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一種門外側把手。門外側把手包括:第一基座,與把手手柄連接的把手桿被聯接至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其與把手手柄的鉸鏈部分聯接并且形成為與第一基座分離,并且當發生碰撞時,關于第一基座執行朝向門的內側的樞轉運動;以及連接構件,其將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連接在一起并且促進第二基座的樞轉運動。
Door side handle
The utility model provides an outer side handle of a door. The outside door handle includes a first base, and the handle is connected with the handle. The handle is connected to the first base; the second base, the handle and the connecting hinge part and formed separately from the first base, and when a collision occurs on the first base inside the door toward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ivotal movement; and the connection member. The first base and the second base and second base connected together to promote the pivotal movement.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門外側把手
本技術涉及一種門外側把手,并且更特別地涉及一種可以在側面撞擊的車輛碰撞的情況下防止門被意外地打開的門外側把手。
技術介紹
典型地,車門可以這樣的方式被打開,即拉動門外側把手的手柄(以下稱為“把手手柄”)使得把手手柄的接合部分拉動門外側把手的突出部(以下稱為“把手桿(handlelevel)”)使得把手桿旋轉并且同時門閂被釋放,同時聯接至把手桿的桿部(rod)或線纜被拉動,從而打開門。然而,在側面撞擊的車輛碰撞的情況下,門板移動至車輛的內部,然而門把手由于慣性不再移動,因此發生與拉動把手手柄的情況相同的結果,結果是發生了車輛的門被打開的問題。因此,如果門在側面撞擊的車輛碰撞的情況下被打開,則發生乘客被拋出車輛的問題,并且因此擔心除了由碰撞引起的損傷之外的由于門的打開而造成的進一步損傷的風險。因此,在現有的車門中,為了符合相關法律和法規,用于施加抵抗把手桿的門打開方向(或旋轉方向)的重量的平衡重量經常被安裝在把手桿中以便防止把手桿朝向迫使門由于慣性而打開的方向旋轉以及因此在側面撞擊的車輛碰撞的情況下門被意外地打開的情況。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由于其是設置在把手手柄上的把手桿和鉸鏈部分均被固定至門板的結構,因此可能存在當根據側面撞擊的碰撞門板變形時把手手柄被提起的現象。在本技術的
技術介紹
部分中公開的信息僅用于本技術的一般背景的理解的增強,并且不應被認為本信息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已知的現有技術的承認或任何形式的暗示。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各個方面涉及提供一種門外側把手,該門外側把手可以通過將把手手柄的鉸鏈部分和把手桿被聯接至其的把手基座分成兩個區域使得當門板由于碰撞而變形時鉸鏈部分從把手基座的兩個區域中的一個脫離來吸收鉸鏈部分和把手桿的變形。在一個方面中,本技術的各個方面涉及根據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提供一種門外側把手,其包括:第一基座,與把手手柄連接的把手桿被聯接至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其與把手手柄的鉸鏈部分聯接并且被形成為與第一基座分離,并且當發生碰撞時,關于第一基座執行朝向門的內側的樞轉運動;以及連接構件,其將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連接在一起并且促進第二基座的樞轉運動。在示例性實施例中,第一基座被形成在第一基座在該處通過連接構件連接至第二基座的連接區域中,并且包括用于引導第二基座的初始位置的引導構件。在另一示例性實施例中,連接構件形成用于第二基座的樞轉運動的旋轉軸線并且包括:銷,其穿過設置在第一基座中的第一連接孔和設置在第二基座中的第二連接孔以連接第一基座和第二基座;以及復位彈簧,其用于向第二基座提供彈性力,以線圈的形狀圍繞銷安裝。另外,第一連接孔被形成為具有使得銷能夠運動的長度的槽孔形類型。該復位彈簧被安裝成為第二基座提供指向把手手柄的彈性力。另外,當第二基座關于第一基座執行樞轉運動時,第二基座選擇性地從鉸鏈部分分離。本技術具有的有利效果是,由于把手手柄的鉸鏈部分和把手桿被聯接至其的把手基座被分成兩個區域,使得當門板由于碰撞變形時,鉸鏈部分從把手基座的兩個區域中的一個脫離,鉸鏈部分和把手桿的變形可以被吸收。因此,通過其中鉸鏈部分從把手基座分離的結構,本技術具有在根據側面撞擊的碰撞的門板的變形期間吸收撞擊并且因此防止把手手柄被提起的現象的有利效果。以下討論本技術的其它方面和示例性實施例。需要理解的是,本文使用的術語“車輛”或“車輛的”或其它相似術語包括一般的機動車輛,諸如包括運動型多用途車(SUV)、公共汽車、卡車、各種商用車輛的乘用車,包括各種船艇和船只的水運工具、飛行工具等,并且包括混合動力車輛、電動車輛、插電式混合動力電動車輛、氫動力車輛和其他替換燃料車輛(例如,源自石油以外資源的燃料)。如本文所提及的,混合動力車輛是具有兩個或多個動力源的車輛,例如汽油動力和電動力車輛。以下討論本技術的上述和其它特征。