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智能仿生垂釣系統,屬于垂釣設備技術領域。該智能仿生垂釣系統,包括從下到上依次為釣鉤系統、誘魚系統和報警系統。針對現有改良型的魚鉤只能增加被動地咬鉤來勾住魚,無法主動彈出勾住魚嘴,且這些設備不具有自動上鉤,上鉤提示和長期引誘將會有很大等缺點,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智能仿生垂釣系統。該設備結構簡單,為自動化程度高、高效、清潔、簡便、成本低的可以進行自動化釣魚的新型垂釣的設備。
Intelligent bionic fishing system
The invention relates to an intelligent bionic fishing system, which belongs to the technical field of fishing equipment. The intelligent bionic fishing system, including from bottom to top to hook system, luring fish system and alarm system. In view of the existing improved hook can only increase the passive bite to hook the fish, can no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pop hook the fish's mouth, and the device does not have automatic bait, bait and lure that long-term will have a lot of shortcomings, the present invention provides an intelligent bionic fishing system. The utility model has the advantages of simple structure, high automation, high efficiency, cleanness, simplicity and low cost, and is a new fishing equipment for automatic fishing.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智能仿生垂釣系統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智能仿生垂釣系統,屬于垂釣設備
技術介紹
目前,現有的魚鉤存在很大的問題,只能單獨設置類似蚯蚓的誘餌或者單獨的酒糟餌,而且不能針對大規模的魚群垂釣。現有的魚鉤不能調節鉤的大小以適應不同的魚類的咬嘴方式,撒窩子時飼料快速溶入水中難以持續完成長期引誘過程。而且在夜晚,風浪等惡劣條件下難以進行垂釣,存在許多問題。專利公開號為204272981U公開了該技術涉及魚鉤,包括吊鉤固定件,吊鉤固定件上設有不少于三個的連接孔,其中一個連接孔與釣魚線連接,剩余的連接孔均與魚鉤連接,魚鉤的鉤體包括鉤尖部和鉤柄部一體形成,鉤尖部的內側設有倒刺,該倒刺的長度為1-5mm,鉤柄部與鉤尖部的連接處也設有倒刺,倒刺的長度為1-5mm,吊鉤固定件內設有空心腹腔,空心腹腔的底部設有定位孔,定位孔上固定有繞線夾。這個專利主要集中在魚鉤的改造上,鉤尖部和鉤柄部一體形成,鉤尖部的內側設有倒刺,但是還是被動地要魚咬鉤,鉤柄部與鉤尖部的連接處也設有倒刺,實際上倒刺的作用很有限,太多倒刺反而使用時容易勾傷自己??招母骨坏牡撞吭O有定位孔,實際上定位孔沒有太多用途,魚鉤的位置一般不宜頻繁變動。缺乏自動提示和長期引誘的功能。專利公開號為103271007A公開了一種便于跟魚線接連又系結可靠的魚鉤,該魚鉤包括鉤尖、與鉤尖連為一體的鉤柄,所述鉤柄頂部連接有彎曲部,所述彎曲部外端連接有與鉤柄并排的夾臂,所述夾臂的末端趨近于鉤柄;所述夾臂的末端連接有向外伸展的短臂;所述短臂向下傾斜;所述短臂末端連接有反鉤;所述夾臂的末端靠于鉤柄上;所述鉤尖上還有倒刺;所述夾臂與短臂呈扁平狀;所述夾臂與短臂以及反鉤由塑料制成。彎曲部外端連接有與鉤柄并排的夾臂,這種類似三角海魚鉤的結構比較常見,但是由于結構比較特殊,加工困難,成本比較昂貴。而且由于并排的夾臂的存在,使得咬鉤的魚必須嘴特別大,才可以咬牢鉤。例如鯽魚與鯉魚這些魚的體積較小,魚嘴很小,很難咬住。普通的餌料是酒糟與蚯蚓,很難進行掛鉤。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現有改良型的魚鉤只能增加被動地咬鉤來勾住魚,無法主動彈出勾住魚嘴,且這些設備不具有自動上鉤,上鉤提示和長期引誘將會有很大等缺點,本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智能仿生垂釣系統。