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無葉風扇,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限定有容納腔,所述外殼的側壁和底壁分別設有多個間隔開布置且與所述容納腔導通的進風孔,所述外殼內具有與容納腔導通的出風口;動力系統,所述動力系統設在所述容納腔內以產生高壓氣流;機頭,所述機頭設在所述底座上,所述機頭內限定有與所述出風口導通的氣流通道,所述機頭具有沿其長度方向布置且與所述氣流通道導通的排風口。根據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無葉風扇,結構簡單,氣流運動循環分布均勻,清潔便利,無需拆卸清洗,并且使用者不會觸摸到內部部件,使用過程中放心安全,進風面積大,使得風道損失變小。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無葉風扇
本技術涉及風扇
,更具體地,涉及一種無葉風扇。
技術介紹
目前,風扇已普遍成為家庭夏天使用的日常電器,好多家庭仍使用傳統的家用風扇,該風扇包括一組葉片或翼片,并通過繞軸線旋轉安裝,還有使葉片發生旋轉的驅動裝置。葉片帶動氣流運動,產生“風冷”或微風,由于熱量通過對流和蒸發消散,讓用戶感到有冷卻的效果。這種由旋轉葉片產生的氣流分布局部強烈,一般不均勻,容易造成使用者感覺不適,另外,在使用過程當中,使用者很容易觸摸到風扇內部的葉片等部件發生危險,而且旋轉葉片的結構復雜,清潔時需要拆卸風扇,給使用者在清洗時帶來不便。再者,市面上的無葉風扇進風方式為周圈進風,進風面積較小,風道損失較大。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為此,本技術提出一種無葉風扇,該無葉風扇的結構簡單,清潔便利,使用安全,進風面積大,風道損失小,用戶體驗好。根據本技術的無葉風扇,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限定有容納腔,所述外殼的側壁和底壁分別設有多個間隔開布置且與所述容納腔導通的進風孔,所述外殼內具有與所述容納腔導通的出風口;動力系統,所述動力系統設在所述容納腔內以產生高壓氣流;機頭,所述機頭設在所述外殼上,所述機頭內限定有與所述出風口導通的氣流通道,所述機頭具有沿其長度方向布置且與所述氣流通道導通的排風口。根據本技術的無葉風扇,通過在外殼的側壁和底壁上設置多個進風孔,使氣流可以分別由外殼側壁和底壁的多個進風孔進入動力系統中形成高壓氣流,大大地增加了該無葉風扇的進風量,該無葉風扇的結構簡單,進風孔均勻地布置在外殼的側壁和底壁上,使得進風面積增大,風道的損失減少,節約能源,從機頭的多個排風口噴出的氣流帶動周圍氣流運動,氣流運動循環分布較為均勻,清潔便利,無需拆卸清洗,并且整個部件為封閉式的,使用者不會觸摸到內部部件,使用過程中放心安全。另外,根據本技術的無葉風扇,還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術特征: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容納腔內設有底座,所述底座內限定有用于安裝所述動力系統的安裝腔,所述底座具有所述出風口和與多個所述進風孔導通的進風口。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外殼包括:基座;第一殼體,所述第一殼體設在所述基座上;第二殼體,所述第二殼體與所述第一殼體相連且所述第二殼體與所述第一殼體之間限定出所述容納腔,所述第一殼體和/或所述第二殼體的側壁分別設有多個所述進風孔。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一殼體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環形,所述第二殼體設在所述第一殼體內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相連,所述第二殼體的底壁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底壁間隔開布置。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第二殼體包括:水平板,所述水平板形成所述第二殼體的底壁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底壁間隔開布置;兩個豎直板,兩個所述豎直板分別設在所述水平板的上方,且兩個所述豎直板中的一個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水平板的一端和所述機頭相連,兩個所述豎直板中的另一個的兩端分別與所述水平板的另一端和所述機頭相連。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水平板和兩個所述豎直板上分別設有多個間隔開布置的所述進風孔。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兩個所述豎直板的另一端分別設有安裝口,所述機頭的兩端分別穿過對應的所述安裝口內且與所述出風口導通。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氣流通道沿所述機頭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機頭包括:水平段;兩個豎直段,兩個豎直段的一端分別與所述水平段的兩端連通,所述兩個豎直段的另一端分別形成第一進口端和第二進口端,所述第一進口端和所述第二進口端分別穿過所述外殼且與所述出風口導通。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所述動力系統包括:風輪,所述風輪可轉動地設在所述安裝腔內;電機,所述電機設在所述安裝腔內且與所述風輪相連以驅動所述風輪轉動產生高速氣流。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還包括擴壓器,所述擴壓器與所述風輪相連且在氣流方向上位于所述出風口與所述風輪的風出口之間,以將所述高速氣流減速、增壓成所述高壓氣流。本技術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技術的實踐了解到。