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帶定位功能的三位電磁換向閥,其包括閥體等,閥體兩端分別固定有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第一電磁鐵上固定有第一接線口,第二電磁鐵上固定有第二接線口,閥芯通過兩端的閥芯定位孔與閥體固定連接且閥芯位于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之間,閥芯和第一電磁鐵之間通過第一閥內密封圈固定有第一定位器,閥芯和第二電磁鐵之間通過第二閥內密封圈固定有第二定位器,閥體中心固定有回油管道,閥芯上固定有進油口、第一出油管道、第二出油管道。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實現對液壓油路的預期控制,油路換向方式多樣且密封性好,結構簡單易于生產和制造,使用壽命長。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帶定位功能的三位電磁換向閥
本技術涉及一種電磁閥,特別是涉及一種帶定位功能的三位電磁換向閥。
技術介紹
傳統電磁閥依靠彈簧結構提供閥芯復位時的復位作用力,由于彈簧受材質限制,其彈性勁度系數隨電磁閥的使用而降低,長時間使用后電磁閥的復位功能喪失,造成電磁閥無法正常使用。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帶定位功能的三位電磁換向閥,其能夠實現對液壓油路的預期控制,油路換向方式多樣且密封性好,結構簡單易于生產和制造,使用壽命長。本技術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的:一種帶定位功能的三位電磁換向閥,其包括閥體、閥芯、閥芯定位孔、第一電磁鐵、第二電磁鐵、第一接線口、第二接線口、第一閥內密封圈、第一定位器、第二閥內密封圈、第二定位器、閥外定位銷、進油口、回油管道、第一出油管道、第二出油管道、出油管道密封圈,閥體兩端分別固定有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第一電磁鐵上固定有第一接線口,第二電磁鐵上固定有第二接線口,閥芯通過兩端的閥芯定位孔與閥體固定連接且閥芯位于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之間,閥芯和第一電磁鐵之間通過第一閥內密封圈固定有第一定位器,閥芯和第二電磁鐵之間通過第二閥內密封圈固定有第二定位器,閥體中心固定有回油管道,閥芯上固定有進油口、第一出油管道、第二出油管道,第一出油管道和第二出油管道連通至閥體外部且第一出油管道和第二出油管道的管道口都固定有出油管道密封圈,閥體底部固定有閥外定位銷;第一定位器和第二定位器都是定位器,定位器包括定位支架、定位主軸、第一彈性珠、第二彈性珠、第三彈性珠、第四彈性珠,定位主軸、第一彈性珠、第二彈性珠、第三彈性珠、第四彈性珠均固定在定位支架內部,定位主軸、第一彈性珠、第二彈性珠均位于閥芯上端且定位主軸分別與第一彈性珠和第二彈性珠配合連接,第三彈性珠和第四彈性珠都位于閥芯上端。優選地,所述閥體上端設有銘牌,銘牌通過兩個銘牌定位銷與閥體固定連接。優選地,所述第一接線口和第二接線口通過顏色加以區分,第一接線口為灰色接線口,第二接線口為黑色接口。優選地,所述第一接線口和第二接線口分別通過一個接線口連接件與閥體固定連接。本技術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技術能夠實現對液壓油路的預期控制,油路換向方式多樣且密封性好,結構簡單易于生產和制造,使用壽命長。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第一定位器的定位器結構放大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給出本技術較佳實施例,以詳細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如圖1和圖2所示,本技術帶定位功能的三位電磁換向閥包括閥體1、閥芯2、閥芯定位孔3、第一電磁鐵4、第二電磁鐵5、第一接線口6、第二接線口7、第一閥內密封圈8、第一定位器9、第二閥內密封圈10、第二定位器11、閥外定位銷12、進油口13、回油管道14、第一出油管道15、第二出油管道16、出油管道密封圈17,閥體1兩端分別固定有第一電磁鐵4和第二電磁鐵5,第一電磁鐵4上固定有第一接線口6,第二電磁鐵5上固定有第二接線口7,閥芯2通過兩端的閥芯定位孔3與閥體1固定連接且閥芯2位于第一電磁鐵4和第二電磁鐵5之間,閥芯2和第一電磁鐵4之間通過第一閥內密封圈8固定有第一定位器9,閥芯2和第二電磁鐵5之間通過第二閥內密封圈10固定有第二定位器11,閥體1中心固定有回油管道14,閥芯2上固定有進油口13、第一出油管道15、第二出油管道16,第一出油管道15和第二出油管道16連通至閥體1外部且第一出油管道15和第二出油管道16的管道口都固定有出油管道密封圈17,閥體1底部固定有閥外定位銷12;第一定位器9和第二定位器11都是定位器,定位器包括定位支架91、定位主軸92、第一彈性珠93、第二彈性珠94、第三彈性珠95、第四彈性珠96,定位主軸92、第一彈性珠93、第二彈性珠94、第三彈性珠95、第四彈性珠96均固定在定位支架91內部,定位主軸92、第一彈性珠93、第二彈性珠94均位于閥芯上端且定位主軸92分別與第一彈性珠93和第二彈性珠94配合連接,第三彈性珠95和第四彈性珠96都位于閥芯上端。