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尾氣處理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催化燃燒裝置。一種帶除塵及氣體分布功能的催化燃燒裝置,包括氣體除塵系統、催化燃燒裝置,氣體除塵系統包括含塵廢氣入口管道、兩套除塵裝置、除塵廢氣出口管道,除塵廢氣出口管道連接催化燃燒裝置頂部的廢氣入口。兩套除塵裝置的進氣通道與含塵廢氣入口管道之間分別采用電磁閥連接,兩套除塵裝置的排氣通道與除塵廢氣出口管道之間分別采用電磁閥連接,致使兩套除塵裝置形成并列設置的結構。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連續化除塵,除塵結構小型化目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帶除塵及氣體分布功能的催化燃燒裝置
本技術涉及尾氣處理
,具體涉及一種催化燃燒裝置。
技術介紹
有機廢氣的種類繁多、組成復雜、濃度多樣,因此,其治理具有較大難度。對含塵廢氣的處理,目前運用最多的就是先除塵再催化燃燒。催化燃燒可以在遠低于直接燃燒溫度條件下處理低濃度的揮發性有機物氣體,具有凈化效率高、無二次污染、催化燃燒產生的熱量可回收利用的特點,是工業上處理揮發性有機物應用最有效的處理方法。含塵廢氣在進入催化燃燒裝置前需要除塵處理,目前廢氣除塵的設備主要有布袋除塵器、噴淋塔等,這些設備的通用特點就是占地面積大,且要消耗多余的公用工程物料,如布袋除塵器要消耗氮氣,噴淋塔要消耗大量的循環水,產生的廢水又要消耗能源來二次處理,不環保。由于催化燃燒床的阻力很小,所以必須設計合理的氣體分布裝置,否則很容易引起入床氣流的分布不均,從而引起一系列問題。現有的催化燃燒床自帶的氣體分布裝置的分布效果不好或者干脆不帶氣體分布裝置,導致氣體進入催化劑時催化劑表面的濃度及速率不均勻,一般是床體中央的濃度及沖蝕速率大于周圍的,從而導致中央的催化燃燒速率高于周圍的,催化放熱量的增大,很容易導致催化劑本體的溫度過高,從而降低催化劑的壽命,如果溫度高到催化劑的最高承受溫度便會造成燃燒系統的緊急停車。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除塵及氣體分布功能的催化燃燒裝置,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技術所解決的技術問題可以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一種帶除塵及氣體分布功能的催化燃燒裝置,包括氣體除塵系統、催化燃燒裝置,所述氣體除塵系統包括含塵廢氣入口管道、兩套除塵裝置、除塵廢氣出口管道,所述除塵廢氣出口管道連接所述催化燃燒裝置頂部的廢氣入口;兩套所述除塵裝置的進氣通道與所述含塵廢氣入口管道之間分別采用電磁閥連接,兩套所述除塵裝置的排氣通道與所述除塵廢氣出口管道之間分別采用電磁閥連接,致使兩套所述除塵裝置形成并列設置的結構。本技術使用時,先開啟一套除塵裝置所對應的兩個電磁閥,關閉另一套除塵裝置所對應的兩個電磁閥,此時一套除塵裝置處于運行狀態,另一套處于備用狀態。含塵廢氣經含塵廢氣管道進入除塵裝置后,在除塵裝置的作用下,含塵廢氣得到除塵,經除塵后的除塵廢氣進入催化燃燒裝置頂部的廢氣入口進行催化燃燒。而與廢氣分離后的粉塵留在了除塵裝置中,當一套除塵裝置內的粉塵達到一定的界面時,關閉兩個電磁閥,進行排除灰塵作業,同時打開另一套除塵裝置對應的兩個電磁閥,通過電磁閥切換實現另一套除塵裝置工作,如此循環,便可實現入口氣流的連續除塵。