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建筑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建筑模板以及建筑木方。一種建筑模板其包括建筑模板本體,建筑模板本體包括多根木條,多根木條沿橫向并排設置。相鄰兩根木條之間均通過增強布層粘接。建筑模板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和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依次設置有第一復合層、第一保護層,第二表面依次設置有第二復合層、第二保護層。該建筑模板的保護層能夠覆蓋玻璃鋼損壞時漏出的玻璃纖維,可以保護操作分離工人的雙手不被劃傷。同時,保護層大幅度的提升了建筑模板表面的光潔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建筑模板以及建筑木方
本技術涉及建筑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建筑模板以及建筑木方。
技術介紹
現有的建筑模板的制備工藝主要是在每根木條外表面單獨裹覆一層玻璃纖維布并在木條之間澆淋樹脂組合物,使得多根裹覆有玻璃纖維布的木條依次粘黏在一起,作為一個木條本體。然后,在木條的上下表面均覆蓋一層玻璃纖維布,同時,澆淋樹脂組合物,并使得樹脂組合物浸透玻璃纖維布,而后將木條本體輸送進入定型爐內,液體的樹脂組合物與玻璃纖維布反應凝固。最終,木條本體的表面覆蓋有高硬度、高防水的玻璃鋼,可用于建筑領域現澆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用。但是采用此種模板存在很大的缺陷:該建筑模板表面不光滑,導致澆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凹凸不平,影響其美觀程度,同時卸除該模板時需要更多的人力以及步驟,增加了生產成本。由于模板表面的玻璃鋼具有脆性,當較大的力作用于模板表面時,模板表面的玻璃鋼容易破裂、損壞,而后有玻璃纖維裸漏出來。因為玻璃纖維為人工合成纖維并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容易劃傷卸除工人的雙手、或者造成過敏。同時,澆筑混凝土后,由于混凝土的流動性以及重力作用,混凝土會擠壓周圍的建筑模板,進而導致成型的混凝土結構發生變化或者導致建筑模板的損壞。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建筑模板,其能夠在建筑模板的玻璃鋼破裂、毀壞時有效遮蓋漏出的玻璃纖維,從而防止操作卸除該建筑模板工人的雙手被劃傷或過敏。本技術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建筑木方,其能夠抵住建筑模板,防止建筑模板移動,進而導致澆筑成型的混凝土的形狀或結構發生改變,同時,避免建筑模板損壞,延長建筑模板的使用壽命。本技術的實施例是這樣實現的:一種建筑模板包括建筑模板本體,建筑模板本體包括多根木條。多根木條沿橫向并排設置,相鄰兩根木條之間均通過增強布層粘接。建筑模板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和與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第一表面依次設置有第一復合層、第一保護層,第二表面依次設置有第二復合層、第二保護層。在本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保護層和第二保護層均主要由樹脂組合物與紡織布層或無紡布層制成的保護層。在本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紡織布或無紡布均為一層或多層。在本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一復合層和第二復合層均主要由纖維增強材料層和樹脂組合物制成的復合層。在本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纖維增強材料層為碳纖維布層、玻璃纖維布層或硼纖維布層中的任意一種。在本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纖維增強材料層與紡織布層交替層疊設置,纖維增強材料層與無紡布層交替層疊設置。在本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增強布為布條,布條全部覆蓋于兩個相鄰木條之間的連接面。在本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增強布包括至少一個布塊,至少一個布塊分散均設置于相鄰兩根木條之間。在本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增強布為一層或多層,增強布為纖維增強材料布、無紡布或紡織布。一種建筑木方,包括建筑木方本體。建筑木方本體包括多根木條,多根木條沿豎直方向堆疊設置。相鄰兩根木條之間均通過增強布層粘接。建筑木方本體包括第三表面和與第三表面相對的第四表面。第三表面和第四表面外分別設置第三復合層和第四復合層。在本技術較佳的實施例中,上述第三復合層外設置有第三保護層。第四復合層外設置有第四保護層。本技術實施例建筑模板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技術的建筑模板表面覆蓋了一層保護層,使得建筑模板的表面更加光滑,使得澆筑的混凝土外觀更美觀,并且減少分離建筑模板與基體時所需的人力以及物力,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同時,該保護層能夠覆蓋玻璃鋼損壞時漏出的玻璃纖維,可以保護操作分離工序工人的雙手不被具有高強度、尖銳度的玻璃纖維劃傷,或者是由于劃傷引起的過敏。本技術實施例的建筑木方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將木條上下堆疊設置,增大了建筑木方的體積,使得其與建筑模板接觸的面積增大,提升了其穩定性。同時在建筑木方本體表設置玻璃鋼層,增加了建筑木方的機械強度,使得建筑木方不易損壞,延長了建筑木方的使用壽命。