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及白芨的有性繁殖方法,屬于植物栽培領域,包括在墾荒地設置寬度為1.2?1.6m、間距為25?35cm的第一種植廂,并在第一種植廂上鋪設第一腐殖土層,在第一腐殖土層種植白芨原種,種植深度為3?4cm,并在第一腐殖土層的表面覆蓋厚度為1?2cm的雜草,待白芨長出花蕾后僅保留第2個花蕾,作為制種花,對制種花進行人工授粉,授粉后長出的成熟蒴果的內部包裹著白芨有性種子,將有性種子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用于移栽的白芨鱗莖種球;本發明專利技術的方法能夠提高出苗率,增加家種白芨種子的供應量,滿足市場的需求,增加農民的經濟收益。
Sexual reproductive method and seed cultivation method of Bletilla striata sexual
Sexual cultivation method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relates to sexual Bletilla Bletilla seed breeding method, which belongs to the field of plant cultivation, including the reclamation set width is 1.2 1.6m, spacing of 25 35cm first planting compartment, and laying the first humus layer in the first compartment planting, planting seeds in the first Bletilla humus layer, planting depth 3 4cm, and on the surface of the first layer of the covering thickness of 1 humic 2cm weeds to grow buds after Bletilla retain only second buds, as for flowers, flowers of artificial pollination, mature capsule after pollination grow inside wrapped sexual Bletilla seed, sexual seed sowing, field management, harvest for Bletilla bulbs transplanting ball; the method of the invention can improve the germination rate, increase the supply of plant seed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market, increase farmers Economic incom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及白芨的有性繁殖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植物栽培領域,且特別涉及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及白芨的有性繁殖方法。
技術介紹
白芨(學名:Bletillastriata)又名連及草、甘根、白給、箬蘭、朱蘭、紫蘭、紫蕙、百笠。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株高30-50厘米。葉革質、全緣、淡綠色、寬帶形急尖,長30-40厘米、寬3-7厘米,一株僅具3-4片葉,具有較長的葉鞘,平行脈互生。總狀花序于葉叢中抽出,常著花3-13朵,小花淡紫色,花瓣帶狀,徑約3厘米雌雄蕊合生。花期4月,果熟期9-10月,蒴果長圓形,有棱。種子黃白色,粉末狀極微小,靠風傳播,自然發芽率極其低下,加之自然生長需要3年以上才能達到藥用要求,所以白芨已經成為我國稀缺中藥材品種之一。白芨主要分布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以及緬甸北部。白芨花朵美麗適合觀賞,干燥球莖是一味名貴中草藥。白芨具有較好的收斂止血,消腫生肌功效,主要用于內外出血諸證及癰腫、燙傷、手足皸裂、肛裂等。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其對結核桿菌,腫瘤細胞等有明顯抑制作用。白芨喜溫暖、陰濕的環境,多野生于山谷林下處,稍耐寒,耐陰性強,忌強光直射。由于白芨特殊的藥用價值,使野生資源遭到過度采挖,受價格上漲因素驅使,許多地方掀起了采挖野生白芨種子變家種的熱潮,使野生幼苗同樣遭受滅頂之災;白芨自我繁殖能力極差,單靠野生自然生長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用藥需要,近年來野生白芨的過度采挖加劇了資源的枯竭。為了保護瀕臨滅絕的白芨資源,開展白芨有性繁殖已是當務之急。而且,目前家種白芨主要依靠采挖野生鱗莖無性種子作種,所以家種受到種源的嚴重限制,難以大規模進行大田生產。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其能夠有效地利用野生白芨種質資源,利用白芨野生種提供出大量的家用種,提高白芨的繁殖量,進而滿足市場對白芨的需求量。本專利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白芨的有性繁殖方法,該方法能夠提高白芨有性種子出苗率,提高用種子種植白芨的產量,減少對野生資源的過渡依賴,增加家種白芨的用種供應量;不僅保護了野生白芨的種質資源,又滿足了市場對白芨的需求量,同時還能夠增加農民種植白芨的收入。本專利技術是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一種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包括在墾荒地設置第一種植廂,并在第一種植廂上鋪設第一腐殖土層,在第一腐殖土層種植白芨原種,并在第一腐殖土層的表面覆蓋雜草,待白芨長出花蕾后僅保留第2個花蕾,作為制種花,對制種花進行人工授粉,授粉后長出的成熟蒴果的內部包裹著白芨有性種子。其中,第一種植廂的寬度為1.2-1.6m,且相鄰的第一種植廂的間距為25-35cm,白芨原種的種植深度為3-4cm,覆蓋的雜草的厚度為1-2cm。一種白芨的有性繁殖方法,按照上述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培育出白芨的有性種子,再將有性種子播種,田間管理,收獲用于移栽的白芨鱗莖種球。