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一種滾動軸承。在內圈和外圈中的一方是旋轉圈且另一方是固定圈的滾動軸承中,安裝于對方部件的所述固定圈的嵌合面分別形成于第一局部周面和第二局部周面,所述第一局部周面是位于所述固定圈的徑向外側且與所述對方部件相對的面中的形成于軸向一側的局部周面,所述第二局部周面是所述面中的相比所述第一局部周面形成于軸向另一側的局部周面,在所述第一局部周面與所述第二局部周面之間形成有抑制爬行用的環狀槽,所述環狀槽具有在作用有徑向的額定靜載荷時該環狀槽的槽底部不能與所述對方部件接觸的深度。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滾動軸承在2016年4月4日提出的日本專利申請2016-075143的公開,包括其說明書、附圖及摘要作為參照而全部包含于此。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滾動軸承。
技術介紹
在各種產業設備中使用大量的滾動軸承。滾動軸承具備內圈、外圈、多個滾動體和保持架。滾動體設置于內圈和外圈之間。保持架保持滾動體。例如,如圖7所示,在對殼體97內的旋轉軸95進行支撐的滾動軸承90中,內圈91外嵌而安裝于旋轉軸95,外圈92安裝于殼體97的內周面98。特別是,在滾動軸承90是深溝球軸承且是作用有一方向的軸向載荷的軸承的情況下,內圈91和旋轉軸95以“過盈配合”的狀態進行組裝。與此相對地,外圈92和殼體97以“間隙配合”的狀態進行組裝的情況較多。因此,在旋轉軸95正在旋轉的使用狀態下,在外圈92和殼體97之間容易產生爬行(creep)(外圈92相對于殼體97的周向上的滑動)。如果產生爬行,則存在例如外圈92損傷殼體97的可能性。因此,提出了一種將用于抑制爬行產生的環狀槽93形成于外圈92的外周面92b的滾動軸承(參照日本特開2006-322579號公報)。根據該滾動軸承90,能夠抑制在作用有徑向的較大的載荷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的爬行。在作用有這樣的載荷的情況下容易產生的爬行是外圈92向軸承旋轉方向的相同方向緩慢地滑動的爬行。產生如上所述的爬行的機理被推測如下。即,在對滾動軸承90作用有徑向的較大的載荷的情況下,球94承受高負載且在外圈滾道槽96通過,這時,作為球94的正下方的外圈外周側局部發生彈性變形。球94沿外圈滾道槽96移動。因此,外圈92發生脈動變形(脈動位移)。由此,由于(在未形成環狀槽93的情況下)外圈92的與殼體97的接觸區域中的彈性變形而產生相對滑動。可認為,通過該相對滑動,產生外圈向軸承旋轉方向的相同方向緩慢地滑動的爬行。因此,通過將環狀槽93形成于外圈92,抑制如上所述的相對滑動的產生,從而抑制爬行。該環狀槽93著眼于成為爬行的產生原因的徑向的較大的載荷作用于滾動軸承90這一點。然而,在除了徑向的載荷之外具有軸向的成分的載荷也作用于滾動軸承的情況下,也被認為需要有效地抑制爬行。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滾動軸承,其在除了徑向的載荷之外具有軸向的成分的載荷也作用于滾動軸承的情況下,也能夠有效地抑制爬行。本專利技術的一個方式的滾動軸承在結構上的特征為,具備:內圈;外圈;多個滾動體,設置于所述內圈和所述外圈之間;及保持架,保持所述多個滾動體,所述內圈和所述外圈中的一方是旋轉圈且另一方是固定圈,安裝于對方部件的所述固定圈的嵌合面分別形成于第一局部周面和第二局部周面,所述第一局部周面是位于所述固定圈的徑向外側且與所述對方部件相對的面中的形成于軸向一側的局部周面,所述第二局部周面是所述面中的相比所述第一局部周面形成于軸向另一側的局部周面,在所述第一局部周面與所述第二局部周面之間形成有抑制爬行用的環狀槽,所述環狀槽具有在作用有徑向的額定靜載荷時該環狀槽的槽底部不能與所述對方部件接觸的深度。附圖說明前述及后述的本專利技術的特征及優點通過下面的具體實施方式的說明并參照附圖而明確,其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件。圖1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滾動軸承的一例的剖視圖。圖2是示出載荷作用于外圈的情況下的外圈的形變分布的說明圖。圖3是示出在圖1所示的滾動軸承中作用于殼體內周面的面壓力分布的說明圖。圖4是示出滾動軸承的其他方式的剖視圖。圖5是示出以往的滾動軸承的一部分的剖視圖。圖6是示出在以往的滾動軸承中作用于殼體內周面的面壓力分布的說明圖。圖7是示出以往的滾動軸承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在下文中,基于附圖對本專利技術的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圖1是示出本專利技術的滾動軸承的一例的剖視圖。