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包括:T型材和H型材;T型材的翼緣與H型材的兩個翼緣平行,T型材的腹板與H型材的腹板呈一條直線,T型材固定在H型材上,或兩者一體成型。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還提供一種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包括:H+T形部件和樓板組件;樓板組件包括至少一層鋼筋,鋼筋固定在T型材上。其優點在于,同樣建筑層高、梁跨度和荷載工況下,有效截面高度大于傳統的H形截面,能有效地提高梁的抗彎剛度和抗彎承載力;梁高減小,則室內的使用凈高增加,梁用鋼量得以減小,可以達到經濟適用的目的。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新型H+T形部件及其與樓板組合梁
本技術是一種新型H+T形部件以及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屬于建筑結構領域,主要應用于鋼結構的次梁和主梁或混凝土結構中的次梁。
技術介紹
在建筑結構中,鋼梁與樓板之間組合受力,使得組合梁的抗彎剛度和抗彎承載力明顯大于鋼梁。而在實際工程設計中,組合梁效應往往無法較為準確考慮和充分利用;且在實際設計時,為簡化計算,有時不考慮樓板對梁的抗彎剛度和抗彎承載力的提高,造成鋼梁材料的浪費,增加了梁高,減少了室內凈空。為充分利用鋼梁材料,發揮鋼梁與混凝土梁的組合效應,新的組合梁結構有待提出。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以上問題,本技術提出一種新型H+T形部件及其與樓板組合梁,在梁跨中段,鋼梁采用了不同于傳統H形(或工字型)的新型H+T形截面,樓板擱置在H型材上翼緣的上表面,樓板上層鋼筋可焊接在T形截面翼緣的上表面。梁是新型的H+T型截面,有效截面高度大于傳統的H形截面,能有效地提高梁的抗彎剛度和抗彎承載力。因此在同樣建筑層高、梁跨度和荷載工況下,采用新型H+T形截面,在樓板底下,較小的梁高能達到同樣的梁抗彎剛度和抗彎承載力;梁高減小,則室內的使用凈高增加,梁用鋼量得以減小,可以達到經濟適用的目的。另外僅在梁的跨度中部彎矩較大區域設置T型鋼,節省材料。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包括:T型材和H型材;T型材的翼緣與H型材的兩個翼緣平行,T型材的腹板與H型材的腹板呈一條直線,T型材固定在H型材上,或兩者一體成型。進一步,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還具有以下特征:T型材的長度小于或等于H型材。進一步,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還具有以下特征:還包括若干個抗剪鍵,設置在T型材跨度方向的一側或兩側。進一步,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還具有以下特征:T型材處于H型材跨度的中間位置。進一步,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還具有以下特征:T型材的翼緣寬度小于H型材的兩個翼緣的寬度。另外,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包括:上述的新型H+T形部件和樓板組件;樓板組件包括至少一層鋼筋,鋼筋固定在T型材上。進一步,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還具有以下特征:樓板組件包括兩層鋼筋;一層鋼筋固定在T型材的上翼緣上;另一層鋼筋固定在T型材的腹板上。進一步,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還具有以下特征:固定在T型材的腹板上的鋼筋,設置在H型材的一個翼緣上。進一步,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還具有以下特征:樓板組件為混凝土樓板組件。進一步,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還具有以下特征:鋼筋焊接固定在T型材上。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當作為建筑結構次梁使用時,可將鋼梁的H形梁腹板通過螺栓與主梁連接,實現次梁與主梁鉸接連接。由于鋼梁高度(計入T形鋼的高度)較傳統H形鋼梁增加,次梁的截面剛度得到較大提高。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H形梁段(無T形鋼)上翼緣焊接栓釘或者其他抗剪鍵。T形鋼的高度剛好為樓板上層鋼筋底部高度,從而有利于鋼筋定位,保證鋼筋保護層的厚度。本技術提供一種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是H+T新型截面,同樣建筑層高、梁跨度和荷載工況下,有效截面高度大于傳統的H形截面,能有效地提高梁的抗彎剛度和抗彎承載力。梁高減小,則室內的使用凈高增加,梁用鋼量得以減小,可以達到經濟適用的目的。另外,T型材因為腹板兩側受到混凝土約束,因此腹板高厚比限值可以大為放松,進一步節省用鋼量。附圖說明圖1為實施例一中的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的立體圖。圖2為實施例一中的新型H+T形部件的立體圖。圖3為實施例一中的新型H+T形部件的截面圖。圖4為實施例一中新型H+T形部件和混凝土樓板組件的連接結構圖。圖5為實施例二中的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的立體圖。