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玉米一次性種肥同播機械,包括前機架、后機架、行走輪、肥箱、排肥開溝器、種箱和播種開溝器;行走輪轉動連接在前機架的底部;肥箱為兩個,設置在前機架上;后機架為四個,設置在前機架的后方,在每一個后機架上設置一個種箱;排肥開溝器固定在前機架上,在肥箱的底部連接排肥器,排肥器的底部通過排肥管連接排肥開溝器;在種箱的底部連接排種器;播種開溝器固定連接在后機架上且位于排種器的下方;每一后機架通過第一連桿與前機架連接;在前機架上轉動連接有套筒,后機架轉動連接第二連桿的一端,第二連桿的另一端穿過套筒,在第二連桿上設置有彈簧擋板,在第二連桿上套設有彈簧,彈簧的一端與套筒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彈簧擋板固定連接。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玉米一次性種肥同播機械
本技術涉及一種農用機械,特別涉及一種玉米一次性種肥同播機械。
技術介紹
玉米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產量水平及穩產性能對我國糧食安全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控釋肥料可以在作物生育期間緩慢地釋放養分,其養分釋放時間和釋放量與作物的需肥規律相吻合,最大限度地減少肥料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由于控釋肥料的緩釋特性,能夠實現作物生育期內一次施肥,減少勞動力投入,是當前肥料領域的發展方向之一,也成為世界上肥料的生產與施用緊密結合的前沿技術。隨著我國糧食生產的不斷發展,農業生產正向優質、輕簡、高效的生產機制轉換。目前,玉米一次性施肥技術及產品(控釋玉米專用肥)已在玉米產區得到推廣應用。由于在坡地、山區、半山區等地區由于地塊較小、地況復雜等原因,農戶普遍采用的小型播種機帶底施復合肥或復混肥量較少(20-30kg/畝),需拔節-喇叭口期人工追施20-25公斤尿素,不僅造成肥料浪費嚴重,且大量增加人工成本。不能做到一次性種肥同播。現通過對現有小型播種機的排肥器改進,可使小型播種機一次施入肥料量提高到50-60kg/畝,再與適合春玉米一次施肥的包膜控釋專用肥配合,才能做到整個生育期一次性種肥同播,不再追肥,減少人工投入成本。然而,隨著一次施肥量的加大,原有種、肥隔離距離(5厘米左右)過小,易造成燒種、燒苗。此外,現有的小型玉米播種機在坡地、山區、半山區等地區作業時,顛簸嚴重,既影響播種、播肥效果,也造成機械本身壽命短。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問題,本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玉米一次性種肥同播機械。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玉米一次性種肥同播機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機架、后機架、行走輪、肥箱、排肥開溝器、種箱和播種開溝器;所述行走輪轉動連接在所述前機架的底部;所述肥箱為兩個,并排設置在所述前機架上;所述后機架為四個,并排設置在所述前機架的后方,在每一個所述后機架上設置一個所述種箱;所述排肥開溝器固定連接在所述前機架上,在所述肥箱的底部連接排肥器,所述排肥器的底部通過排肥管連接所述排肥開溝器的排肥槽;在所述種箱的底部連接排種器;所述播種開溝器固定連接在所述后機架上且位于所述排種器的下方;每一所述后機架通過第一連桿與所述前機架連接;在所述前機架上轉動連接有套筒,所述后機架轉動連接第二連桿的一端,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穿過所述套筒,在所述第二連桿上設置有彈簧擋板,在所述第二連桿上套設有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與所述套筒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彈簧擋板固定連接;所述排肥開溝器的中軸線與所述播種開溝器的中軸線在左右方向上的距離為10~12厘米。在所述前機架的前端設置有用于與拖拉機進行連接的連接架。在每一后機架的底部均轉動連接一個鎮壓輪。所述排肥開溝器為四個,每一所述肥箱與兩個所述排肥開溝器對應;所述肥箱的底部設置有兩個出口,在所述肥箱的底部中心設置有隆起部,在所述隆起部的導向作用下,肥料向所述肥箱的出口處聚集。本技術由于采取以上技術方案,其具有以下優點:1、本技術的后機架和前機架通過第一連桿以及第二連桿、套筒、彈簧等連接,使得前機架與后機架之間均有一定的可浮動性,因此適應不同的地表,以保證播深一致;同時,彈簧的設置使得后機架與前機架形成減震緩沖結構,大大減輕作業過程后機架的顛簸,延長機體使用壽命。2、本技術排肥開溝器的中軸線與播種開溝器的中軸線在左右方向上的距離為10~12厘米,以保證在加大了播肥量后也不會引起燒種、燒苗的問題。