在圖1中,滾動軸承7設置于具有殼體2以及旋轉軸4的旋轉裝置,將旋轉軸4支撐為相對于殼體2旋轉自如。旋轉軸4具有小徑軸部4a和大徑軸部4b。滾動軸承7外嵌而安裝于小徑軸部4a。大徑軸部4b的外徑比該小徑軸部4a大。滾動軸承7的內圈11處于從軸向與大徑軸部4b接觸的狀態。在殼體2的內周面3(在下文中也稱為殼體內周面3)的軸向一側設置有環狀部5。滾動軸承7的外圈12處于從軸向與環狀部5接觸的狀態。滾動軸承7具備內圈11、外圈12、多個滾動體以及環狀的保持架14。內圈11外嵌而安裝于旋轉軸4。外圈12安裝于殼體內周面3。滾動體設置于內圈11與外圈12之間。保持架14保持滾動體。本實施方式的滾動體是球13。圖1所示的滾動軸承7是深溝球軸承。殼體2的環狀部5將外圈12從軸向一側向軸向另一側按壓。旋轉軸4的大徑軸部4b將內圈11從軸向另一側向軸向一側按壓。這樣,環狀部5和大徑軸部4b分別設置于殼體2以及旋轉軸4,處于對滾動軸承7施加有軸向的載荷(預壓力)的狀態。在本實施方式中,內圈11和旋轉軸4以“過盈配合”的狀態組裝。內圈11緊貼而嵌合于旋轉軸4,能夠與旋轉軸4一體旋轉。外圈12安裝于處于固定狀態的殼體2。該外圈12以“間隙配合”的狀態組裝于殼體內周面3。因此,在旋轉軸4與內圈11一起旋轉的使用狀態下,在外圈12和殼體2之間存在產生爬行(外圈12相對于殼體2的周向的滑動)的情況。另外,在下文中也對爬行進行說明。在內圈11的外周面設置有供球13滾動的內圈滾道槽(滾道面)11a。在外圈12的內周面設置有供球13滾動的外圈滾道槽(滾道面)12a。多個球13設置于內圈11與外圈12之間的環狀空間15。如果滾動軸承7旋轉(內圈11旋轉),則這些球13以被保持架14保持的狀態在內圈滾道槽11a和外圈滾道槽12a滾動。保持架14能夠以沿周向隔開預定間隔(等間隔)的方式保持多個球13。因此,在保持架14沿周向形成有多個用于容納球13的兜孔18。本實施方式的保持架14具有圓環部14a和多個柱部14b。圓環部14a設置于球13的軸向一側。柱部14b從該圓環部14a向軸向另一側延伸。位于圓環部14a的軸向另一側且周向上相鄰的一對柱部14b、14b之間形成兜孔18。保持架14也可以是其他形態,例如能夠形成為在軸向另一側也具有圓環部的結構。在本實施方式的滾動軸承7中,作為固定圈的外圈12安裝于殼體2(對方部件)。該外圈12的外周面成為相對于殼體2(內周面3)的嵌合面22。在該嵌合面22形成有環狀槽32。環狀槽32由在周向上連續的環狀的凹槽構成。其剖面形狀沿周向相同而不變化。環狀槽32以從嵌合面22的軸向的中央部偏向軸向一側的方式設置。在下文中也對環狀槽32的位置進行說明。在嵌合面22上設置有環狀槽32。外圈12在該環狀槽32的軸向兩側具有圓筒部36、37。該圓筒部36、37的外周面36a、37a成為由以滾動軸承7的軸承中心線C0為中心的圓筒面構成并能夠沿殼體2(內周面3)接觸的面。如圖1所示,在包含軸承中心線C0的剖面中,圓筒部36、37的外周面36a、37a的剖面形狀具有與軸承中心線C0平行的直線形狀。在嵌合面22中環狀槽32以向軸向一側偏移位置的方式形成。由此,軸向一側的圓筒部36(圓筒形狀的外周面36a)的軸向尺寸比軸向另一側的圓筒部37(圓筒形狀的外周面37a)的軸向尺寸短(Y1<Y2)。如上所述,對滾動軸承7施加有軸向的預壓力。即,除了對滾動軸承7作用有徑向的載荷之外,還作用有軸向的載荷。因此,球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滾動軸承,具備:內圈;外圈;多個滾動體,設置于所述內圈與所述外圈之間;及保持架,保持所述多個滾動體,其中,所述內圈和所述外圈中的一方是旋轉圈且另一方是固定圈,安裝于對方部件的所述固定圈的嵌合面分別形成于第一局部周面和第二局部周面,所述第一局部周面是位于所述固定圈的徑向外側且與所述對方部件相對的面中的形成于軸向一側的局部周面,所述第二局部周面是所述面中的相比所述第一局部周面形成于軸向另一側的局部周面,在所述第一局部周面與所述第二局部周面之間形成有抑制爬行用的環狀槽,所述環狀槽具有在作用有徑向的額定靜載荷時該環狀槽的槽底部不能與所述對方部件接觸的深度。
【技術特征摘要】
2016.04.04 JP 2016-0751431.一種滾動軸承,具備:內圈;外圈;多個滾動體,設置于所述內圈與所述外圈之間;及保持架,保持所述多個滾動體,其中,所述內圈和所述外圈中的一方是旋轉圈且另一方是固定圈,安裝于對方部件的所述固定圈的嵌合面分別形成于第一局部周面和第二局部周面,所述第一局部周面是位于所述固定圈的徑向外側且與所述對方部件相對的面中的形成于軸向一側的局部周面,所述第二局部周面是所述面中的相比所述第一局部周面形成于軸向另一側的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神保友彥,
申請(專利權)人:株式會社捷太格特,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日本,JP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