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油氣阻尼防舞器,包括套筒、桿筒、外缸筒,所述桿筒位于套筒內部,所述桿筒內設置有活塞,所述活塞將桿筒內分割成用于填充氣體的充氣腔和填充阻尼油的充油腔,所述活塞上設置有活塞桿,所述活塞桿從桿筒一端穿出,所述活塞桿位于充油腔中,所述活塞桿上設置有用于導通充氣腔和充油腔的導通通道,所述套筒上還設置有底板,所述活塞桿與底板固定連接,所述外缸筒從底板外伸入套筒內部,且與桿筒固定連接,所述套筒頂部設置有絕緣子串球頭連接的掛板,所述外缸筒上設置有與導線連接的連接端。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的防舞器能夠有效吸收外力,減少電線舞動。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油氣阻尼防舞器
本技術涉及電網裝置,更具體的說是涉及一種油氣阻尼防舞器。
技術介紹
覆冰輸電線路在特定的條件下會發生低頻、大幅的振動——舞動,從而可能導致各相導線之間、導線和地線之間的電氣絕緣間隙過小,引起跳閘,甚至可能導致金具破壞、斷線和倒塔等機械事故,嚴重影響輸電線路的安全運行。因此,需要一種用于防止導線舞動的防舞器。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油氣阻尼防舞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油氣阻尼防舞器,包括套筒、桿筒、外缸筒,所述桿筒位于套筒內部,所述桿筒內設置有活塞,所述活塞將桿筒內分割成用于填充氣體的充氣腔和填充阻尼油的充油腔,所述活塞上設置有活塞桿,所述活塞桿從桿筒一端穿出,所述活塞桿位于充油腔中,所述活塞桿上設置有用于導通充氣腔和充油腔的導通通道,所述套筒上還設置有底板,所述活塞桿與底板固定連接,所述外缸筒從底板外伸入套筒內部,且與桿筒固定連接,所述套筒頂部設置有絕緣子串球頭連接的掛板,所述外缸筒上設置有與導線連接的連接端。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通通道包括主通道和側通道,所述主通道位于活塞桿中,且與充氣腔導通,所述側通道將主通道充油腔導通。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主通道上設置有漏網孔,所述漏網孔上方設置有鋼珠。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側通道包括空心孔和篩狀孔,所述空心孔位于相對于漏網孔上方,所述篩狀孔位于相對于漏網孔下方。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桿筒上設置有用于向充氣腔充氣的充氣閥。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外缸筒包括封板和若干組板,所述組板在封板上周向設置,所述底板上設置有若干通孔,所述組板從通孔中伸出,且封板設置在套筒外。作為本技術的進一步改進:所述活塞上設置有與主通道導通的導流口,所述導流口上設置有傾斜面。在使用過程中,套筒頂部的掛板與電網系統上的絕緣子串球頭連接,電纜則與外缸筒上的連接端連接,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整體的連接結構。在受到將套筒和外缸筒靠攏的外力時,外缸筒與桿筒連接,這樣外缸銅就會帶動桿筒一個從套筒中將桿筒靠攏的外力存在,這樣桿筒就會在活動過程中,受到設置在桿筒內的活塞的一個阻力,由于與活塞連接的活塞桿是從桿筒一端穿出的,并且固定在套筒上的,因此活塞桿是固定不動的,而是桿筒運動,充油腔被壓縮,同時在桿筒內的充氣腔內充有氣體,而充油腔中填充有阻尼油,這樣在運動過程中,阻尼油會通過導通通道逐漸進入到充氣腔內,由于阻尼油本身就具有阻力,這樣就能夠使得在受到外力過程中,能夠吸收外力使得其緩慢運動,充氣腔內氣體被壓縮。在受到將套筒和外缸筒拉開的外力時,活塞運動過程中,充氣腔被壓縮,部分氣體通過導通通道進入到充油腔中,隨著逐步壓縮,受到的阻力也越大,這樣就對外力形成了吸收作用,之后,外力被撤去,充氣腔內的被壓縮的氣體膨脹,回復到原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較好的吸收擺動的效果。對電纜形成了保護的作用,對舞動的外力能夠有一個吸收。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整體結構圖;圖2為本技術的A處局部放大圖;圖3為本技術的底板與外缸筒配合結構示意圖。附圖標記:1、套筒;2、桿筒;3、外缸筒;4、活塞;41、活塞桿;5、充氣腔;6、充油腔;7、底板;8、掛板;9、連接端;10、主通道;11、側通道;12、漏網孔;13、鋼珠;14、空心孔;15、篩狀孔;16、充氣閥;17、組板;18、封板;19、通孔;20、導流口;21、傾斜面。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附圖所給出的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詳述。參照圖1至3所示,本實施例的一種油氣阻尼防舞器,包括套筒1、桿筒2、外缸筒3,所述桿筒2位于套筒1內部,所述桿筒2內設置有活塞4,所述活塞4將桿筒2內分割成用于填充氣體的充氣腔5和填充阻尼油的充油腔6,所述活塞4上設置有活塞桿41,所述活塞桿41從桿筒2一端穿出,所述活塞桿41位于充油腔6中,所述活塞桿41上設置有用于導通充氣腔5和充油腔6的導通通道,所述套筒1上還設置有底板7,所述活塞桿41與底板7固定連接,所述外缸筒3從底板7外伸入套筒1內部,且與桿筒2固定連接,所述套筒1頂部設置有絕緣子串球頭連接的掛板8,所述外缸筒3上設置有與導線連接的連接端9。在使用過程中,套筒1頂部的掛板8與電網系統上的絕緣子串球頭連接,電纜則與外缸筒3上的連接端9連接,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整體的連接結構。