分叉狀并分別套設于該兩個匯流管外圍并且對應于該對撞間距形成一匯流對撞區,另一端為位于該匯流對撞區下游的匯流排水管,該兩個匯流管所流出的兩道水流流至匯流對撞區并在相互對撞后自該匯流排水管的匯流排水口排出。...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非動力式水中光子振頻對撞裝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包含:一入水管,具有一入水管入水口以供水流導入;一分流管,銜接于該入水管下游并具有兩個分流區,以將導入的水流分流為兩道;兩個中心管,分別銜接于該分流區下游,每一中心管的一端為一中心管入水口,另一端為中心管出水口;兩個中心磁化區,設置于該中心管入水口至該中心管出水口之間,每一中心磁化區內對應于水流路徑上設有一磁切單元;兩個光子附載區,每一光子附載區的一端為光子附載區入水口,另一端為光子附載區出水口,該光子附載區入水口分別銜接于中心管出水口并且位于該兩個中心磁化區的下游,該每一光子附載區內對應于水流路徑上設有一遠紅外線光子晶體和一將遠紅外線光子晶體固定在該光子附載區內的支架;兩個匯流管,每一匯流管的一端為一匯流管入水口,另一端為匯流管出水口,該兩個匯流入水口銜接于該光子附載區出水口下游,該兩個...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泰祺,周金華,
申請(專利權)人:張泰祺,周金華,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中國臺灣;7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