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屬于摩托車配件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下聯板的連接結構,包括基件,所述基件的中部設置有貫穿基件上下端面的第一連接接口,所述基件的兩端固定連接有上下兩端均開口且設有徑向開口的第二連接接口,所述開口處可拆卸設置有對第二連接接口起撐開作用的支撐件;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合理且便于減震器安裝的下聯板的連接結構。
A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a lower plate
The utility model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motorcycle accessories, especially relates to a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lower plate, including a base member, the middle of the base member is arranged through the first interface of the lower end surface of the base member, both ends of the base member is fixedly connected with the upper and lower ends are open and is provided with a radial opening second connection interface, the opening is arranged on the removable second support connection interface play distraction effect; the utility model aims to provide a connecting structure of reasonable structure and convenient installation of the lower plate shock absorber.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屬于摩托車配件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下聯板的連接結構。
技術介紹
在現有技術中,摩托車的前減震器外筒多是通過下聯板與方向柱立管固連以實現方向把手安全、靈敏的方向控制。由于設置有彈簧件的減震器需要裝在下聯板上,在安裝過程中需要用外力安裝減震器,現在的安裝過程,多數用外力將減震器敲入下聯板內,安裝不方便;同時,由于設置有彈簧件的減震器使用壽命相對較短,為使摩托車保持良好的減震性能,則需定期更換減震器;而現有下連板則無法兼顧兩者,既不便于拆卸減震器外筒,也不能達到連接穩固的要求;另外,還存在質量過大,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不僅降低了方向控制的靈敏性,還增加了生產成本。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缺陷,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合理且便于減震器安裝的下聯板的連接結構。本技術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下聯板的連接結構,包括基件,所述基件的中部設置有貫穿基件上下端面的第一連接接口,所述基件的兩端固定連接有上下兩端均開口且設有徑向開口的第二連接接口,所述開口處可拆卸設置有對第二連接接口起撐開作用的支撐件。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支撐件的一端為支撐部,支撐部卡設在開口內,將開口向徑向方向撐開。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連接接口的外壁上設置有固定座,所述開口貫穿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設置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貫穿所述固定座;固定座上設置有與螺紋孔連接的螺釘。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支撐部為圓柱形,圓柱形的直徑大于開口兩側壁之間的距離。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支撐件的另一端向一側折彎形成“U”字形的拆開部。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支撐件的另一端連接有圓環。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第二連接接口的內壁均設有凸臺,凸臺設置于第二連接接口的上端面并向下延伸。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基件的上端面對稱設置有兩個連接孔一;所述連接孔一為通孔設置;所述兩連接孔一與兩第二連接接口的圓心平行設置,所述兩連接孔一設置于基件的上端面的邊沿。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基件中部的側壁上設置有延伸臺,所述延伸臺上設置有連接孔二,所述連接孔二與所述兩個連接孔一的圓心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本技術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基件的上端設有兩根限向柱,兩根限向柱對稱設置于所述第一連接接口的兩側。本技術相比現有技術突出且有益的技術效果是:通過在第二連接接口開始徑向開口可使第二連接接口在套設固連減震器外筒時有足夠的活動位置以滿足減震器外筒的直徑大小,同時亦可提供足夠的變形位置以達到鎖緊減震器外筒位置的目的;而在開口處設置支撐件,方便減震器外筒套進入第二連接接口,當減震器外筒套進入第二連接接口后,將支撐件拆除后,第二連接接口會有一個回縮,這樣可以將減震器外筒套抱住,方便操作者對減震器外筒套的安裝。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俯視圖;圖3是本技術的仰視圖;圖4是本技術爆炸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支撐件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技術支撐件的另一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含義:1-基件;2-第一連接接口;3-開口;4-第二連接接口;5-凸臺;6-連接孔一;7-延伸臺;8-連接孔二;9-限向柱;10-固定座;11-螺紋孔;12-方向柱立管;13-鎖槽;14-螺紋部;15-支撐件;151-支撐部;152-拆開部;16-螺釘;17-圓環。