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可制造去除胎圈芯的寬度方向側面和胎邊芯之間的縫隙的胎圈構件的胎圈構件制造方法。胎圈構件的制造方法為在環(huán)狀的胎圈芯(1)的外周側成型環(huán)狀的胎邊芯(2)從而制造胎圈構件的胎圈構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即在成型臺(3)的成型面(3a)配置胎圈芯(1)的工序;在所配置的胎圈芯(1)的外周面(1a)之中、與不與成型面(3a)相對的芯側面相比位于寬度方向更外側的區(qū)域卷繞第1橡膠(R1)而成型第1胎邊芯部(21)的工序;翻轉胎圈芯(1)及第1胎邊芯部(21),并于成型面(3a)上重新配置的工序;在胎圈芯(1)及所述第1胎邊芯部(21)的外周側卷繞第2橡膠(R2)而成型第2胎邊芯部(22)從而成型臺邊芯(2)的工序。
【技術實現(xiàn)步驟摘要】
胎圈構件制造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通過在環(huán)狀的胎圈芯的外周側成型環(huán)狀的胎邊芯從而制造胎圈構件的胎圈構件制造方法。
技術介紹
傳統(tǒng)上,在充氣輪胎的胎圈部設置有環(huán)狀的胎圈芯,于其胎圈芯的輪胎徑向外側設置有胎邊芯。作為充氣輪胎的成型方法,有預先將胎圈芯和胎邊芯一體化而制造胎圈構件后,將該胎圈構件和其他輪胎結構構件組合成型的方法。就胎圈構件而言,如圖9所示,于固定于成型臺的成型面300的胎圈芯100的外周側,卷繞從擠出機的口模擠出的橡膠從而成型并制造胎邊芯200。此時,例如,如圖9所示胎圈芯100的截面形狀為六邊形時,橡膠很難進入胎圈芯100的寬度方向側面100a和成型面300之間的狹窄空間,并容易產(chǎn)生胎圈芯100的寬度方向側面100a和胎邊芯200之間的縫隙。其結果,在成型充氣輪胎之際,會引起空氣流入、或胎圈芯和胎邊芯的粘接不良的問題。下述專利文獻1記載了一種輪胎的制造方法,其為組裝胎圈芯及胎邊芯而形成胎圈部的輪胎的制造方法,包括:卷繞帶狀的胎邊芯橡膠,僅在胎圈芯的寬度方向內(nèi)側的區(qū)域之中的與所述胎圈芯接觸的部分,形成第一胎邊芯區(qū)域的工序;相對于所形成的第一胎邊芯區(qū)域,使胎圈芯從寬度方向外側朝向寬度方向內(nèi)側移動,并在第一胎邊芯區(qū)域的寬度方向外側組裝胎圈芯的工序;以及卷繞帶狀的胎邊芯橡膠,形成剩余的胎邊芯區(qū)域的工序。另外,下述專利文獻2記載了一種胎圈芯組合體的成型方法,其為環(huán)狀的胎圈芯及環(huán)狀的胎邊芯被一體化的胎圈芯組合體的成型方法,包括:胎邊芯包括第1橡膠體及第2橡膠體,在支撐構件上卷繞帶狀橡膠材料而成型環(huán)狀的第1橡膠體的第1成型工序;在胎圈芯上卷繞帶狀橡膠材料而成型環(huán)狀的第2橡膠體的第2成型工序;以及在第1成型工序后將胎圈芯及第2橡膠體和支撐構件上的第1橡膠體一體化的一體化工序。根據(jù)專利文獻1及2的方法,由于在預先成型的第一胎邊芯區(qū)域或第1橡膠體上組裝胎圈芯,因此理論上可以去除胎圈芯的寬度方向側面和胎邊芯之間的縫隙。但是同時,很難沿著第一胎邊芯區(qū)域或第1橡膠體的形狀準確地配置胎圈芯,有可能產(chǎn)生胎圈芯的寬度方向側面和胎邊芯之間的縫隙。現(xiàn)有技術文獻: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專利第5577172號公報專利文獻2:專利第4588594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專利技術要解決的課題因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制造去除胎圈芯的寬度方向側面和胎邊芯之間的縫隙的胎圈構件的胎圈構件制造方法。