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及白芨的有性繁殖方法的有益效果是:先通過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培育出大量的、活力強的白芨有性種子,再將得到的白芨有性種子按照本專利技術的白芨的有性繁殖方法進行播種和田間管理等,該方法出苗率高,且得到的白芨幼苗生活力旺盛,長出的鱗莖種球移栽存活率高,即能夠提高白芨家用種的供應量,進而能夠大量的提高白芨產量,滿足市場對白芨的需求量,提高種植白芨帶來的經濟效益;且采種的白芨原種可多年連續利用。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實施例中未注明具體條件者,按照常規條件或制造商建議的條件進行。所用試劑或儀器未注明生產廠商者,均為可以通過市售購買獲得的常規產品。下面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的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及白芨的有性繁殖方法進行具體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首先在靠近水源的蔭蔽林緣,選擇土層較厚的沙壤型墾荒地,將該墾荒地作為耕地,開設第一種植廂,第一種植廂的寬度為1.2-1.6m,長度可以根據地形做相應的變動,相鄰的第一種植廂之間的間隔距離為25-35cm,并且在相鄰的第一種植廂之間開設深度為5-10cm的排水溝,上述排水溝還可以作為步道使用,方便管理人員對第一種植廂上種植的白芨進行田間管理。在上述第一種植廂上鋪設第一腐殖土層,且第一腐殖土層的厚度為18-20cm,在第一腐殖土層上設置用于種植白芨原種的種植穴,種植穴的深度例如為3-4cm,且相鄰的種植穴之間的間隔距離為20-30cm。進一步地,沿上述第一種植廂的長度方向上的相鄰種植穴之間的間距可以小于沿第一種植廂寬度方向上的相鄰種植穴之間的間距,例如:沿第一種植廂長度方向上的相鄰的種植穴之間的間隔距離為20cm,沿第一種植廂寬度方向上的相鄰的種植穴之間的間隔距離為30cm。種植穴適當的間隔,使白芨在生長的過程中營養物質、光照等的競爭較小,進而,使得種植廂上的所有白芨都能夠充分的生長發育。上述白芨原種優選采用在11月底,白芨地面植株倒伏后,采挖的三年及以上的野生白芨鱗莖,三年及以上的野生白芨鱗莖具有較強的生長力和繁殖能力,能夠快速的生長出無性幼苗,且幼苗的生長力旺盛;需要說明的是,采種的白芨原種還可以多年連續利用。將白芨原種種植于上述種植穴中后,在上述第一腐殖土層的表面覆蓋雜草,雜草鋪設的厚度為1-2cm。在第一腐殖土層覆蓋雜草有助于提高第一腐殖土層和第一種植廂的濕度,促進白芨原種的出苗;但是雜草覆蓋的不宜太厚,以免第一腐殖土層和第一種植廂的濕度過高白芨原種在種植穴中潰爛,同時覆蓋適宜的雜草厚度能夠保證種植穴中的白芨原種能夠得到足夠的空氣,從而保證白芨能夠充分萌發。進一步地,在第一種植廂的四周,即相鄰的第一種植廂之間的間隙處,按照2m的間隔距離設置高度為2-2.2m的木樁,并且在上述木樁上架設“井”字型的竹架,竹架可用于鋪設遮陽網,備用。更進一步地,遮陽網的透光度為30-35%,可以有效地防止白芨受到強光的照射而受到損傷,同時又不會降低白芨的光合作用,使白芨依然能累積足夠的養分,來發育花朵和結種子等。待第一種植廂上的白芨幼苗出土后,加強第一種植廂的防旱和除草管理,即在白芨生長的過程中保持第一種植廂的土壤濕潤,且沒有多余的雜草在第一種植廂和白芨幼苗爭搶養分,以確保白芨幼苗的生長有足夠水分和養分。具體地,第一種植廂上的土壤濕度可以保持在60-70%,既可以保證白芨的生長具有足夠的養分,又避免了水分過多,導致白芨幼苗爛根而死亡,無法進行后續的人工授粉制有性種子的步驟。當白芨開始冒出花蕾時,將每株白芨莖上的第一個花蕾摘除,待長出第二個花蕾后將其保留,摘除之后發育出的全部花蕾,即每株白芨都能將養分保留給第二朵花發育,使其能夠更加充分的發育,在人工授粉后,才能夠結出活力更加旺盛的種子。待保留的白芨花朵展開時,對花朵進行人工授粉。具體地,在花朵展開時,用鑷子將雄花帽輕輕取下放在雌花的柱頭上,即完成了人工授粉的過程。人工授粉完成后蒴果會慢慢長大,當蒴果的表皮從青色變黃,最后變成褐色、且蒴果的手感松軟時,即蒴果成熟,將成熟的蒴果及時摘下,并存放于通風遮光處陰干備用。一種白芨的有性繁殖方法,通過上述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獲得白芨有性種子后,選擇適宜的墾荒地,進行白芨的有性繁殖,即將白芨的有性種子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墾荒地設置第一種植廂,并在所述第一種植廂上鋪設第一腐殖土層,在所述第一腐殖土層種植白芨原種,并在所述第一腐殖土層的表面覆蓋雜草,待白芨長出花蕾后僅保留第2個花蕾,作為制種花,對所述制種花進行人工授粉,授粉后長出的成熟蒴果的內部包裹著白芨有性種子;其中,所述第一種植廂的寬度為1.2?1.6m,且相鄰的所述第一種植廂的間距為25?35cm,所述白芨原種的種植深度為3?4cm,覆蓋的所述雜草的厚度為1?2cm。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在墾荒地設置第一種植廂,并在所述第一種植廂上鋪設第一腐殖土層,在所述第一腐殖土層種植白芨原種,并在所述第一腐殖土層的表面覆蓋雜草,待白芨長出花蕾后僅保留第2個花蕾,作為制種花,對所述制種花進行人工授粉,授粉后長出的成熟蒴果的內部包裹著白芨有性種子;其中,所述第一種植廂的寬度為1.2-1.6m,且相鄰的所述第一種植廂的間距為25-35cm,所述白芨原種的種植深度為3-4cm,覆蓋的所述雜草的厚度為1-2cm。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腐殖土層的濕度為60%-70%。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種植所述白芨原種時,相鄰兩個所述白芨原種的間隔距離為20-30cm。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種植廂上方設置遮陽網,所述遮陽網與所述第一種植廂之間的間隔高度為2-2.2m。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芨有性種子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腐殖土層的厚度為18-20cm。6.一種白芨的有性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陶建華,
申請(專利權)人:陶建華,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