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以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參見圖1至圖6所示,一種下聯板的連接結構,包括基件1,所述基件1的中部設置有貫穿基件1上下端面的第一連接接口2,第一連接接口2通過焊接連接方向柱立管12,方向柱立管12上設置有鎖槽13,鎖槽13可以與龍頭鎖連接用以鎖定龍頭,方向柱立管12的上端部設置有螺紋部14,螺紋部14旋入車架,便于安裝和拆卸;所述基件1的兩端固定連接有上下兩端均開口3且設有徑向開口3的第二連接接口4,這樣可使第二連接接口4在套設固連減震器外筒時有足夠的活動位置以滿足減震器外筒的直徑大小,同時亦可提供足夠的變形位置以達到鎖緊減震器外筒位置的目的;所述開口3處可拆卸設置有對第二連接接口4起撐開作用的支撐件15,這樣方便減震器外筒套進入第二連接接口4,當減震器外筒套進入第二連接接口4后,將支撐件15拆除后,第二連接接口4會有一個回縮,這樣可以將減震器外筒套抱住,方便操作者對減震器外筒套的安裝。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支撐件15的一端為支撐部151,支撐部151卡設在開口3內,將開口3向徑向方向撐開;通過這個步驟,方便操作者將減震器外筒套放入第二連接接口4內,不需要使用額外的力氣來敲擊減震器外筒套,減輕了操作者的勞動強度,提高了安裝的效率。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連接接口4的外壁上設置有固定座10,所述開口3貫穿固定座10,所述固定座10上設置有螺紋孔11,所述螺紋孔11貫穿所述固定座10;固定座10上設置有與螺紋孔11連接的螺釘16;螺紋孔11貫穿設置方便螺紋孔11螺紋的加工,通過固定座10上的螺紋孔11用螺釘16來實現第二連接接口4的鎖緊和松開,這樣實現減震器的裝卸,同時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當支撐件15在開口3處支撐時,螺釘16會稍微預擰緊,達到支撐件15在下聯板運輸過程中不會發生脫落,而且預安裝的螺釘16減少了操作者安裝時的步驟,提高了安裝效率,也避免使用者另外去找與螺紋孔11配合的螺釘16的煩惱。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支撐部151為圓柱形,圓柱形的直徑大于開口3兩側壁之間的距離,這樣可以將第二連接接口4的直徑撐大,方便減震器的安裝。進一步設置為:支撐件15的另一端向一側折彎形成“U”字形的拆開部152;這樣方便在減震器外筒套安入第二連接接口4后,操作者通過起子或螺絲刀穿過“U”字形的拆開部152將支撐件15撬開,使第二連接接口4將減震器外筒套鎖?。槐緦嵤├校尾?51的上端面高于拆開部152的上端面,即支撐部151要長于拆開部152,這樣在支撐部151卡設在開口3內時,拆開部152會與固定座10的外表面抵接,這樣方便起子或螺絲刀對支撐件15的拆除。進一步設置為:支撐件15的另一端連接有圓環17,這樣方便在減震器外筒套安入第二連接接口4后,操作者通過起子或螺絲刀圓環17將支撐件15撬開,使第二連接接口4將減震器外筒套鎖??;當然,除了上述兩個將支撐件15撬開的結構外,也不排除其他可以將支撐件15撬開的結構。進一步設置為:第二連接接口4的內壁均設有凸臺5,凸臺5設置于第二連接接口4的上端面并向下延伸;這樣可以使減震器套設在第二連接接口4內時,避免減震器的外筒直接穿出第二連接接口4。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基件1的上端面對稱設置有兩個連接孔一6;所述連接孔一6為通孔設置;所述兩連接孔一6與兩第二連接接口4的圓心平行設置,所述兩連接孔一6設置于基件1的上端面的邊沿;這樣方便固定連接外殼,且通孔設置方便螺絲的安裝,不需要考慮螺紋孔11的有效長度,當螺絲斷在螺紋孔11內后可以通過通孔將斷在螺紋孔11內的螺絲敲出,重新攻螺紋,提高了產品的使用率,增加了使用壽命,降低了使用成本。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基件1中部的側壁上設置有延伸臺7,所述延伸臺7上設置有連接孔二8,所述連接孔二8與所述兩個連接孔一6的圓心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所述連接孔二8為通孔設置,通過等邊三角形的設置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下聯板的連接結構,包括基件,所述基件的中部設置有貫穿基件上下端面的第一連接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件的兩端固定連接有上下兩端均開口且設有徑向開口的第二連接接口,所述開口處可拆卸設置有對第二連接接口起撐開作用的支撐件。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下聯板的連接結構,包括基件,所述基件的中部設置有貫穿基件上下端面的第一連接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件的兩端固定連接有上下兩端均開口且設有徑向開口的第二連接接口,所述開口處可拆卸設置有對第二連接接口起撐開作用的支撐件。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下聯板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件的一端為支撐部,支撐部卡設在開口內,將開口向徑向方向撐開。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下聯板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連接接口的外壁上設置有固定座,所述開口貫穿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設置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貫穿所述固定座;固定座上設置有與螺紋孔連接的螺釘。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下聯板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部為圓柱形,圓柱形的直徑大于開口兩側壁之間的距離。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下聯板的連接結構,其特征在于:支撐件的另一端向一側折彎形成“U”字...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越,
申請(專利權)人:張越,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