解決課題的方法上述目的可通過如下般的本專利技術而實現(xiàn)。即,本專利技術的胎圈構件制造方法是一種在環(huán)狀的胎圈芯的外周側成型環(huán)狀的胎邊芯從而制造胎圈構件的胎圈構件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在成型臺的成型面上配置胎圈芯的工序;在所配置的所述胎圈芯的外周面中、與不與所述成型面相對的側面相比位于寬度方向更外側的區(qū)域卷繞第1橡膠而成型第1胎邊芯部的工序;翻轉所述胎圈芯及所述第1胎邊芯部,并在成型面上重新配置的工序;在所述胎圈芯及所述第1胎邊芯部的外周側卷繞第2橡膠而成型第2胎邊芯部從而成型胎邊芯的工序。在本專利技術的胎圈構件制造方法中,所述成型第1胎邊芯部的工序優(yōu)選包括:將從口模中擠出的所述第1橡膠卷繞到所述胎圈芯的工序,所述口模具有對應于成型的所述第1胎邊芯部的截面形狀的擠出口部形狀。在本專利技術的胎圈構件制造方法中,所述反轉而重新配置所述胎圈芯及所述第1胎邊芯部的工序優(yōu)選包括:從所述成型臺上分離并反轉所述胎圈芯及所述第1胎邊芯部后,配置于其他的成型臺的成型面上的工序。說明根據(jù)該構成的胎圈構件制造方法的作用效果。根據(jù)該結構,在胎圈芯的外周面中、與不與所述成型面相對的側面相比位于寬度方向更外側的區(qū)域預先成型第1胎邊芯部后,由于通過反轉胎圈芯及第1胎邊芯部成型第2胎邊芯部而成型胎邊芯,因此沒有必要向胎圈芯的寬度方向側面和成型面之間的空間注入橡膠,從而可以去除胎圈芯的寬度方向側面和胎邊芯之間的縫隙。附圖說明[圖1]胎圈構件的截面圖[圖2]示出了胎圈構件制造裝置的概略結構的側面圖[圖3A]第1口模的平面圖及正視圖[圖3B]第2口模的平面圖[圖4]為了說明胎圈構件的制造工序的說明圖[圖5]其他實施方式的胎圈構件的截面圖[圖6]為了說明其他實施方式的胎圈構件的制造工序的說明圖[圖7]用于其他實施方式的胎圈構件的制造工序的分段的截面圖[圖8]為了說明其他實施方式的胎圈構件的制造工序的說明圖[圖9]根據(jù)現(xiàn)有技術制造的胎圈構件的截面圖具體實施方式下文中,就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參照附圖進行說明。圖1為胎圈構件的截面圖。本專利技術的胎圈構件通過在環(huán)狀的胎圈芯1的外周側成型環(huán)狀的胎邊芯2而制造。本實施方式的胎圈芯1的截面形狀為六邊形。在本實施方式中,示出如圖1所示的以接合截面六邊形狀的胎圈芯1的外周側、具體而言以接合外周面1a的方式成型胎邊芯2的例子。胎圈芯1的外周面1a由位于徑向最外側的芯上表面11、位于芯上表面11的寬度方向兩側的芯側面12、13構成。另外,胎圈芯1的外周面1a是指與胎圈芯1的最大寬度位置相比位于徑向更外側的面。另外,胎圈芯1的內(nèi)周面1b是指與胎圈芯1的最大寬度位置相比位于徑向更內(nèi)側的面。胎邊芯2的截面形狀為大致三角形。胎邊芯2由第1胎邊芯部21和第2胎邊芯部22構成。第1胎邊芯部21成型于包括與芯側面12相比位于寬度方向更外側區(qū)域的區(qū)域。本實施方式的第1胎邊芯部21也與芯上表面11的一部分接合。第2胎邊芯部22為胎邊芯2中第1胎邊芯部21之外的部分。圖2為示出胎圈構件制造裝置的概略結構的側面圖,一部分用截面圖示出。制造裝置具備自由旋轉的成型臺3和2個擠出機4、5。