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通的高壓集氣機構、除塵機構、吸附機構、吸收機構、干燥機構、光催化氧化機構、熱解機構和模擬水生機構;高壓集氣機構能夠采集垃圾產生的惡臭氣體并向后續的機構中傳輸惡臭氣體;吸附機構中填充有吸附材料,吸收機構中投放有吸收液;光催化氧化機構中設置有多個紫外燈,且在多個紫外燈之間填充有催化劑二氧化鈦;模擬水生機構包括水、底泥和種植于底泥上的挺水植物且經處理后的惡臭氣體能夠通入水中。該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對垃圾惡臭氣體的處理效果具有高效、徹底無排放、持久且不產生二次污染的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
本技術涉及垃圾處理裝置,具體地,涉及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
技術介紹
惡臭氣體是指一切刺激嗅覺器官引起人們不愉快及損害生活環境的氣體物質,如氨、三甲胺、硫化氫、甲硫氫、甲硫醇、甲硫醚、二甲二硫、二硫化碳和苯乙烯等。在填埋場的堆放、中轉、平鋪、壓實等處理處置過程中,垃圾所產生的惡臭正嚴重危害著環境,惡臭污染已成為垃圾處理和處置過程中的嚴重公害。惡臭氣體按其組成可分成5類:①含硫化合物,如H2S、SO2、硫醇等;②含氮化合物,如氨氣、胺類、吲哚等;③鹵素及衍生物,如氯氣、鹵代烴等;④烴類及芳香烴;⑤含氧有機物,如醇、酚、醛、酮等。現有惡臭氣體的去除方法有物理法、化學法和生物法,其中,物理法:掩蔽中和法、稀釋擴散法、冷凝法、水吸收法、吸附法等;化學法:化學洗滌法、O3氧化法、光催化氧化、熱力燃燒法、催化燃燒法等;生物法:生物過濾法、生物吸收法、土壤堆肥法、礦化垃圾法、投加藥劑法等。雖然上述方法能夠達到去除惡臭氣體的目的,但是均存在或多或少的缺陷,如:物理法只適宜處理低濃度、范圍小的惡臭,且成本較高;化學法除臭不持久,除臭設施投資和運行費用高;生物法雖成本低廉,效果好,但菌種的篩選培養較為困難,見效稍慢;同時現有的惡臭處理系統成本高昂,在線一體式惡臭收集處理方法適合小范圍處理。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該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對垃圾惡臭氣體的處理效果具有高效、徹底無排放、持久且不產生二次污染的優點。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包括依次連通的高壓集氣機構、除塵機構、吸附機構、吸收機構、干燥機構、光催化氧化機構、熱解機構和模擬水生機構;高壓集氣機構能夠采集垃圾產生的惡臭氣體并向后續的機構中傳輸惡臭氣體;吸附機構中填充有吸附材料,吸收機構中投放有吸收液;光催化氧化機構中設置有多個紫外燈,且在多個紫外燈之間填充有催化劑二氧化鈦;模擬水生機構包括水、底泥和種植于底泥上的挺水植物且經處理后的惡臭氣體能夠通入水中。優選地,除塵機構采用旋風除塵或者編織物過濾除塵;編織物過濾除塵中的編織物為布袋或者人造纖維織物。優選地,吸附材料選自植物秸稈、活性炭、納米級白炭黑、刨花、木屑、木炭、生物炭。優選地,吸附機構內分為三層,由下而上的各層內依次填充有植物秸稈、活性炭和納米級白炭黑。優選地,吸附機構滿足以下條件:進氣口設置于吸附機構的底部,出氣口設置于吸附機構的頂部,并且進氣口與出氣口關于吸附機構的中心呈中心對稱。優選地,吸收液為酸液、堿液或緩沖溶液。優選地,吸收機構滿足以下條件:進氣口延伸至吸收液的底部,出氣口位于吸收機構的頂部,且進氣口與出氣口位于吸收機構軸線的兩側。優選地,光催化氧化機構滿足以下條件:進氣口設置于光催化氧化機構的底部,出氣口設置于光催化氧化機構的頂部,并且進氣口與出氣口關于光催化氧化機構的中心呈中心對稱。優選地,熱解機構滿足以下條件:進氣口設置于熱解機構的頂部,出氣口設置于熱解機構的底部。優選地,干燥機構與光催化氧化機構之間設置有加壓泵。根據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提供的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法相結合的方式對垃圾惡臭氣體進行處理,通過過濾單元(高壓集氣機構、除塵機構)收集除塵惡臭氣體;然后經過吸附和吸收單元(吸附機構、吸收機構)進行規模處理小分子惡臭氣體;干燥后通過光催化氧化單元(光催化氧化機構)分解復雜的少量的氯代烴類物質;針對未完全分解的惡臭物質繼續采用高溫熱解單元(熱解機構)進行熱解處理,最后的一些殘余產物氣體通過生物處理單元(模擬水生機構,不僅可以降溫氣體,還可以通過微生物和植物代謝,或者水吸收,底泥固定轉化以去除惡臭類物質)模擬水生態系統生物進行徹底處理。由此可知,本系統對垃圾惡臭氣體的處理效果具有高效、徹底無排放、持久且不產生二次污染的優點。本技術提供的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能夠綜合處理與垃圾有關的生產生活產生的惡臭氣體,如垃圾堆積區、垃圾中轉站、垃圾填埋或焚燒場等,為凈化空氣環境提供技術支撐。本技術的其他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附圖是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本技術提供的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圖1的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的惡臭氣體處理流程圖。