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汽車后排安全氣囊保護設備,在前排座椅的靠背后面安裝有后排安全氣囊保護設備,所述安全氣囊保護設備起爆后由上向下展開,展開方向為正后方朝向后排座椅并形成氣墊。本發明專利技術增加了現有的汽車后排碰撞保護乘員的方式,固定了前排靠背后面的后排安全氣囊,當汽車發生正面碰撞時,后排安全氣囊起爆,氣袋展開,展開方向為正后方,面對乘員,形成氣墊,以緩沖乘員的頭、胸的運動動能,配合安全帶,減輕了對乘坐在后排的乘員的頭、頸部位,降低乘員頭、頸部的傷害,從而對后排的乘員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在真實的碰撞事故中,不會因為乘員體態、坐姿及座椅靠背的角度不同,而降低后排安全保護氣囊的保護性能。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汽車后排安全氣囊保護設備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新型的汽車后排安全氣囊保護設備,可用于各種類型的車輛上。
技術介紹
當前汽車已經成為人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之一,因此汽車的安全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問題。常規的汽車上只是在主駕駛位和副駕駛位處設置有汽車安全氣囊的保護設備,防止發生突發事件緊急剎車時前排座位的司機和乘員撞到汽車的擋風玻璃發生危險。該安全氣囊保護設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前排司機和乘員的安全。但是對于乘座在后排的乘員,在正面發生碰撞過程中,只有安全帶保護而沒有安全氣囊的保護,當汽車發生正面碰撞時,后排座椅上的乘員將因慣性繼續向前運動,在汽車安全帶的約束下,頭部仍與前排座椅的靠背或頭枕發生碰撞導致傷害的風險,頭部因慣性甩動,導致頸椎損傷,因此,頭、頸部位傷害值比較大;當汽車發生側面碰撞時,在發生碰撞一側的車輛車身側圍及車門因碰撞產生變形,向車內侵入,汽車內部的內飾件(如車門護板)與乘員將會發生碰撞,導致乘員的傷害。目前一般在汽車發生側面碰撞時,后排的碰撞幾率較大,公知的汽車側面安全氣囊是安裝在座椅靠背的側翼上,但是,由于不同性別、體形的乘員,在駕乘車輛時,座椅靠背的角度會進行調整,從而使得側面氣囊從靠背展開時,保護區域不固定;同時由于不同的乘員在汽車內的乘坐習慣不同,尤其是比較靠近前方、遠離靠背的乘坐姿態,安裝在座椅靠背的側翼上的側面氣囊在真實世界的側面碰撞事故中,氣囊保護區域會不夠,從而會降低了對乘員的保護性能。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安裝在前排座椅內部骨架的上部,正對座椅后方乘員的臉部高度處的安全氣囊,在汽車發生碰撞時,氣囊從上到下展開,可降低后排乘員的頭、頸部位的傷害,也不因為駕乘人員的體態、坐姿及座椅靠背的角度不同,而降低側面安全氣囊的保護性能;介于乘員與汽車內飾件如門護板、扶手及車窗等之間,有效地推離臀部遠離碰撞區域,從而降低乘員的頭、胸、腹部重要部位的傷害程度。為后排乘員提供更好的保護的汽車后排安全保護裝置,從而提高汽車安全性能。本專利技術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汽車后排安全氣囊保護設備,其特別之處在于:在前排座椅的靠背后面安裝有后排安全氣囊保護設備,所述安全氣囊保護設備起爆后由上向下展開,展開方向為正后方朝向后排座椅并形成氣墊。所述安全左氣囊手臂2與安全氣囊正面1左面相連接。所述安全右氣囊手臂3與安全氣囊正面1右面相連接。所述安全氣囊正面1里面有三個充氣孔4。所述三個充氣孔4位于前排座椅的靠背后面安裝的后排安全氣囊里面。所述前排座椅的靠背后面安裝有后排安全氣囊設備,所述安全氣囊設備起爆后由上向下展開,展開方向為正后方朝向后排座椅并形成氣墊。所述安全氣囊正面1展開形狀為扁球形或為柱形。所述安全右氣囊手臂3展開形狀為扁球形或為柱形。所述后排安全氣囊安裝在前排座椅內部骨架的上部,正對座椅后方乘員的臉部高度處。所述安全氣囊通過粘結、縫合方式固定在前排座椅內部骨架的上部,正對座椅后方乘員的臉部高度處。所述后排安全氣囊正面1構成的正面保護區域的高度≧對應的座椅靠背高度的一半,覆蓋到乘員的脖子及頭部位置。所述安全左氣囊手臂2安全右氣囊手臂3構成的側面保護區域的高度≧對應的座椅靠背高度的一半,覆蓋到乘員的臀部及肋骨位置。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增加了現有的汽車后排碰撞保護乘員的方式,固定了前排靠背后面的后排安全氣囊,當汽車發生正面碰撞時,后排安全氣囊起爆,氣袋展開,展開方向為正后方,面對乘員,形成氣墊,以緩沖乘員的頭、胸的運動動能,配合安全帶,減輕了對乘坐在后排的乘員的頭、頸部位,降低乘員頭、頸部的傷害,從而對后排的乘員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在真實的碰撞事故中,不會因為乘員體態、坐姿及座椅靠背的角度不同,而降低后排安全保護氣囊的保護性能。