3、本技術在肥箱的底部設置有兩個出口,在肥箱的底部中心設置有隆起部,在隆起部的導向作用下,肥料向肥箱4的出口處聚集,有利于肥料進入到排肥器。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第二連桿、套筒的連接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肥箱的內部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詳細的描述。如圖1所示,本技術包括前機架1、后機架2、行走輪3、肥箱4、排肥開溝器5、種箱6和播種開溝器7。行走輪3轉動連接在前機架1的底部。肥箱4為兩個,并排設置在前機架1上。后機架2為四個,并排設置在前機架1的后方,在每一個后機架2上設置一個種箱6。排肥開溝器5固定連接在前機架1上,在肥箱4的底部連接排肥器8,排肥器8的底部通過排肥管9連接排肥開溝器5的排肥槽。在種箱6的底部連接排種器10。播種開溝器7固定連接在后機架2上且位于排種器10的下方。每一后機架2通過第一連桿11與前機架1連。在前機架1上轉動連接有套筒12,后機架2轉動連接第二連桿13的一端,第二連桿13的另一端穿過套筒12,在第二連桿13上設置有彈簧擋板14,在第二連桿13上套設有彈簧15,彈簧15的一端與套筒12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彈簧擋板14固定連接。本技術由于前機架1和后機架2通過第一連桿11以及第二連桿13、套筒12、彈簧15等連接,使得前機架1與后機架2之間均有一定的可浮動性,因此適應不同的地表,保證播深一致。同時,彈簧15的設置使得后機架2與前機架1形成減震結構,克服后機架2與前機架1采用連桿機構連接所導致的易顛簸的問題。上述實施例中,排肥開溝器5的中軸線與播種開溝器7的中軸線在左右方向上的距離為10~12厘米,以保證在加大了播肥量后也不會引起燒種、燒苗的問題。上述實施例中,在前機架1的前端設置有用于與拖拉機進行連接的連接架16,使得本技術可以與農用拖拉機進行組裝。上述實施例中,在每一后機架2的底部均轉動連接一個鎮壓輪17。上述實施例中,排肥開溝器5為四個,每一肥箱4與兩個排肥開溝器5對應。肥箱4的底部設置有兩個出口,在肥箱4的底部中心設置有隆起部18,在隆起部18的導向作用下,肥料向肥箱4的出口處聚集,有利于肥料進入到排肥器8。上述實施例中,排肥開溝器5、播種開溝器7、排肥器8、排種器10均可選用市場上的成熟產品。本技術僅以上述實施例進行說明,各部件的結構、設置位置及其連接都是可以有所變化的,在本技術技術方案的基礎上,凡根據本技術原理對個別部件進行的改進和等同變換,均不應排除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玉米一次性種肥同播機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機架、后機架、行走輪、肥箱、排肥開溝器、種箱和播種開溝器;所述行走輪轉動連接在所述前機架的底部;所述肥箱為兩個,并排設置在所述前機架上;所述后機架為四個,并排設置在所述前機架的后方,在每一個所述后機架上設置一個所述種箱;所述排肥開溝器固定連接在所述前機架上,在所述肥箱的底部連接排肥器,所述排肥器的底部通過排肥管連接所述排肥開溝器的排肥槽;在所述種箱的底部連接排種器;所述播種開溝器固定連接在所述后機架上且位于所述排種器的下方;每一所述后機架通過第一連桿與所述前機架連接;在所述前機架上轉動連接有套筒,所述后機架轉動連接第二連桿的一端,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穿過所述套筒,在所述第二連桿上設置有彈簧擋板,在所述第二連桿上套設有彈簧,所述彈簧的一端與所述套筒固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彈簧擋板固定連接;所述排肥開溝器的中軸線與所述播種開溝器的中軸線在左右方向上的距離為10~12厘米。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玉米一次性種肥同播機械,其特征在于:包括前機架、后機架、行走輪、肥箱、排肥開溝器、種箱和播種開溝器;所述行走輪轉動連接在所述前機架的底部;所述肥箱為兩個,并排設置在所述前機架上;所述后機架為四個,并排設置在所述前機架的后方,在每一個所述后機架上設置一個所述種箱;所述排肥開溝器固定連接在所述前機架上,在所述肥箱的底部連接排肥器,所述排肥器的底部通過排肥管連接所述排肥開溝器的排肥槽;在所述種箱的底部連接排種器;所述播種開溝器固定連接在所述后機架上且位于所述排種器的下方;每一所述后機架通過第一連桿與所述前機架連接;在所述前機架上轉動連接有套筒,所述后機架轉動連接第二連桿的一端,所述第二連桿的另一端穿過所述套筒,在所述第二連桿上設置有彈簧...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衣文平,肖強,曹兵,倪小會,徐新朋,李麗霞,郭自軍,佘小玲,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