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計算機散熱冷卻系統,包括機箱及設在機箱內的主板安裝架,機箱為由前面板、后面板、第一側面板、第二側面板、上面板和下面板構成的長方體結構;第一側面板上設有進風口,進風口連接設在機箱內的通風管,通風管中設有進風機,且通風管上分布有若干送風孔;上面板分布有出風孔;第二側面板上設有與主板安裝架接觸的水冷管,水冷管的進水端與水泵相連、出水端與蓄水器相連,且冷卻水在蓄水器、水泵及水冷管之間循環流動;機箱內還設有溫度傳感器及控制器,溫度傳感器與控制器連接,控制器與進風機、水泵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能夠將機箱內的熱量盡快排出,保證計算機的運行速度,防止元器件因過熱而產生損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計算機散熱冷卻系統
本技術涉及一種計算機機箱,特別涉及一種計算機散熱冷卻系統。
技術介紹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計算機技術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對于計算機的依賴也越來越大;如今計算機已深深地影響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是計算機在使用一段時間后,機箱內部的元器件均會散熱,使得機箱內的溫度升高,從而影響到計算機的運行速度;而且,如果不及時地將這些熱量排出去,計算機內部的元器件將會因為過熱而產生損壞。因此,就需要一種計算機散熱冷卻系統,能夠將機箱內的熱量盡快排出,保證計算機的運行速度,防止元器件因過熱而產生損壞。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計算機散熱冷卻系統,能夠將機箱內的熱量盡快排出,保證計算機的運行速度,防止元器件因過熱而產生損壞。本技術的計算機散熱冷卻系統,包括機箱及設在機箱內的主板安裝架,所述機箱為由前面板、后面板、第一側面板、第二側面板、上面板和下面板構成的長方體結構,所述主板安裝架靠近第二側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面板上設有進風口,進風口連接設在機箱內的通風管,所述通風管中設有進風機,且所述通風管上分布有若干送風孔;所述上面板分布有出風孔;所述第二側面板上設有與主板安裝架接觸的水冷管,所述水冷管的進水端與水泵相連、出水端與蓄水器相連,且冷卻水在所述蓄水器、水泵及水冷管之間循環流動;所述機箱內還設有用于實時探測機箱內溫度的溫度傳感器及控制器,所述溫度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與所述控制器的信號輸入端連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信號輸出端與進風機的信號輸入端連接、第二信號輸出端與水泵的信號輸入端連接。進一步,所述水冷管呈盤狀排列。進一步,所述送風孔為“S”形孔。進一步,所述出風孔呈條狀,且出風孔上設有擋風板,所述擋風板由下至上向后面板方向傾斜。進一步,所述通風管呈L形并包括水平端與豎直端,所述豎直端與第一側面板平行,所述進風機設在水平端,所述出風孔設在豎直端上。進一步,所述進風口處設有用于濾除空氣中雜質的濾網。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本技術的計算機散熱冷卻系統,采用風冷和水冷相結合的方式;進風機啟動時,機箱外的空氣通過通風管及送風孔進入機箱內,形成冷卻風流并通過出風孔流出機箱;水泵啟動時,冷卻水在蓄水器、水泵及水冷管之間循環流動,散熱冷卻效果好、效率高;溫度傳感器實時探測機箱內溫度并將溫度數據傳至控制器,控制器中預設有溫度閾值,當實測溫度大于溫度閾值時,控制器向進風機、水泵發出提升功率的信號,以提高散熱效率;當實測溫度小于溫度閾值時,控制器向進風機、水泵發出回復原功率的信號;該結構能實現進風機、水泵的自動控制,有效節省能源;本技術能夠將機箱內的熱量盡快排出,保證計算機的運行速度,防止元器件因過熱而產生損壞。附圖說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作進一步描述: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向視圖;圖3位圖1中B向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第二側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向視圖,圖3位圖1中B向視圖,圖4為本技術的第二側面板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計算機散熱冷卻系統,包括機箱及設在機箱內的主板安裝架2,所述機箱為由前面板11、后面板12、第一側面板13、第二側面板14、上面板15和下面板16構成的長方體結構,所述主板安裝架2靠近第二側面板14;所述第一側面板13上設有進風口3,進風口3連接設在機箱內的通風管,所述通風管中設有進風機5,且所述通風管的與主板安裝架2相對的一面上分布有若干送風孔4a;所述上面板15分布有出風孔6;所述第二側面板14上設有與主板安裝架2接觸的