所述除塵裝置包括位于左側的進氣通道、位于右側的排氣通道、位于所述進氣通道和所述排氣通道之間下方的氣固分離室、位于所述氣固分離室下方的集灰倉、將所述進氣通道、所述氣固分離室、所述排氣通道隔開的一組擋板組;所述擋板組包括第一擋板、第二擋板和第三擋板,所述第一擋板由傾斜板和豎直板組成,所述傾斜板和豎直板的連接處形成一夾角結構,所述傾斜板位于所述進氣通道的右側,將所述進氣通道與所述排氣通道隔開,所述豎直板豎向設置,并向下沿深入到所述氣固分離室中;所述傾斜板的前后側壁與所述進氣通道的前后內壁固定,所述豎直板的前后側壁與所述氣固分離室的前后內壁固定;所述第二擋板豎向設置,并位于所述傾斜板上方,所述第二擋板的頂面與所述進氣通道的頂部內壁固定;所述第三擋板豎向設置,并位于所述排氣通道的左側,所述第三擋板的底面與所述排氣通道的底面內壁固定;本技術的除塵裝置在擋板組的作用下,廢氣中的粉塵在通過進氣通道時,在其右側傾斜擋板的隔離下受阻,被迫從氣流中分開,經第一擋板及內壁進入氣固分離室,在氣固分離室內含塵廢氣得到二次分離,除塵廢氣經豎直板的縫隙流出,經排氣通道再流出。其中,第一擋板用于除去進氣通道內中下部的粉塵,第二擋板用于除去進氣通道內上部的粉塵,實現第一檔除塵;氣固分離室的氣固分離作為第二檔除塵;第三擋板用于除去氣固分離室內氣固經二次分離后被氣流夾帶的粉塵,作為第三檔除塵。本技術通過上述三檔除塵的方式,實現氣體的連續化除塵,除塵效率高、除塵效果好。且上述設計,除塵裝置的結構緊湊合理,更小型化。所述傾斜板和所述豎直板之間的夾角可以是銳角,優選鈍角。所述傾斜板的頂部優選朝向左側。所述進氣通道、所述排氣通道、所述氣固分離室形成的除塵腔優選采用T字形腔體。所述氣固分離室內設有縱截面為V字形的導流板,所述導流板的底部設有出塵口,所述出塵口連通下方的集灰倉。V字形可以更好的實現落料,將粉塵集中到集灰倉內。所述集灰倉的下部為錐形結構,所述錐形結構的底部設有排渣閥。排渣閥用來清理集灰倉內的粉塵。當氣體中含塵較多,需要二次除塵時,可以將一套所述除塵裝置的排氣通道直接連接另一套所述除塵裝置的進氣通道。使用時,將含塵廢氣入口管道與一套除塵裝置之間的電磁閥聯通,另一套除塵裝置與除塵廢氣出口管道之間的電磁閥聯通,其他兩個電磁閥關閉即可實現二次除塵目的。所述催化燃燒裝置由催化燃燒反應器、位于催化燃燒反應器內上部的氣體分布器、位于氣體分布器下方的催化劑床層組成。本技術的除塵廢氣從催化燃燒裝置的頂部進入,經氣體分布器均布后進入催化劑床層可以保證燃燒的穩定性,從而使催化溫度在可控范圍內,這樣能有效保證催化劑的壽命,減少事故停車的次數。所述氣體分布器包括氣體分布盤、導氣管、氣體擋板,所述氣體分布盤與所述催化燃燒反應器的內壁焊接連接;所述導氣管設有至少兩個,所述導氣管均布在所述氣體分布盤上,連通所述氣體分布盤的上下兩側的氣體;每個所述導氣管的下部均設有氣體擋板,所述氣體擋板與對應的導氣管點焊連接。除完塵的廢氣進入催化燃燒裝置后,被氣體分布器內的多根在氣體分布盤上均布相通的導氣管導流進入下部的氣體擋板,在氣體擋板的作用下,氣體又一次被均布,在導氣管及導氣擋板的雙重作用下,廢氣被充分均布,以穩定均勻的速度進入催化劑床層催化燃燒。所述氣體擋板采用圓錐形結構,所述氣體擋板的頂點位于下方。以便于廢氣在流到氣體擋板時具有緩沖,實現更優的均布。有益效果:由于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技術能連續化除塵,除塵結構小型化,實現了降低進口尾氣的含塵量,均布催化床層上的氣體濃度從而提高尾氣催化轉換率,提高催化劑的壽命,減少緊急停車的次數,減少設備投資及設備占地面積。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一種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除塵裝置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氣體分布器的部分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技術實現的技術手段、創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圖示進一步闡述本技術。