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光學元件,具體的說是一種應用在便攜式電子裝置上的透鏡、帶有該透鏡的透鏡組及成像鏡頭。該透鏡設置在透鏡組中,包含:物側表面、像側表面,連接物側表面和像側表面的圓周表面;其中,像側表面的非光學有效部有部分為多條間隔設置的環形紋路,且非光學有效部帶有環形紋路的部位在透鏡組中為一承靠住其他光學元件的承靠部位。同現有技術相比,透鏡像側表面的非光學有效部分的承靠部位有部分為多條間隔設置的環形紋路,從而使雜光難以通過透鏡,改善鬼影及耀光等現象,提高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另外,多條環形紋路還減少了承靠部位與其光學元件的接觸面積,使透鏡間承靠更為穩定。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透鏡、透鏡組及成像鏡頭
本技術涉及一種光學元件,具體的說是一種應用在便攜式電子裝置上的透鏡、透鏡組及成像鏡頭。
技術介紹
近年來,可攜式電子裝置發展快速,例如智能電子裝置、平板電腦等,己充斥在現代人的生活中,而裝載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上的鏡頭模塊也隨之蓬勃發展。但隨著科技愈來愈進步,使用者對于鏡頭模塊的成像品質要求也愈來愈高。其中,透鏡是成像鏡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種用于調控光量和用于成像的光學元件,由于透鏡在成像鏡頭的鏡筒中主要是依靠光有效部實現光量的調控和成像,而非光有效部是實現在鏡筒中的固定和與其他透鏡的組裝。因此,非光有效部容易使雜光通過透鏡,這些雜光最終在鏡組的成像面上產生了鬼影或耀光等不必要的影像,使成像的效果不佳。同時,由于透鏡在裝配時一般是采用堆疊的方式,通過將一片透鏡疊設在另一片透鏡或遮光片等光學元件上,而透鏡的固定方式一般都是通過與其他光學元件相互面面接觸的承靠方式進行固定,由于面面接觸對每塊透鏡的平面度要求非常高,無法做到面面承靠的決定穩定,所以到透鏡組中的每塊透鏡在堆疊完成后,很難具有較高的定位精度。因此,如何使得透鏡在有效減少雜光提升成像品質的同時,還能夠使透鏡在裝配時穩定承靠,提高透鏡的定位精度,是目前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透鏡、帶有該透鏡的透鏡組及帶有該透鏡組的成像鏡頭,能夠在外界光線進入成像鏡頭中時,有效降低雜光通過透鏡的風險,提高成像品質;另外,透鏡與透鏡之間裝配時,承靠也更為穩定。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透鏡,設置在透鏡組中,包含:物側表面;像側表面,其與所述物側表面相對設置,且所述像側表面有部分為非光學有效部;圓周表面,其連接所述物側表面和所述像側表面;其中,所述像側表面的非光學有效部有部分為N條間隔設置的環形紋路,且所述N為大于1的自然數,且所述非光學有效部帶有環形紋路的部位在所述透鏡組中為一承靠住其他光學元件的承靠部位。另外,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透鏡組,包含:M片依次疊設的透鏡,所述M為大于1的自然數,且至少有一片透鏡為如上所述的透鏡。另外,本技術還提供了一種成像鏡頭,包含:鏡筒;如上所述的透鏡組,其設置在所述鏡筒內。本技術同現有技術相比,由于透鏡像側表面的非光學有效部有部分為間隔設置的多條環形紋路,同時各環形紋路是位于非光學有效部的承靠部位,通過各環形紋路可在增大像側表面非光學有效部面積的同時還能夠使雜光不規則散射,使雜光難以通過透鏡,改善鬼影及耀光等現象,提高成像鏡頭的成像品質。另外,多條環形紋路減少了透鏡非光學有效部承靠部位與其他光學元件的接觸面積,使得透鏡的承靠更為穩定,從而可提高透鏡在堆疊時的定位精度。進一步地,各環形紋路依次相連形成連續的螺旋結構。由于各紋路依次相連,可進一步提升雜光不規則的散射效果,使透鏡非光學有效部內難有雜光通過,提高透鏡的成像效果。同時,各環形紋路構成的連續螺旋結構可進一步減少透鏡非光學有效部承靠部位與其他光學元件的接觸面積,使承靠更為穩定。進一步地,所述環形紋路包含第一斜面、與所述第一斜面相連的第二斜面。并且,為了滿足實際的使用需求和裝配需求,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相連的一端為一圓弧面或為一尖銳部。通過圓弧面或尖銳部可以有效減弱入射光線的強度,使非光學有效部內雜光通過透鏡的概率大大降低。進一步地,所述環形紋路包含一豎直面、與所述豎直面相連的斜面。并且,為了滿足實際的使用和裝配需求,所述豎直面與所述斜面相連的一端為一圓弧曲面或為一尖銳部。通過圓弧面或尖銳部可以有效減弱入射光線的強度,使非光學有效部內雜光通過透鏡的概率大大降低。或者,所述環形紋路整體為一環形的圓弧凸起部,可以有效減弱入射光線的強度,使非光學有效部內雜光通過透鏡的概率大大降低。進一步地,各環形紋路與所述透鏡一體成型。借此,可維持制造便利性,且適合大量生產,同時還可以有效降低裝配的難度,易于生產制造。進一步地,所述像側表面的非光學有效部還有部分為未承靠住所述透鏡組內其它光學元件的非承靠部位;其中,所述非承靠部位整體環繞于所述承靠部位,且整體低于所述承靠部位。從而可保證透鏡像側表面的承靠部位可以充分的與其他光學元件進行相互承靠,而像側表面的非承靠部位又可用于容納其他光學元件,例如遮光片,從而使可使得整個透鏡組的裝配更加緊湊。進一步地,所述物側表面有部分為光學有效部,且該部分為一球面、外凸的圓弧曲面、內凹的圓弧曲面或平面。