圖6為實施例二中的新型H+T形部件的立體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技術做進一步的描述。實施例一圖1為實施例一中的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的立體圖。如圖1所示,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包括:3根H+T形部件100和混凝土樓板組件200。圖2為實施例一中的新型H+T形部件的立體圖。圖3為實施例一種的新型H+T形部件的截面圖。如圖2和圖3所示,新型H+T形部件包括:T型材110、H型材120和若干個抗剪鍵130。T型材110包括上翼緣111和腹板112。H型材120包括上翼緣121、腹板122和下翼緣123。T型材的上翼緣111與H型材的兩個翼緣121、123平行,T型材的腹板112與H型材的腹板122呈一條直線,T型材110焊接固定在H型材120上,或兩者一體成型。T型材110的上翼緣111寬度小于H型材120的兩個翼緣121、123的寬度。T型材的長度小于H型材,T型材處于H型材的中間位置。在H型材110兩端,無T型材120的梁段,按一定間距布置抗剪鍵130。抗剪鍵130可以是栓釘或者其他類型的抗剪鍵,起到傳遞混凝土樓板組件200與H型材接觸面間剪力的作用。圖4為實施例一中新型H+T形部件和混凝土樓板組件的連接結構圖。如圖4所示,混凝土樓板組件包括:上層鋼筋210、下層鋼筋230和混凝土230。混凝土樓板的上層鋼筋210焊接在T型材的上翼緣111表面,因此在施工時,鋼梁上的樓板上層鋼筋6與傳統做法不同,不需要設置墊塊。混凝土樓板的下層鋼筋230焊接在T型材的腹板112上。混凝土樓板的下層鋼筋230與T型材的腹板112相互垂直。混凝土樓板組件200可以采用壓型鋼板組合樓板或壓型鋼板作為模板的非組合樓板,混凝土樓板組件200與新型H+T形部件100之間組合受力。本實施例中,當組合梁作為建筑結構次梁使用時,可將H型材120的腹板122通過螺栓、連接板與主梁連接,實現次梁與主梁鉸接連接。為節省次梁用鋼量,可僅在梁跨跨中約一半長度采用H+T形截面。本技術的新型H+T形部件的T型材110不沿梁通長,H型材120為通長。組合梁至少在梁跨跨中約一半長度采用H+T形截面,梁跨兩端梁段可以采用H+T形截面或采用傳統的H形截面,如果兩端梁段采用H形截面,則必須設置抗剪鍵130。H+T形截面與樓板混凝土材料間具有充分的接觸面,可以傳遞混凝土樓板組件200與H型材120、T型材110所構成鋼梁之間的剪力。實施例二圖5為實施例二中的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的立體圖。如圖5所示,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包括:3根H+T形部件100和混凝土樓板組件200。圖6為實施例二中的新型H+T形部件的立體圖。如圖6所示,新型H+T形部件100的T型材110通長,不設置抗剪鍵130。其他部件與實施例一中的結構相同,不再重復敘述。本實施例中的新型H+T形部件與樓板組合梁特別適合作為結構主梁使用。實施例一和實施二中的新型H+T的部件可以任意與混凝土樓板組件組合使用。上述對實施例的描述是為便于該
的普通技術人員能理解和應用本技術。熟悉本領域技術的人員顯然可以容易地對這些實施例做出各種修改,并把在此說明的一般原理應用到其他實施例中而不必經過創造性的勞動。因此,本技術不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新型H+T形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T型材和H型材;其中,所述T型材的翼緣與所述H型材的兩個翼緣平行,所述T型材的腹板與所述H型材的腹板呈一條直線,所述T型材固定在所述H型材上,或兩者一體成型。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H+T形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T型材和H型材;其中,所述T型材的翼緣與所述H型材的兩個翼緣平行,所述T型材的腹板與所述H型材的腹板呈一條直線,所述T型材固定在所述H型材上,或兩者一體成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H+T形部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T型材的長度小于或等于所述H型材。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H+T形部件,其特征在于:還包括若干個抗剪鍵,設置在所述T型材跨度方向的一側或兩側。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H+T形部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T型材處于所述H型材跨度的中間位置。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H+T形部件,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T型材的翼緣寬度小于所述H型材的兩個翼緣的寬度。6.一種新型H+T形部...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彭禮,王明興,董遠亮,趙敦實,曹堰綱,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福久住宅工業制造有限公司,上海泰大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