該設備結構簡單,為自動化程度高、高效、清潔、簡便、成本低的可以進行自動化釣魚的新型垂釣的設備。本專利技術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智能仿生垂釣系統,包括從下到上依次為釣鉤系統1、誘魚系統2和報警系統3;所述釣鉤系統1包括彈性繩4、勾爪5、旋轉關節6、實心基座7、受力架8、魚鉤基座9、牽拉漁線10、頂針11、彈簧12、輔魚鉤13、主魚鉤14和仿生餌15;所述誘魚系統2包括魚漂16、小鉤17、餌料艙18、細網格網籠19和粗網格網籠20;所述報警系統3包括子線21、滑道22、導電槽23、直流電線24、導電棒25、子線線匝26、電動發聲器27、母線28、母線線匝29、電路電阻30、電池31、燈泡32、電路開關33、配重鐵塊34、恢復彈簧35、彈性線孔36、防水外殼37和泡沫外層38;所述釣鉤系統1中魚鉤基座9前端設有輔魚鉤13、主魚鉤14和仿生餌15,仿生餌15位于魚鉤基座9中心位置,主魚鉤14和兩個輔魚鉤15呈均分360°等角布置,輔魚鉤13、主魚鉤14和仿生餌15穿過受力架8,受力架8內部鋪有硅膠墊,受力架8后端部通過彈性繩連接到勾爪5,勾爪5通過旋轉關節6連接到實心基座7上,勾爪5內部設有圓筒槽,圓筒槽中橫置壓縮的彈簧12,彈簧12與圓筒槽側端的頂針11連接,頂針11通過牽拉漁線10與魚鉤基座9連接;所述誘魚系統2中釣鉤系統1的魚鉤基座9與粗網格網籠20連接,粗網格網籠20頂部連接細網格網籠19,粗網格網籠20和細網格網籠19內部形成餌料艙18,細網格網籠19頂部設有魚漂16,細網格網籠19表面間隔分布有小鉤17;所述報警系統3中防水外殼37外包裹泡沫外層38,防水外殼37內部底部設有配重鐵塊34,防水外殼37頂部通過母線線匝29連接母線28,子線21貫穿防水外殼37與誘魚系統2中魚漂16連接,防水外殼37底部與子線21貫穿處設有彈性線孔36,彈性線孔36通過子線21與子線線匝26連接,彈性線孔36處設有硅膠,子線線匝26安裝在位于防水外殼37內部的導電棒25上,子線21與子線線匝26連接處設有恢復彈簧35,導電棒25兩側設有能使導電棒25滑動的滑道22,一側滑道22底部通過直流電線24依次與電動發聲器27、電池31、電路電阻30、燈泡32、電路開關33串聯連接后連接另一側滑道22底部。所述防水外殼37為PVC塑料。所述泡沫外層38采用EVA的泡沫材料。該自動化釣魚的新型垂釣的設備的使用方法為:(1)調節魚鉤,使其能靈活運動,如圖5、6、7和8所示,當魚咬鉤時,吮吸仿生餌時,將魚鉤的前沿含入唇部,在吸力作用下,受力架向前滑動,帶動彈性繩牽拉鉤爪,使得鉤爪從實心基座的圓筒槽內滑動出,彈簧將會推動頂針,撞擊到魚鉤基座,將輔魚鉤和主魚鉤從受力架內推出,魚鉤由收縮狀態變為張開狀態,將魚嘴勾住,牽拉漁線繃緊,拉住彈出的魚鉤。(2)布置餌料進行長期誘魚,漁線串聯在餌料艙的中部,細網格網籠放置易溶解的餌料,用于制造遠距離的氣味引誘,粗網格網籠放置一般的難溶解的餌料,用于保持餌料艙自身的氣味。當填充滿餌料時,誘魚系統再浮力重力的作用下保持平衡,魚漂露出水面三分之一。當系統升起時,由于原先誘魚系統周圍有大量魚群,可以通過表面小鉤將魚勾住魚的某一部分將魚直接拉起。檢查報警系統是否正常工作,釣鉤系統被魚拉動時,拉力經過誘魚系統作用于報警系統,拉動子線。該操作使得導電棒在滑道里面滑動,導電棒與導電槽接觸時,使得原本打開的電路開始工作,燈泡點亮,發聲器鳴叫,發揮預警功能,人開始利用捆綁有母線的魚竿將整個系統連同魚一起拉出水面。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專利技術用途廣泛,除了常規的魚塘,還適用于海邊、湖邊等復雜的環境,受到夜晚,海浪等因素的影響比較小。(2)整體串聯在一根漁線上,比較穩固,彈力誘餌固定在前端,負責勾住魚嘴,逃脫概率較低。誘魚系統固定在中間部分,負責長期引誘,效果顯著。尾部的報警器,提前預警。可以大大提高上鉤概率,減少餌料損失,保護環境。(3)本設計的動力源為人力,無污染,零排放,符合節能減排的環保理念。在垂釣時既減少魚群的非正常死亡,又減少餌料的投放,提高了餌料的利用效率,有利于可持續發展。附圖說明圖1是本專利技術的系統總體示意圖;圖2是釣鉤系統示意圖;圖3是誘魚系統示意圖;圖4是報警系統示意圖;圖5是釣鉤系統作用前的受力分析圖;圖6是釣鉤系統作用后的情況說明圖;圖7是釣鉤系統的前面部分俯視說明圖;圖8是釣鉤系統的中間部分俯視說明圖。