附圖說明圖1為側視圖;圖2為正視圖;圖3為俯視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方式對本專利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如圖1是以乘員這一側的車內環境示意圖,乘員1坐在汽車座椅2上,外側為車內部的內飾件(如車門護板),對于乘員側或另一側,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是一樣的。一種汽車后排安全氣囊保護設備,其特別之處在于:在前排座椅的靠背后面安裝有后排安全氣囊保護設備,所述安全氣囊保護設備起爆后由上向下展開,展開方向為正后方朝向后排座椅并形成氣墊。所述安全左氣囊手臂2與安全氣囊正面1左面相連接。所述安全右氣囊手臂3與安全氣囊正面1右面相連接。所述安全氣囊正面1里面有三個充氣孔4。所述三個充氣孔4位于前排座椅的靠背后面安裝的后排安全氣囊里面。所述前排座椅的靠背后面安裝有后排安全氣囊設備,所述安全氣囊設備起爆后由上向下展開,展開方向為正后方朝向后排座椅并形成氣墊。所述安全氣囊正面1展開形狀為扁球形或為柱形。所述安全右氣囊手臂3展開形狀為扁球形或為柱形。如圖2是后排安全氣囊正面1構成的正面保護區域的高度≧對應的座椅靠背高度的一半,覆蓋到乘員的脖子及頭部位置和安全左氣囊手臂2安全右氣囊手臂3構成的側面保護區域的高度≧對應的座椅靠背高度的一半,覆蓋到乘員的臀部及肋骨位置的正視圖。如圖3是后排安全氣囊正面1構成的正面保護區域的高度≧對應的座椅靠背高度的一半,覆蓋到乘員的脖子及頭部位置和安全左氣囊手臂2安全右氣囊手臂3構成的側面保護區域的高度≧對應的座椅靠背高度的一半,覆蓋到乘員的臀部及肋骨位置的俯視圖。所述后排安全氣囊安裝在前排座椅內部骨架的上部,正對座椅后方乘員的臉部高度處,當汽車發生碰撞,在汽車后排安全氣囊安裝在前排座椅內部骨架的上部,正對座椅后方乘員的臉部高度處4安全氣囊裝置展開后形成圓形或扁球形的氣囊氣墊3對坐在汽車座椅2上的乘員1的頭、頸部、腹部及肋骨進行保護。所述安全氣囊通,過粘結、縫合方式固定在前排座椅內部骨架的上部,正對座椅后方乘員的臉部高度處。所述后排安全氣囊正面1構成的正面保護區域的高度≧對應的座椅靠背高度的一半,覆蓋到乘員的脖子及頭部位置。所述安全左氣囊手臂2安全右氣囊手臂3構成的側面保護區域的高度≧對應的座椅靠背高度的一半,覆蓋到乘員的臀部及肋骨位置。以上僅為本專利技術的一個具體實施例,但本專利技術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本專利技術構思對本專利技術做出的非實質性修改,均落入本專利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汽車后排氣囊安全保護設備,包括安全氣囊正面(1),安全左氣囊手臂(2)安全右氣囊手臂(3)和充氣孔(4)。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汽車后排氣囊安全保護設備,包括安全氣囊正面(1),安全左氣囊手臂(2)安全右氣囊手臂(3)和充氣孔(4)。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后排氣囊安全保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左氣囊手臂(2)與安全氣囊正面(1)左面相連接;安全右氣囊手臂(3)與安全氣囊正面(1)右面相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后排氣囊安全保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氣囊正面(1)里面有三個充氣孔(4);三個充氣孔(4)位于前排座椅的靠背后面安裝的后排安全氣囊里面。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后排氣囊安全保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排座椅的靠背后面安裝有后排安全氣囊設備,所述安全氣囊設備起爆后由上向下展開,展開方向為正后方朝向后排座椅并形成氣墊。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汽車后排氣囊安全保護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安全氣囊正面(1)展開形狀為扁球形或為柱形。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文超,
申請(專利權)人:張文超,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