本技術的方法和設備具有其它特征和優點,這些特征和優點將從并入本文的附圖和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中顯而易見或者更詳細的闡明,它們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的某些原則。附圖說明圖1是示出根據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的門外側把手的結構的視圖;圖2是示出在碰撞之前根據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的門外側把手的視圖;圖3是示出在碰撞之后根據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的門外側把手的視圖;圖4是示出根據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的門外側把手的連接構件的視圖。應當理解的是,附圖不一定按比例繪制,其呈現了說明本技術的基本原則的各種優選特征的稍簡化的表示。本文公開的本技術的特定設計特征,包括例如特定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狀,將部分地由特定地預期應用和使用環境確定。在圖中,貫穿附圖的幾個圖中,附圖標記表示本技術的相同或等同部件。具體實施方式現在將詳細參考本技術的各種實施例,其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并在下面描述。雖然將結合示例性實施例描述本技術,但是將理解的是,本描述并不意在將本技術限制于那些示例性實施例。相反,本技術意在不僅覆蓋示例性實施例,而且覆蓋可以被包括在由所附權利要求限定的本技術的精神和范圍內的各種替代、修改、等同物以及其他實施例。現在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根據以下參照附圖詳細描述的示例性實施例,將清楚地理解本技術的優點、特征以及用于實現它們的方法。然而,本技術不限于下面描述的示例性實施例,而是可以各種方式實施。示例性實施例被提供以使本技術的公開完整并且向本領域技術人員完全地告知本技術的范圍。因此,本技術僅由權利要求的范圍限定。另外,在以下描述中,已知相關技術和類似物的詳細解釋可被省略以避免不必要地模糊本技術的主題。圖1是示出根據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的門外側把手的結構的視圖。如圖1所示,根據本技術的示例性實施例的門外側把手包括第一基座100、第二基座200和連接構件300。首先,第一基座100與把手手柄10的第一側聯接以被拉出并且第一基座100也在門的內側聯接至與把手手柄10連接的把手桿20。即,當把手手柄10的第一側被拉出時,把手手柄10的接合部分將把手桿20拉出,并且因此把手桿20旋轉,同時閂鎖被釋放,同時連接至把手桿20的線纜被拉出并且進而門被打開,其中第一基座100被安裝在門的內側以與被拉出的把手手柄10聯接并且固定和支撐把手桿20的位置,其中把手桿20隨著把手手柄10被拉出而旋轉。第二基座200與把手手柄10的第二側即安裝在把手手柄10處的鉸鏈部分12聯接,其中把手手柄10圍繞鉸鏈部分12旋轉并且第二基座200與第一基座100被分離地形成。第二基座200通過連接構件300連接至分離的第一基座100,并且第二基座200被形成為在側面撞擊的碰撞的情況下關于第一基座100朝向門的內側執行樞轉運動。換言之,第二基座200通過連接構件300與第一基座100連接,其中第二基座200與第一基座100一起形成具有預定長度的常規基座,其中第二基座200可以從把手手柄10的第二側脫離,并且當根據側面撞擊的碰撞而發生門板的變形時執行朝向門的內側的樞轉運動,使得可以防止門板的把手手柄10被提起的現象。常規基座被設置成具有長度并且固定地聯接至把手手柄10的第一側和第二側兩者。在本例中,當根據碰撞發生門板的變形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門外側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座,與把手手柄連接的把手桿聯接至所述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其與所述把手手柄的鉸鏈部分聯接并且被形成為與所述第一基座分離,并且當發生碰撞時,關于所述第一基座執行朝向門的內側的樞轉運動;以及連接構件,其將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連接在一起并且促進所述第二基座的樞轉運動。
【技術特征摘要】
2016.09.12 KR 10-2016-01170111.一種門外側把手,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基座,與把手手柄連接的把手桿聯接至所述第一基座;第二基座,其與所述把手手柄的鉸鏈部分聯接并且被形成為與所述第一基座分離,并且當發生碰撞時,關于所述第一基座執行朝向門的內側的樞轉運動;以及連接構件,其將所述第一基座和所述第二基座連接在一起并且促進所述第二基座的樞轉運動。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門外側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基座形成在所述第一基座在該處通過所述連接構件連接至所述第二基座的連接區域中,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基座包括用于引導所述第二基座的初始位置的引導構件。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尚炫,
申請(專利權)人:現代自動車株式會社,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韓國,KR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