閥體1上端設有銘牌18,銘牌18通過兩個銘牌定位銷19與閥體1固定連接,銘牌18用于銘記電磁閥的產品參數信息。第一接線口6和第二接線口7通過顏色加以區分,第一接線口6為灰色接線口,第二接線口7為黑色接口,這樣方便安裝三位電磁換向閥時接通對應的接線口,降低接線難度。第一接線口6和第二接線口7分別通過一個接線口連接件20與閥體1固定連接,接線口連接件20提高了接線口與閥體1的連接牢固度,進而提高三位電磁換向閥的使用壽命。本技術的工作原理如下:第一接線口和第二接線口分別與外部控制線路相連,第一接線口控制第一電磁鐵工作,第二接線口控制第二電磁鐵工作,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工作時,電磁鐵產生磁性,吸引閥芯朝對應的電磁鐵方向移動,進油口、回油管道、第一出油管道、第二出油管道四者之間的匹配關系發生變動,達到對油液的油路換向效果。通過第一接線口和第二接線口的信號控制,閥芯能實現包括左工位、中位、右工位三種位置狀態,進而實現多種油路換向工作狀態,當第一接線口和第二接線口停止信號輸入時,閥芯在定位器內彈性珠的作用下回到初始位置。相對于傳統電磁閥的彈簧復位結構,定位器依靠四個彈性珠和定位主軸間的配合結構能夠更好的限制閥芯的移動行程,提高各個油路管道間的匹配精度,避免換向時油液泄露;同時位于閥芯兩端的定位器在閥芯換向時對閥芯起到緩沖作用,避免電磁鐵工作時閥芯猛烈撞擊閥體內壁導致閥芯損壞,提高了閥芯的使用壽命。閥芯與兩端定位器的連接處及出油管道口位置均設有密封圈結構,用于提高三位電磁換向閥的內部密封性,防止三位電磁換向閥工作時油液泄露污染工作環境。閥體底部固定有閥外定位銷,閥外定位銷用于與其他液壓傳動期間配合連接,提高三位電磁換向閥的安裝精度和安裝牢固度。綜上所述,本技術能夠實現對液壓油路的預期控制,油路換向方式多樣且密封性好,結構簡單易于生產和制造,使用壽命長。以上所述的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的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有益效果進行了進一步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具體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帶定位功能的三位電磁換向閥,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閥體、閥芯、閥芯定位孔、第一電磁鐵、第二電磁鐵、第一接線口、第二接線口、第一閥內密封圈、第一定位器、第二閥內密封圈、第二定位器、閥外定位銷、進油口、回油管道、第一出油管道、第二出油管道、出油管道密封圈,閥體兩端分別固定有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第一電磁鐵上固定有第一接線口,第二電磁鐵上固定有第二接線口,閥芯通過兩端的閥芯定位孔與閥體固定連接且閥芯位于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之間,閥芯和第一電磁鐵之間通過第一閥內密封圈固定有第一定位器,閥芯和第二電磁鐵之間通過第二閥內密封圈固定有第二定位器,閥體中心固定有回油管道,閥芯上固定有進油口、第一出油管道、第二出油管道,第一出油管道和第二出油管道連通至閥體外部且第一出油管道和第二出油管道的管道口都固定有出油管道密封圈,閥體底部固定有閥外定位銷;第一定位器和第二定位器都是定位器,定位器包括定位支架、定位主軸、第一彈性珠、第二彈性珠、第三彈性珠、第四彈性珠,定位主軸、第一彈性珠、第二彈性珠、第三彈性珠、第四彈性珠均固定在定位支架內部,定位主軸、第一彈性珠、第二彈性珠均位于閥芯上端且定位主軸分別與第一彈性珠和第二彈性珠配合連接,第三彈性珠和第四彈性珠都位于閥芯上端。...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帶定位功能的三位電磁換向閥,其特征在于,其包括閥體、閥芯、閥芯定位孔、第一電磁鐵、第二電磁鐵、第一接線口、第二接線口、第一閥內密封圈、第一定位器、第二閥內密封圈、第二定位器、閥外定位銷、進油口、回油管道、第一出油管道、第二出油管道、出油管道密封圈,閥體兩端分別固定有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第一電磁鐵上固定有第一接線口,第二電磁鐵上固定有第二接線口,閥芯通過兩端的閥芯定位孔與閥體固定連接且閥芯位于第一電磁鐵和第二電磁鐵之間,閥芯和第一電磁鐵之間通過第一閥內密封圈固定有第一定位器,閥芯和第二電磁鐵之間通過第二閥內密封圈固定有第二定位器,閥體中心固定有回油管道,閥芯上固定有進油口、第一出油管道、第二出油管道,第一出油管道和第二出油管道連通至閥體外部且第一出油管道和第二出油管道的管道口都固定有出油管道密封圈,閥體底部固定有閥...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胡世春,
申請(專利權)人:上海液二液壓件制造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上海,3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