在受到將套筒1和外缸筒3靠攏的外力時,外缸筒3與桿筒2連接,這樣外缸銅就會帶動桿筒2一個從套筒1中將桿筒2靠攏的外力存在,這樣桿筒2就會在活動過程中,受到設置在桿筒2內的活塞4的一個阻力,由于與活塞4連接的活塞桿41是從桿筒2一端穿出的,并且固定在套筒1上的,因此活塞桿41是固定不動的,而是桿筒2運動,充油腔6被壓縮,同時在桿筒2內的充氣腔5內充有氣體,而充油腔6中填充有阻尼油,這樣在運動過程中,阻尼油會通過導通通道逐漸進入到充氣腔5內,由于阻尼油本身就具有阻力,這樣就能夠使得在受到外力過程中,能夠吸收外力使得其緩慢運動,充氣腔5內氣體被壓縮。在受到將套筒1和外缸筒3拉開的外力時,活塞4運動過程中,充氣腔5被壓縮,部分氣體通過導通通道進入到充油腔6中,隨著逐步壓縮,受到的阻力也越大,這樣就對外力形成了吸收作用,之后,外力被撤去,充氣腔5內的被壓縮的氣體膨脹,回復到原狀,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較好的吸收擺動的效果。對電纜形成了保護的作用,對舞動的外力能夠有一個吸收。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導通通道包括主通道10和側通道11,所述主通道10位于活塞桿41中,且與充氣腔5導通,所述側通道11將主通道10充油腔6導通。在阻尼油流動過程中,首先從側通道11進入到主通道10中,之后在從主通道10進入充油腔6中,一方面,這樣加工過程中更加方便,操作簡單,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阻尼油運動的阻力,可以提高對外力的吸收能力。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主通道10上設置有漏網孔12,所述漏網孔12上方設置有鋼珠13。在漏網孔12上設置鋼珠13,這樣可以使得在阻尼油回流過程中,增加阻尼油的阻力無法從漏網孔12中通過,形成一個單項閥的結構,提高外力吸收能力。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側通道11包括空心孔14和篩狀孔15,所述空心孔14位于相對于漏網孔12上方,所述篩狀孔15位于相對于漏網孔12下方。篩狀孔15的設置能夠對增加阻尼油進入到主通道10過程中的阻力,提高整體對能力的吸收效果,而漏網孔12上方設置空心孔14則是為了能夠在回流過程中,減少堵塞,空心孔14和篩狀孔15的設置,使得內部阻尼結構更加合理。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桿筒2上設置有用于向充氣腔5充氣的充氣閥16。通過充氣閥16的設置,提供了供充氣腔5充氣的通道,在氣體不足的情況下,能夠很方便地進行充氣。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所述外缸筒3包括封板18和若干組板17,所述組板17在封板18上周向設置,所述底板7上設置有若干通孔19,所述組板17從通孔19中伸出,且封板18設置在套筒1外。在外缸筒3運動過程中,組板17在設置在底板7上的通孔19中運動,而封板18主要起到一個與外界連接的作用,這樣就使得運動過程更加流暢。不會受到阻礙。作為改進的一種具體實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油氣阻尼防舞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1)、桿筒(2)、外缸筒(3),所述桿筒(2)位于套筒(1)內部,所述桿筒(2)內設置有活塞(4),所述活塞(4)將桿筒(2)內分割成用于填充氣體的充氣腔(5)和填充阻尼油的充油腔(6),所述活塞(4)上設置有活塞桿(41),所述活塞桿(41)從桿筒(2)一端穿出,所述活塞桿(41)位于充油腔(6)中,所述活塞桿(41)上設置有用于導通充氣腔(5)和充油腔(6)的導通通道,所述套筒(1)上還設置有底板(7),所述活塞桿(41)與底板(7)抵觸,所述外缸筒(3)從底板(7)外伸入套筒(1)內部,且與桿筒(2)固定連接,所述套筒(1)頂部設置有絕緣子串球頭連接的掛板(8),所述外缸筒(3)上設置有與導線連接的連接端(9)。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油氣阻尼防舞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1)、桿筒(2)、外缸筒(3),所述桿筒(2)位于套筒(1)內部,所述桿筒(2)內設置有活塞(4),所述活塞(4)將桿筒(2)內分割成用于填充氣體的充氣腔(5)和填充阻尼油的充油腔(6),所述活塞(4)上設置有活塞桿(41),所述活塞桿(41)從桿筒(2)一端穿出,所述活塞桿(41)位于充油腔(6)中,所述活塞桿(41)上設置有用于導通充氣腔(5)和充油腔(6)的導通通道,所述套筒(1)上還設置有底板(7),所述活塞桿(41)與底板(7)抵觸,所述外缸筒(3)從底板(7)外伸入套筒(1)內部,且與桿筒(2)固定連接,所述套筒(1)頂部設置有絕緣子串球頭連接的掛板(8),所述外缸筒(3)上設置有與導線連接的連接端(9)。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油氣阻尼防舞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導通通道包括主通道(10)和側通道(11),所述主通道(10)位于活塞桿(41)中,且與充氣腔(5)導通,所述側通道(11)將主通道(10)充油腔(6)導...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徐勵,徐向東,林群,季克朗,陳哲,張志軍,池超凡,鄭存波,葉毛靜,錢成雷,
申請(專利權)人:溫州電力設計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浙江,3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