并且,所述像側表面還有部分為光學有效部,且該部分為一球面、外凸的圓弧曲面、內凹的圓弧曲面或平面。通過具有不同形狀的物側表面和像側表面的透鏡,可使透鏡擁有不一樣的成像效果。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第一實施方式的環形遮光元件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俯視圖;圖3為圖本技術第一實施方式的環形遮光元件的剖視圖;圖4為圖3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圖5為本技術第二實施方式的環形遮光元件上環形紋路的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第三實施方式的環形遮光元件上環形紋路的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第五實施方式的成像鏡頭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為鏡筒、2為透鏡組、21至26為透鏡、3為遮光片、4為環形遮光元件、40為第一端面部、41為第二端面部、42為外環部、43為內環部、211為物側表面、212為像側表面、213為圓周表面、2121為環形紋路、21211為第一斜面、21212為第二斜面、2122為承靠部位、2123為光學有效部、21213為尖銳部、21214為豎直面、21215為斜面、21216為尖銳部、21217為環形的圓弧凸起部。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的闡述。然而,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在本技術各實施方式中,為了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請而提出了許多技術細節。但是,即使沒有這些技術細節和基于以下各實施方式的種種變化和修改,也可以實現本申請各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本技術的第一實施方式涉及一種透鏡,設置在透鏡組中,如圖1、圖2和圖3所示,包含:物側表面211、與物側表面相對設置的像側表面212、連接物側表面211和像側表面212的圓周表面213。并且,像側表面212和物側表面211有部分為非光學有效部,另有部分為光學有效部。且像側表面212的非光學有效部有部分為多條間隔設置的環形紋路2121。同時,如圖3所示,該非光學有效部帶有環形紋路2121的部位在透鏡組中為一承靠住其他光學元件的承靠部位2122。其中,透鏡像側表面212和物側表面211的光學有效部用于成像,而非光學有效部用于該透鏡在鏡頭鏡筒內的有效固定,并且各透鏡非光學有效部的承靠部位2122是一個鏡頭的鏡筒內與其他光學元件相互抵持的部位,環形紋路2121即設置在該部位上。通過上述內容不難發現,由于透鏡的像側表面212的非光學有效部有部分為間隔設置的多條環形紋路2121,同時各環形紋路2121是位于非光學有效部的承靠部位2122,通過各環形紋路2121可在增大像側表212非光學有效部面積的同時還能夠使雜光不規則散射,降低了雜光透過透鏡非光學有效部分的可能性,使發生鬼影及耀光等現象的概率降低,從而提升了鏡頭最終的成像品質。另外,多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透鏡,設置在透鏡組中,其特征在于,包含:物側表面;像側表面,其與所述物側表面相對設置,且所述像側表面有部分為非光學有效部;圓周表面,其連接所述物側表面和所述像側表面;其中,所述像側表面的非光學有效部有部分為N條間隔設置的環形紋路,且所述N為大于1的自然數,且所述非光學有效部帶有環形紋路的部位在所述透鏡組中為一承靠住其他光學元件的承靠部位。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透鏡,設置在透鏡組中,其特征在于,包含:物側表面;像側表面,其與所述物側表面相對設置,且所述像側表面有部分為非光學有效部;圓周表面,其連接所述物側表面和所述像側表面;其中,所述像側表面的非光學有效部有部分為N條間隔設置的環形紋路,且所述N為大于1的自然數,且所述非光學有效部帶有環形紋路的部位在所述透鏡組中為一承靠住其他光學元件的承靠部位。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其特征在于:各環形紋路依次相連形成連續的螺旋結構。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紋路包含第一斜面、與所述第一斜面相連的第二斜面;其中,所述第一斜面和所述第二斜面相連的一端為一圓弧面或為一尖銳部。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透鏡,其特征在于:所述環形紋路包含一豎直面、與所述豎直面相連的斜面;其中,所述豎直面與所述斜面相連的一端為一圓弧曲面或為一尖銳部。5.根據...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韋傳冬,
申請(專利權)人:瑞聲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新加坡,SG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