圖中:1-釣鉤系統,2-誘魚系統,3-報警系統,4-彈性繩,5-勾爪,6-旋轉關節,7-實心基座,8-受力架,9-魚鉤基座,10-牽拉漁線,11-頂針,12-彈簧,13-輔魚鉤,14-主魚鉤,15-仿生餌,16-魚漂,17-小鉤,18-餌料艙,19-細網格網籠,20-粗網格網籠,21-子線,22-滑道,23-導電槽,24-直流電線,25-導電棒,26-子線線匝,27-電動發聲器,28-母線,29-母線線匝,30-電路電阻,31-電池,32-燈泡,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智能仿生垂釣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從下到上依次為釣鉤系統(1)、誘魚系統(2)和報警系統(3);所述釣鉤系統(1)包括彈性繩(4)、勾爪(5)、旋轉關節(6)、實心基座(7)、受力架(8)、魚鉤基座(9)、牽拉漁線(10)、頂針(11)、彈簧(12)、輔魚鉤(13)、主魚鉤(14)和仿生餌(15);所述誘魚系統(2)包括魚漂(16)、小鉤(17)、餌料艙(18)、細網格網籠(19)和粗網格網籠(20);所述報警系統(3)包括子線(21)、滑道(22)、導電槽(23)、直流電線(24)、導電棒(25)、子線線匝(26)、電動發聲器(27)、母線(28)、母線線匝(29)、電路電阻(30)、電池(31)、燈泡(32)、電路開關(33)、配重鐵塊(34)、恢復彈簧(35)、彈性線孔(36)、防水外殼(37)和泡沫外層(38);所述釣鉤系統(1)中魚鉤基座(9)前端設有輔魚鉤(13)、主魚鉤(14)和仿生餌(15),仿生餌(15)位于魚鉤基座(9)中心位置,主魚鉤(14)和兩個輔魚鉤(13)呈均分360°等角布置,輔魚鉤(13)、主魚鉤(14)和仿生餌(15)穿過受力架(8),受力架(8)內部鋪有硅膠墊,受力架(8)后端部通過彈性繩連接到勾爪(5),勾爪(5)通過旋轉關節(6)連接到實心基座(7)上,勾爪(5)內部設有圓筒槽,圓筒槽中橫置壓縮的彈簧(12),彈簧(12)與圓筒槽側端的頂針(11)連接,頂針(11)通過牽拉漁線(10)與魚鉤基座(9)連接;所述誘魚系統(2)中釣鉤系統(1)的魚鉤基座(9)與粗網格網籠(20)連接,粗網格網籠(20)頂部連接細網格網籠(19),粗網格網籠(20)和細網格網籠(19)內部形成餌料艙(18),細網格網籠(19)頂部設有魚漂(16),細網格網籠(19)表面間隔分布有小鉤(17);所述報警系統(3)中防水外殼(37)外包裹泡沫外層(38),防水外殼(37)內部底部設有配重鐵塊(34),防水外殼(37)頂部通過母線線匝(29)連接母線(28),子線(21)貫穿防水外殼(37)與誘魚系統(2)中魚漂(16)連接,防水外殼(37)底部與子線(21)貫穿處設有彈性線孔(36),彈性線孔(36)通過子線(21)與子線線匝(26)連接,彈性線孔(36)處設有硅膠,子線線匝(26)安裝在位于防水外殼(37)內部的導電棒(25)上,子線(21)與子線線匝(26)連接處設有恢復彈簧(35),導電棒(25)兩側設有能使導電棒(25)滑動的滑道(22),一側滑道(22)底部通過直流電線(24)依次與電動發聲器(27)、電池(31)、電路電阻(30)、燈泡(32)、電路開關(33)串聯連接后連接另一側滑道(22)底部。...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智能仿生垂釣系統,其特征在于:包括從下到上依次為釣鉤系統(1)、誘魚系統(2)和報警系統(3);所述釣鉤系統(1)包括彈性繩(4)、勾爪(5)、旋轉關節(6)、實心基座(7)、受力架(8)、魚鉤基座(9)、牽拉漁線(10)、頂針(11)、彈簧(12)、輔魚鉤(13)、主魚鉤(14)和仿生餌(15);所述誘魚系統(2)包括魚漂(16)、小鉤(17)、餌料艙(18)、細網格網籠(19)和粗網格網籠(20);所述報警系統(3)包括子線(21)、滑道(22)、導電槽(23)、直流電線(24)、導電棒(25)、子線線匝(26)、電動發聲器(27)、母線(28)、母線線匝(29)、電路電阻(30)、電池(31)、燈泡(32)、電路開關(33)、配重鐵塊(34)、恢復彈簧(35)、彈性線孔(36)、防水外殼(37)和泡沫外層(38);所述釣鉤系統(1)中魚鉤基座(9)前端設有輔魚鉤(13)、主魚鉤(14)和仿生餌(15),仿生餌(15)位于魚鉤基座(9)中心位置,主魚鉤(14)和兩個輔魚鉤(13)呈均分360°等角布置,輔魚鉤(13)、主魚鉤(14)和仿生餌(15)穿過受力架(8),受力架(8)內部鋪有硅膠墊,受力架(8)后端部通過彈性繩連接到勾爪(5),勾爪(5)通過旋轉關節(6)連接到實心基座(7)上,勾爪(5)內部設有圓筒槽,圓筒槽中橫置壓縮的彈簧(12),彈簧(12)與圓筒槽側端的頂針(11)連接,頂針(1...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肖丁天,卿山,
申請(專利權)人:昆明理工大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云南,5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