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樓面模板系統,可應用于梁、柱以及砼墻圍設形成的樓面區域,其中,梁的數目有三條,分別為固定于砼墻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梁與第二梁的第三梁,柱位于所述第二梁與第三梁的連接處,所述樓面模板系統包括第一模數區域、第二模數區域以及第三模數區域,所述第一模數區域包括固頂、底籠以及第一鋁合金模板,所述第二模數區域包括C槽模板和第二鋁合金模板,所述第三模數區域為非鋁合金模板嵌補區域。與相關技術相比,本發明專利技術有益效果在于,成本低、非標準件少、通用性強、施工效率高且環保性能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模板
,尤其涉及一種樓面模板系統及配模方法。
技術介紹
目前,鋁合金模板已大量應用于高層建筑。鋁合金模板自重輕、裝配與周轉方便,混凝土成型的效果好,有著木模、鋼模無法比擬的獨特優勢。鋁合金模板系統是根據建筑結構的形狀、尺寸定型配置的模板體系,適用于標準層結構施工,而地下室、非標層樓面結構變化多,非標準件多、規格多、通用性極弱、可周轉次數少,采用鋁合金模板成本投入高,一般不適合于采用鋁合金模板。故地下室、非標層樓面多采用木模體系,但木模板強度與剛度低,周轉次數少,施工效率低下,并且多建筑垃圾,不利于環保。因而,相關技術中的樓面模板系統存在成本高、非標準件多、通用性差、施工效率低、環保性能差的不足。因此,實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樓面模板系統及配模方法來克服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成本低、非標準件少、通用性強、施工效率高且環保性能強的樓面模板系統及配模方法。本專利技術一種樓面模板系統,可應用于梁、柱以及砼墻圍設形成的樓面區域,其中,梁的數目有三條,分別為固定于砼墻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梁與第二梁的第三梁,柱位于所述第二梁與第三梁的連接處,所述樓面模板系統包括第一模數區域、第二模數區域以及第三模數區域,所述第一模數區域包括固頂、底籠以及第一鋁合金模板,所述第二模數區域包括C槽模板和第二鋁合金模板,所述第三模數區域為非鋁合金模板嵌補區域,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砼墻的間距小于兩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一梁的間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一模樣數區域與第三梁的間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與一倍第二鋁合金模板的寬度之和,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二梁的間距大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且小于兩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三模數區域由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砼墻的間隙區域、所述砼墻與第一梁、第二梁連接的拐角處、所述第一梁與第二梁連接的拐角處、所述柱與第二梁、第三梁連接的拐角處以及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二梁之間的間隙區域減去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區域后所剩下的區域構成,所述拐角處的長度和寬度均小于一倍C槽模板的長度,所述第二模數區域為所述樓面區域減去第一模數區域和第三模數區域后所剩下的區域,所述固頂、底籠、第一鋁合金模板以及第二鋁合金模板的長度、寬度均為M的整數倍,所述M為200~400mm間的50的整數倍,所述C槽模板的寬度為100~250mm范圍內的50的整數倍,高度為100~200mm范圍內的50的整數倍,長度為M的整數倍。本專利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樓面模板配模方法,可應用于梁、柱以及砼墻圍設形成的樓面區域,其中,梁的數目有三條,分別為固定于砼墻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梁與第二梁的第三梁,柱位于所述第二梁與第三梁的連接處,所述樓面模板配模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步驟一、提供腳手架;步驟二、將所述樓面區域劃分為第一模數區域、第二模數區域以及第三模數區域,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砼墻的間距小于兩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一梁的間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一模樣數區域與第三梁的間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與一倍第二鋁合金模板的寬度之和,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二梁的間距大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且小于兩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三模數區域由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砼墻的間隙區域、所述砼墻與第一梁、第二梁連接的拐角處、所述第一梁與第二梁連接的拐角處、所述柱與第二梁、第三梁連接的拐角處以及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二梁之間的間隙區域減去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區域后所剩下的區域構成,所述拐角處的長度和寬度均小于一倍C槽模板的長度,所述第二模數區域為所述樓面區域減去第一模數區域和第三模數區域后所剩下的區域,所述固頂、底籠、第一鋁合金模板以及第二鋁合金模板的長度、寬度均為M的整數倍,所述M為200~400mm間的50的整數倍,所述C槽模板的寬度為100~250mm范圍內的50的整數倍,高度為100~200mm范圍內的50的整數倍,長度為M的整數倍;步驟三、在所述第一模數區域安裝所述固頂、底籠以及第一鋁合金模板,在所述腳手架頂部固定所述固頂,在兩所述固頂之間安裝固定所述底籠,完成所述樓面區域的龍骨結構安裝,在所述龍骨結構之間安裝固定第一鋁合金模板,完成第一模數區域的安裝;步驟四、在所述第二模數區域安裝C槽模板;步驟五、在所述第三模數區域使用如木模或木塑模進行嵌補,所述樓面區域連接固定為一個整體。與相關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在于,所有使用的鋁合金模板均為標準件,規格種類比常規體系減少超過50%,通用性強,在水平分段施工的體系中,可繼續流轉使用,施工效率大大提高。樓面結構無非標準件,非標區域采用木模嵌補,降低樓板面施工的模板成本,同時相較于純木模體系極大地降低了建筑垃圾數量。墻面澆筑會存在垂直方向尺寸偏差,采用木模或木塑模等其它非鋁合金模板嵌補能有效調整砼墻柱施工的偏差。樓面的配模結構適用于盤扣/輪扣腳手架和工具式鋼支撐體系。由此,成本更低、非標準件更少、通用性更強、施工效率更高且環保性能更強。