附圖標記說明1、高壓集氣機構2、除塵機構3、吸附機構4、吸收機構5、干燥機構6、光催化氧化機構7、熱解機構8、模擬水生機構9、加壓泵具體實施方式以下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應當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于說明和解釋本技術,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在本技術中,在未作相反說明的情況下,“上、下”等包含在術語中的方位詞僅代表該術語在常規使用狀態下的方位,或為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的俗稱,而不應視為對該術語的限制。本技術提供了一種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如圖1-2所示,包括依次連通的高壓集氣機構1、除塵機構2、吸附機構3、吸收機構4、干燥機構5、光催化氧化機構6、熱解機構7和模擬水生機構8;高壓集氣機構1能夠采集垃圾產生的惡臭氣體并向后續的機構中傳輸惡臭氣體;吸附機構3中填充有吸附材料,吸收機構4中投放有吸收液;光催化氧化機構6中設置有多個紫外燈,且在多個紫外燈之間填充有催化劑二氧化鈦;模擬水生機構8包括水、底泥和種植于底泥上的挺水植物且經處理后的惡臭氣體能夠通入水中。上述的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采用物理、化學和生物法相結合的方式對垃圾惡臭氣體進行處理,通過過濾單元(高壓集氣機構1、除塵機構2)行高效大范圍收集惡臭氣體,并前期進行預過濾,去除顆粒物;然后經過吸附和吸收單元(吸附機構3、吸收機構4)進行高效、規模處理小分子惡臭氣體以去除大部分惡臭氣體,無需稀釋,成本低廉;干燥后少量難處理的惡臭氣體通過光催化氧化單元(光催化氧化機構6)進行催化氧化分解,分解復雜的少量的氯代烴類物質,持續穩定;針對未完全分解的惡臭物質繼續采用高溫熱解單元(熱解機構7)進行熱解處理,徹底瓦解;最后的一些殘余產物氣體通過生物處理單元(模擬水生機構8,不僅可以降溫氣體,還可以通過微生物和植物代謝,或者水吸收,底泥固定轉化以去除惡臭類物質)模擬水生態系統生物對一些殘余氣體,通過植物根系代謝、土壤處理、微生物降解等處理完全,做到無排放,無二次污染。由此可知,本系統對垃圾惡臭氣體的處理效果具有高效、徹底無排放、持久且不產生二次污染的優點。本技術提供的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能夠綜合處理與垃圾有關的生產生活產生的惡臭氣體,如垃圾堆積區、垃圾中轉站、垃圾填埋或焚燒場等,為凈化空氣環境提供技術支撐。在本技術中,除塵機構2主要的作用是為了除塵,但是為了進一步去除氣體中的顆粒態物質和氣溶膠物質,優選地,除塵機構2采用旋風除塵或者編織物過濾除塵;編織物過濾除塵中的編織物為布袋或者人造纖維織物。同時,在本技術中,吸附材料的具體種類可以在寬的范圍內選擇,但是為了充分吸附惡臭類物質,優選地,吸附材料選自植物秸稈、活性炭、納米級白炭黑、刨花、木屑、木炭、生物炭。在本技術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通的高壓集氣機構(1)、除塵機構(2)、吸附機構(3)、吸收機構(4)、干燥機構(5)、光催化氧化機構(6)、熱解機構(7)和模擬水生機構(8);所述高壓集氣機構(1)能夠采集垃圾產生的惡臭氣體并向后續的機構中傳輸所述惡臭氣體;所述吸附機構(3)中填充有吸附材料,所述吸收機構(4)中投放有吸收液;所述光催化氧化機構(6)中設置有多個紫外燈,且在所述多個紫外燈之間填充有催化劑二氧化鈦;所述模擬水生機構(8)包括水、底泥和種植于所述底泥上的挺水植物且經處理后的所述惡臭氣體能夠通入所述水中。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通的高壓集氣機構(1)、除塵機構(2)、吸附機構(3)、吸收機構(4)、干燥機構(5)、光催化氧化機構(6)、熱解機構(7)和模擬水生機構(8);所述高壓集氣機構(1)能夠采集垃圾產生的惡臭氣體并向后續的機構中傳輸所述惡臭氣體;所述吸附機構(3)中填充有吸附材料,所述吸收機構(4)中投放有吸收液;所述光催化氧化機構(6)中設置有多個紫外燈,且在所述多個紫外燈之間填充有催化劑二氧化鈦;所述模擬水生機構(8)包括水、底泥和種植于所述底泥上的挺水植物且經處理后的所述惡臭氣體能夠通入所述水中。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其中,所述除塵機構(2)采用旋風除塵或者編織物過濾除塵;所述編織物過濾除塵中的編織物為布袋或者人造纖維織物。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其中,所述吸附材料選自植物秸稈、活性炭、納米級白炭黑、刨花、木屑、木炭、生物炭。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其中,所述吸附機構(3)內分為三層,由下而上的各層內依次填充有植物秸稈、活性炭和納米級白炭黑。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垃圾惡臭綜合處理系統,其...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左勝鵬,方章順,洪文秀,蔣小峰,丁瑩,周守標,
申請(專利權)人:安徽師范大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安徽,3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