成型臺3為大致圓盤狀,并可如同圖2箭頭所示般在旋轉軸31的周圍旋轉。成型臺3通過未圖示的馬達驅動旋轉,并可通過控制馬達的轉速而自由控制成型臺3的轉速。另外,成型臺3的旋轉方向不限于圖示的方向。另外,成型臺3不限于如本實施方式般的水平面內(nèi)的旋轉,還可在豎直面內(nèi)旋轉。成型臺3固定有環(huán)狀的胎圈芯1。成型臺3的成型面3a上設置有為了固定胎圈芯1的弧形塊32?;⌒螇K32平面視圖為圓弧狀,并沿著成型面3a的圓周方向等間距地設置有多個?;⌒螇K32可通過未圖示的氣缸沿著成型面3a的徑向移動,通過弧形塊32朝向徑向外側移動,可按壓而固定胎圈芯1的內(nèi)周面1b。另一方面,通過弧形塊32朝向徑向內(nèi)側移動,可解除胎圈芯1的固定?;⌒螇K32的外周面為與胎圈芯1的內(nèi)周面1b對應的形狀。擠出機4、5通過未圖示的擠出機驅動裝置而改變相對于成型臺3的相對位置。擠出機4、5為公知的結構而省略詳細說明,不過其主要具備投入橡膠材料的料斗、賦予橡膠材料熱的同時向前送出的螺桿、內(nèi)置螺桿的圓筒狀的滾筒以及驅動螺桿的驅動裝置。螺桿的驅動桿及旋轉速度通過控制裝置控制,從而可控制橡膠的擠出速度。第1擠出機4前端具備第1口模41。圖3A示出第1口模41的平面圖及正視圖。第1口模41從形成于其前端的擠出口41a擠出第1橡膠R1。擠出口41a的形狀對應于第1胎邊芯部21的截面形狀,從第1口模41的擠出口41a擠出的第1橡膠R1的截面形狀與第1胎邊芯部21的截面形狀相同。第2擠出機5前端具備第2口模51。圖3B示出第2口模51的平面圖。第2口模51從形成于其前端的擠出口51a擠出第2橡膠R2。第2口模51的前端形成胎圈芯1、第1胎邊芯部21及成型面3a的同時,還形成對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wǎng)...

【技術保護點】
一種胎圈構件的制造方法,其在環(huán)狀的胎圈芯的外周側成型環(huán)狀的胎邊芯從而制造胎圈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在成型臺的成型面上配置胎圈芯的工序;在所配置的所述胎圈芯的外周面中、與不與所述成型面相對的側面相比位于寬度方向更外側的區(qū)域卷繞第1橡膠而成型第1胎邊芯部的工序;將所述胎圈芯及所述第1胎邊芯部翻轉,并在成型面上重新配置的工序;以及在所述胎圈芯及所述第1胎邊芯部的外周側卷繞第2橡膠而成型第2胎邊芯部,從而成型胎邊芯的工序。
【技術特征摘要】
2015.12.07 JP 2015-2382251.一種胎圈構件的制造方法,其在環(huán)狀的胎圈芯的外周側成型環(huán)狀的胎邊芯從而制造胎圈構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工序:在成型臺的成型面上配置胎圈芯的工序;在所配置的所述胎圈芯的外周面中、與不與所述成型面相對的側面相比位于寬度方向更外側的區(qū)域卷繞第1橡膠而成型第1胎邊芯部的工序;將所述胎圈芯及所述第1胎邊芯部翻轉,并在成型面上重新配置的工序;以及在所述胎圈芯及所述第1胎邊芯部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fā)人員:宮本亮史,橋本賀貴,
申請(專利權)人:東洋橡膠工業(yè)株式會社,
類型:發(fā)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fā)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