附圖說明圖1是根據本技術的無葉風扇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2是根據本技術的無葉風扇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3是根據本技術的無葉風扇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根據本技術的無葉風扇的外殼的第二殼體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5是根據本技術的無葉風扇的外殼的第二殼體的側視圖;圖6是根據本技術的無葉風扇的外殼的第二殼體的主視圖;圖7是根據本技術的無葉風扇的外殼的第二殼體的仰視圖;圖8是根據本技術的無葉風扇的動力系統的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無葉風扇100;外殼1;第一殼體10;第二殼體11;水平板111;豎直板112;基座12;進風孔13;底座14;進風口141;出風口142;機頭2;排風口21;動力系統4;電機41;風輪42;擴壓器43。具體實施方式下面詳細描述本技術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技術,而不能理解為對本技術的限制。下面結合附圖1至圖8具體描述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無葉風扇100。如圖1所示,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無葉風扇100包括外殼1、機頭2和動力系統4。具體而言,外殼1內限定有容納腔,外殼1的側壁和底壁分別設有多個間隔開布置且與容納腔導通的進風孔13,外殼1內具有與容納腔導通的出風口142,動力系統4設在容納腔內以產生高壓氣流,機頭2設在外殼1上,機頭2內限定有與出風口142導通的氣流通道,機頭2具有沿其長度方向布置且與氣流通道導通的排風口21。換言之,外殼1限定有容納腔,其中,外殼1的側壁和底壁分別設有多個進風孔13,多個進風孔13分別間隔開布置,并且進風孔13與容納腔導通相導通,外殼1內具有進風口141和出風口142,氣流由外殼1的側壁和底壁上的進風孔13進入容納腔,然后通過外殼1內的進風口141,在動力系統4的作用下形成高壓氣流,最后從外殼1內的出風口142排出。進一步地,機頭2設在外殼1上,機頭2內限定有氣流通道,氣流通道與出風口142導通,動力系統產生的高壓氣流從外殼1內的出風口142排出,并由外殼1的出口進入機頭2的氣流通道,其中,機頭2具有多個與氣流通道導通的排風口21,多個排風口21沿機頭2的長度方向布置,氣流通道內的高壓氣流最后由機頭2的多個排風口21噴出,帶動周圍氣流運動循環,熱量通過對流和蒸發消散,讓使用者感到有冷卻的效果。由此,根據本技術實施例的無葉風扇,通過在外殼1的側壁和底壁上設置多個進風孔13,使氣流可以分別由外殼1側壁和底壁的多個進風孔13進入動力系統4中形成高壓氣流,大大地增加了該無葉風扇100的進風量,該無葉風扇100的結構簡單,進風孔13均勻地布置在外殼1的側壁和底壁上,使得進風面積增大,風道的損失減少,節約能源,從機頭2的多個排風口21噴出的氣流帶動周圍氣流運動,氣流運動循環分布較為均勻,清潔便利,無需拆卸清洗,并且整個部件為封閉式的,使用者不會觸摸到內部部件,使用過程中放心安全。具體地,容納腔內設有底座14,底座14內限定有用于安裝動力系統4的安裝腔,底座14具有出風口142和與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無葉風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限定有容納腔,所述外殼的側壁和底壁分別設有多個間隔開布置且與所述容納腔導通的進風孔,所述外殼內具有與所述容納腔導通的出風口;動力系統,所述動力系統設在所述容納腔內以產生高壓氣流;機頭,所述機頭設在所述外殼上,所述機頭內限定有與所述出風口導通的氣流通道,所述機頭具有沿其長度方向布置且與所述氣流通道導通的排風口。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無葉風扇,其特征在于,包括:外殼,所述外殼內限定有容納腔,所述外殼的側壁和底壁分別設有多個間隔開布置且與所述容納腔導通的進風孔,所述外殼內具有與所述容納腔導通的出風口;動力系統,所述動力系統設在所述容納腔內以產生高壓氣流;機頭,所述機頭設在所述外殼上,所述機頭內限定有與所述出風口導通的氣流通道,所述機頭具有沿其長度方向布置且與所述氣流通道導通的排風口。2.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無葉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納腔內設有底座,所述底座內限定有用于安裝所述動力系統的安裝腔,所述底座具有所述出風口和與多個所述進風孔導通的進風口。3.根據權利要求1中所述的無葉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殼包括:基座;第一殼體,所述第一殼體設在所述基座上;第二殼體,所述第二殼體與所述第一殼體相連且所述第二殼體與所述第一殼體之間限定出所述容納腔,所述第一殼體和/或所述第二殼體的側壁分別設有多個所述進風孔。4.根據權利要求3中所述的無葉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殼體形成沿水平方向延伸的環形,所述第二殼體設在所述第一殼體內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相連,所述第二殼體的底壁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底壁間隔開布置。5.根據權利要求3或4中所述的無葉風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殼體包括:水平板,所述水平板形成所述第二殼體的底壁且與所述第一殼體的底壁間...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邵琛,豆海,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美的環境電器制造有限公司,美的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