【附圖說明】圖1為本專利技術樓面模板系統固頂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樓面模板系統底籠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專利技術樓面模板系統C槽模板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專利技術樓面模板系統第一模數區域配模圖;圖5為本專利技術樓面模板系統第二模數區域配模圖;圖6為本專利技術樓面模板系統第三模數區域配模圖;圖7為本專利技術樓面模板系統使用效果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便于理解本專利技術,下面將參照相關附圖對本專利技術進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圖中給出了本專利技術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專利技術可以以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實施例。相反地,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專利技術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參照圖1-圖7所示,本專利技術一種樓面模板系統,可應用于梁、柱以及砼墻圍設形成的樓面區域,其中,梁的數目有三條,分別為固定于砼墻44同一側的第一梁41、第二梁42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梁41與第二梁42的第三梁43,柱45位于所述第二梁42與第三梁43的連接處。所述樓面模板系統包括第一模數區域1、第二模數區域以及第三模數區域。所述第一模數區域1包括固頂11、底籠12以及第一鋁合金模板13。所述第二模數區域包括C槽模板21和第二鋁合金模板22。所述第三模數區域為非鋁合金模板嵌補區域,所述C槽模板亦為鋁合金模板。所述第一模數區域1與砼墻44的間距小于兩倍C槽模板21的寬度。所述第一模數區域1與第一梁41的間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21的寬度。所述第一模樣數區域1與第三梁43的間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21的寬度與一倍第二鋁合金模板22的寬度之和。所述第一模數區域1與第二梁42的間距大于一倍C槽模板21的寬度且小于兩倍C槽模板21的寬度,所述C槽模板21的寬度為W3。所述第三模數區域由所述第一模數區域1與砼墻44的間隙區域、所述砼墻44與第一梁41、第二梁42連接的拐角處、所述第一梁41與第二梁42連接的拐角處33、所述柱45與第二梁42、第三梁43連接的拐角處34以及所述第一模數區域1與第二梁42之間的間隙區域減去一倍C槽模板21的寬度區域后所剩下的區域31構成。所述拐角處的長度和寬度均小于一倍C槽21模板的長度,C槽21模板的長度為L3。所述第一模數區域1與砼墻44的間隙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樓面模板系統,可應用于梁、柱以及砼墻圍設形成的樓面區域,其中,梁的數目有三條,分別為固定于砼墻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梁與第二梁的第三梁,柱位于所述第二梁與第三梁的連接處,其特征在于,所述樓面模板系統包括第一模數區域、第二模數區域以及第三模數區域,所述第一模數區域包括固頂、底籠以及第一鋁合金模板,所述第二模數區域包括C槽模板和第二鋁合金模板,所述第三模數區域為非鋁合金模板嵌補區域,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砼墻的間距小于兩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一梁的間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一模樣數區域與第三梁的間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與一倍第二鋁合金模板的寬度之和,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二梁的間距大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且小于兩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三模數區域由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砼墻的間隙區域、所述砼墻與第一梁、第二梁連接的拐角處、所述第一梁與第二梁連接的拐角處、所述柱與第二梁、第三梁連接的拐角處以及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二梁之間的間隙區域減去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區域后所剩下的區域構成,所述拐角處的長度和寬度均小于一倍C槽模板的長度,所述第二模數區域為所述樓面區域減去第一模數區域和第三模數區域后所剩下的區域,所述固頂、底籠、第一鋁合金模板以及第二鋁合金模板的長度、寬度均為M的整數倍,所述M為200~400mm間的50的整數倍,所述C槽模板的寬度為100~250mm范圍內的50的整數倍,高度為100~200mm范圍內的50的整數倍,長度為M的整數倍。...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樓面模板系統,可應用于梁、柱以及砼墻圍設形成的樓面區域,其中,梁的數目有三條,分別為固定于砼墻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梁與第二梁的第三梁,柱位于所述第二梁與第三梁的連接處,其特征在于,所述樓面模板系統包括第一模數區域、第二模數區域以及第三模數區域,所述第一模數區域包括固頂、底籠以及第一鋁合金模板,所述第二模數區域包括C槽模板和第二鋁合金模板,所述第三模數區域為非鋁合金模板嵌補區域,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砼墻的間距小于兩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一梁的間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一模樣數區域與第三梁的間距等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與一倍第二鋁合金模板的寬度之和,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二梁的間距大于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且小于兩倍C槽模板的寬度,所述第三模數區域由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砼墻的間隙區域、所述砼墻與第一梁、第二梁連接的拐角處、所述第一梁與第二梁連接的拐角處、所述柱與第二梁、第三梁連接的拐角處以及所述第一模數區域與第二梁之間的間隙區域減去一倍C槽模板的寬度區域后所剩下的區域構成,所述拐角處的長度和寬度均小于一倍C槽模板的長度,所述第二模數區域為所述樓面區域減去第一模數區域和第三模數區域后所剩下的區域,所述固頂、底籠、第一鋁合金模板以及第二鋁合金模板的長度、寬度均為M的整數倍,所述M為200~400mm間的50的整數倍,所述C槽模板的寬度為100~250mm范圍內的50的整數倍,高度為100~200mm范圍內的50的整數倍,長度為M的整數倍。2.一種樓面模板配模方法,可應用于梁、柱以及砼墻圍設形成的樓面區域,其中,梁的數目有三條,分別為固定于砼墻的第一梁、第二梁以及連接所述第一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堅,彭珣,李志兵,彭文,
申請(專利權)人:晟通科技集團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湖南;4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