參照圖1,一種帶除塵及氣體分布功能的催化燃燒裝置,包括氣體除塵系統、催化燃燒裝置,氣體除塵系統包括含塵廢氣入口管道、兩套除塵裝置、除塵廢氣出口管道,除塵廢氣出口管道連接催化燃燒裝置頂部的廢氣入口。兩套除塵裝置分別為除塵裝置5、除塵裝置6,除塵裝置5通過電磁閥1連接含塵廢氣入口管道,除塵裝置5通過電磁閥2連接除塵廢氣出口管道。除塵裝置6通過電磁閥3連接含塵廢氣入口管道,除塵裝置6通過電磁閥4連接除塵廢氣出口管道。除塵裝置5的排氣通道直接連接除塵裝置6的進氣通道。參照圖2,除塵裝置5、除塵裝置6均包括如下結構:位于左側的進氣通道10、位于右側的排氣通道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除塵及氣體分布功能的催化燃燒裝置,包括氣體除塵系統、催化燃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除塵系統包括含塵廢氣入口管道、兩套除塵裝置、除塵廢氣出口管道,所述除塵廢氣出口管道連接所述催化燃燒裝置頂部的廢氣入口;兩套所述除塵裝置的進氣通道與所述含塵廢氣入口管道之間分別采用電磁閥連接,兩套所述除塵裝置的排氣通道與所述除塵廢氣出口管道之間分別采用電磁閥連接,致使兩套所述除塵裝置形成并列設置的結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帶除塵及氣體分布功能的催化燃燒裝置,包括氣體除塵系統、催化燃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氣體除塵系統包括含塵廢氣入口管道、兩套除塵裝置、除塵廢氣出口管道,所述除塵廢氣出口管道連接所述催化燃燒裝置頂部的廢氣入口;兩套所述除塵裝置的進氣通道與所述含塵廢氣入口管道之間分別采用電磁閥連接,兩套所述除塵裝置的排氣通道與所述除塵廢氣出口管道之間分別采用電磁閥連接,致使兩套所述除塵裝置形成并列設置的結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帶除塵及氣體分布功能的催化燃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塵裝置包括位于左側的進氣通道、位于右側的排氣通道、位于所述進氣通道和所述排氣通道之間下方的氣固分離室、位于所述氣固分離室下方的集灰倉、將所述進氣通道、所述氣固分離室、所述排氣通道隔開的一組擋板組;所述擋板組包括第一擋板、第二擋板和第三擋板,所述第一擋板由傾斜板和豎直板組成,所述傾斜板和豎直板的連接處形成一夾角結構,所述傾斜板位于所述進氣通道的右側,將所述進氣通道與所述排氣通道隔開,所述豎直板豎向設置,并向下沿深入到所述氣固分離室中;所述傾斜板的前后側壁與所述進氣通道的前后內壁固定,所述豎直板的前后側壁與所述氣固分離室的前后內壁固定;所述第二擋板豎向設置,并位于所述傾斜板上方,所述第二擋板的頂面與所述進氣通道的頂部內壁固定;所述第三擋板豎向設置,并位于所述排氣通道的左側,所述第三擋板的底面與所述排氣通道的底面內壁固定。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帶除塵及氣體分布功能的催化燃燒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傾斜板和所述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伍偉偉,李小龍,丁寶維,張夢華,范叢峰,孫立,賴嘉琪,趙宇,
申請(專利權)人:華東理工大學工程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