水冷管71,所述水冷管71的進水端與水泵72相連、出水端與蓄水器73相連,且冷卻水在所述蓄水器73、水泵72及水冷管71之間循環流動;所述機箱內還設有用于實時探測機箱內溫度的溫度傳感器81及控制器82,所述溫度傳感器81的信號輸出端與所述控制器82的信號輸入端連接,所述控制器82的第一信號輸出端與所述進風機5的信號輸入端連接、第二信號輸出端與水泵72的信號輸入端連接;與現有的機箱結構相同,本機箱的前面板11設有若干控制按鈕、后面板12設有若干插孔,第一側面板13及第二側面板14均以可拆卸方式進行連接;主板安裝架2用于安裝計算機主板,其與第二側面板14之間的距離可為1cm-3cm,與第一側面板13則相距較遠,以給計算機硬件的安裝留下充足空間;進風口3的數量例如可為三個,與之對應則設置三個通風管;蓄水器73可為水箱結構;本系統采用風冷和水冷相結合的方式;進風機5啟動時,機箱外的空氣通過通風管及出風孔6進入機箱內,形成冷卻風流并通過出風孔6流出機箱;送風孔4a對準主板的安裝位置,可針對主板上重點發熱部件進行強制降溫;水泵72啟動時,冷卻水在蓄水器73、水泵72及水冷管71之間循環流動,散熱冷卻效果好、效率高;溫度傳感器81、控制器82均可采用現有的結構,并不影響本技術目的的實現,在此不對其進行限制;例如,溫度傳感器81可為DS18B20型,控制器82可為M68HC16單片機;溫度傳感器81實時探測機箱內溫度并將溫度數據傳至控制器82,控制器82中預設有溫度閾值,當實測溫度大于溫度閾值時,控制器82向進風機5、水泵72發出提升功率的信號,以提高散熱效率;當實測溫度小于溫度閾值時,控制器82向進風機5、水泵72發出回復原功率的信號;該結構能實現進風機5的自動控制,有效節省能源。本實施例中,所述水冷管71呈盤狀排列;多段“S”形的水冷管71收尾相連,以增加水冷管71的流動區域,增強散熱性能;水冷管71可為銅管、鋁管等導熱性強的金屬結構。本實施例中,所述送風孔4a呈陣列排列,相鄰縱列的送風孔4a交錯分布;以保證將冷卻氣流導至各發熱部;所述送風孔4a優選為“S”形孔,即沿送風孔4a的進氣端至出氣端的縱截面呈“S”形,有利于形成旋流,增大冷卻氣流的流動區域,提高冷卻性能。本實施例中,所述出風孔6呈條狀,且出風孔6上設有擋風板9,所述擋風板9由下至上向后面板12方向傾斜;條狀出風孔6的出風效率較高,有利于提高冷卻效率;由于使用時前面板11正對使用者,擋風板9的設置使得從出風孔6中散出的熱量向后上方無人的方向排出,防止對使用者造成干擾。本實施例中,所述通風管呈L形并包括水平端41與豎直端42,所述豎直端42與第一側面板13平行,所述進風機5設在水平端41,所述出風孔6設在豎直端42上。本實施例中,所述進風口3處設有用于濾除空氣中雜質的濾網3a;防止外界的大顆粒雜質進入機箱內。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技術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技術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技術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計算機散熱冷卻系統,包括機箱及設在機箱內的主板安裝架,所述機箱為由前面板、后面板、第一側面板、第二側面板、上面板和下面板構成的長方體結構,所述主板安裝架靠近第二側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面板上設有進風口,進風口連接設在機箱內的通風管,所述通風管中設有進風機,且所述通風管上分布有若干送風孔;所述上面板分布有出風孔;所述第二側面板上設有與主板安裝架接觸的水冷管,所述水冷管的進水端與水泵相連、出水端與蓄水器相連,且冷卻水在所述蓄水器、水泵及水冷管之間循環流動;所述機箱內還設有用于實時探測機箱內溫度的溫度傳感器及控制器,所述溫度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與所述控制器的信號輸入端連接,所述控制器的第一信號輸出端與進風機的信號輸入端連接、第二信號輸出端與水泵的信號輸入端連接;所述水冷管呈盤狀排列。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計算機散熱冷卻系統,包括機箱及設在機箱內的主板安裝架,所述機箱為由前面板、后面板、第一側面板、第二側面板、上面板和下面板構成的長方體結構,所述主板安裝架靠近第二側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側面板上設有進風口,進風口連接設在機箱內的通風管,所述通風管中設有進風機,且所述通風管上分布有若干送風孔;所述上面板分布有出風孔;所述第二側面板上設有與主板安裝架接觸的水冷管,所述水冷管的進水端與水泵相連、出水端與蓄水器相連,且冷卻水在所述蓄水器、水泵及水冷管之間循環流動;所述機箱內還設有用于實時探測機箱內溫度的溫度傳感器及控制器,所述溫度傳感器的信號輸出端與所述控制器的信號輸入端連接,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謝艷云,蔡文良,
申請(專利權)人:重慶水利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50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