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技術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一提供的建筑模板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實施例一提供的建筑木方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實施例一提供的制造建筑模板流程的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第一實施例提供的制造建筑模板流程的俯視圖;圖5為本技術實施例二提供的建筑模板的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實施例二提供的增強布層與木條的連接關系的示意圖;圖7為本技術實施例二提供的建筑木方的結構示意圖。圖標:100a-建筑模板;100b-建筑模板;200a-建筑木方;200b-建筑木方;101-木條;102-建筑模板本體;202-建筑木方本體;103-增強布層;104-第一復合層;105-第二復合層;106-第一保護層;107-第二保護層;108-第一表面;109-第二表面;201-第一木條倉;203-輸送軌道;205-第一限位件;206-第二限位件;207-包覆組件;209-滴加池;210-玻璃纖維布覆蓋組件;220-保護層覆蓋組件;230-固化器;241-輥輪;242-擠壓器;243-彈性件;245-包覆器;211-玻璃纖維布卷軸;213-浸泡池;212-保護層卷軸;272-第三表面;271-第三復合層;273-第三保護層;274-第四表面;275-第四復合層;277-第四保護層;110-布條;113-布塊;115-第五復合層;117-第五保護層。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術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技術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技術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技術的選定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在本技術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區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下面結合附圖,對本技術的一些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在不沖突的情況下,下述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第一實施例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建筑模板100a,其包括建筑模板本體102,建筑模板本體102包括4根木條101,4根木條101橫向并排設置,且在每根木條101外周包覆有一層增強布層103粘接在一起。其中,每根木條101的材質為膠合板,每根木條101的高度即厚度為20mm,寬度為70mm。增強布層103主要有無紡布與樹脂組合物固化成型制成的增強布層103。無紡布是一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板包括建筑模板本體,所述建筑模板本體包括多根木條,多根所述木條沿橫向并排設置,相鄰兩根所述木條之間均通過增強布層粘接,所述建筑模板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和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依次設置有第一復合層、第一保護層,所述第二表面依次設置有第二復合層、第二保護層。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模板包括建筑模板本體,所述建筑模板本體包括多根木條,多根所述木條沿橫向并排設置,相鄰兩根所述木條之間均通過增強布層粘接,所述建筑模板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和與所述第一表面相對的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依次設置有第一復合層、第一保護層,所述第二表面依次設置有第二復合層、第二保護層。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保護層和所述第二保護層均主要由樹脂組合物與紡織布層或無紡布層制成的保護層。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紡織布層或無紡布層均為一層或多層。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復合層和所述第二復合層均主要由纖維增強材料層和樹脂組合物制成的復合層。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增強材料層為碳纖維布層、玻璃纖維布層或硼纖維布層中的任意一種。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纖維布層為一層或多層,所述玻璃纖維布層為一層或多層,所述硼纖維布層為一層或多層。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纖維增強材料層與所述紡織布層交替層疊設置,所述纖維增強材料層與所述無紡布層交替層疊設置。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強布...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向勇,向圓媛,
申請(專利權)人:成都虎兄弟建材有限公司,向圓媛,向勇,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