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音樂教學器材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包括:手柄、棒體、防護圈;所述防護圈設置在手柄的外壁上,且防護圈與手柄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棒體位于手柄的一側,且棒體與手柄通過螺紋擰接相連接;所述開關位于手柄的外壁上,且開關與手柄通過鑲嵌方式相連接;所述干電池位于手柄的內部,且干電池與手柄通過嵌入方式相連接;所述電池蓋位于手柄的一端,且電池蓋與手柄通過卡合方式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以上結構上的改進,具有結結構設計簡單合理、使用方便、在使用過程中可將手套在手帶中,避免在指揮過程中指揮棒出現掉落的現象的優點,從而有效的解決了現有裝置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
本技術涉及音樂教學器材
,尤其涉及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
技術介紹
指揮棒始見于1594年,當時的指揮棒比較像一支打磨光滑的木制手杖,是神父在修女謳歌時所使用的,主要是對節奏的強調,并且被賦予濃烈的宗教意義,而今天較常用的指揮棒,大概在1820年出現,由德國作曲家、小提琴家及指揮家路易斯·施波爾進使用,在此之前,指揮家并不允許使用指揮棒演出,而在很多歐洲地區,指揮棒至今仍被稱為“節奏棒”,指揮棒的作用,相當于一個延長的手臂,尤其是在偏快速度的樂團全奏、需要指揮動作幅度很大很堅定的時候,因為隨著樂團規模的增大,指揮需要有一個更加有效的方式傳遞自己的手臂揮動的節拍。現有音樂教學指揮棒普遍存在整體外觀和手感不佳,教師長時間使用指揮棒會出現手心出汗、打滑,指揮棒出現掉落現象,也經常發生指揮棒放置不當造成不必要的損壞或丟失,且對于教師來說不能很好的與學生產生很好的互動。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現有音樂教學指揮棒普遍存在整體外觀和手感不佳,教師長時間使用指揮棒會出現手心出汗、打滑,指揮棒出現掉落現象,也經常發生指揮棒放置不當造成不必要的損壞或丟失,且對于教師來說不能很好的與學生產生很好的互動。本技術的目的與功效,由以下具體技術方案所達成: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包括:手柄、棒體、防護圈、開關、干電池、電池蓋、手帶、第一LED燈帶、第二LED燈帶、第三LED燈帶、第四LED燈帶;所述防護圈設置在手柄的外壁上,且防護圈與手柄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棒體位于手柄的一側,且棒體與手柄通過螺紋擰接相連接;所述開關位于手柄的外壁上,且開關與手柄通過鑲嵌方式相連接;所述干電池位于手柄的內部,且干電池與手柄通過嵌入方式相連接;所述干電池與開關通過電性方式相連接;所述電池蓋位于手柄的一端,且電池蓋與手柄通過卡合方式相連接;所述手帶位于手柄的外側,且手帶與手柄通過套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一LED燈帶位于棒體外壁的一側,且第一LED燈帶與棒體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二LED燈帶位于第一LED燈帶的一側,且第二LED燈帶與棒體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三LED燈帶位于第二LED燈帶的一側,且第三LED燈帶與棒體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四LED燈帶位于第三LED燈帶的一側,且第四LED燈帶與棒體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本技術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所述手柄的頂端設置有圓形凹槽,且開關與凹槽通過嵌入方式相連接。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本技術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所述手柄的兩側設置有環形凹槽,且手帶與凹槽通過套合方式相連接。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本技術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所述棒體的外壁上設置有環形凹槽,且第一LED燈帶、第二LED燈帶、第三LED燈帶、第四LED燈帶粘合在環形凹槽內側。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本技術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所述防護圈的外壁上設有波紋狀凸起,且防護圈的內部設置有吸濕層。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本技術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所述開關為四聯開關。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化,本技術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所述第一LED燈帶、第二LED燈帶、第三LED燈帶、第四LED燈帶為柔性LED光帶,且第一LED燈帶、第二LED燈帶、第三LED燈帶、第四LED燈帶與干電池通過電性方式相連接。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運用,本技術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1、本技術防護圈的外壁設有波紋狀凸起,且防護圈的內部設有吸濕層的設置,指揮者時間長使用指揮棒會出現手心出汗、打滑,指揮棒出現掉落現象。2、本技術手柄的兩側設置有環形凹槽,且手帶與凹槽通過套合方式相連接,指揮棒放置不當造成不必要的損壞或丟失。3、本技術第一LED燈帶、第二LED燈帶、第三LED燈帶、第四LED燈帶為柔性LED光帶,且第一LED燈帶、第二LED燈帶、第三LED燈帶、第四LED燈帶與干電池通過電性方式相連接,教師可通過四聯開關快速變換燈帶的顏色,學生根據燈帶變換的顏色做出相應的操作,以便教師與學生進行更好的互動,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4、本技術通過以上結構上的改進,具有結結構設計簡單合理、使用方便、在使用過程中可將手套在手帶中,避免在指揮過程中指揮棒出現掉落的現象的優點,從而有效的解決了現有裝置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的A處爆炸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的B處爆炸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的開關結構示意圖。圖中:手柄1、棒體2、防護圈3、開關4、干電池5、電池蓋6、手帶7、第一LED燈帶8、第二LED燈帶9、第三LED燈帶10、第四LED燈帶11。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炯夹g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至圖4,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包括手柄1、棒體2、防護圈3、開關4、干電池5、電池蓋6、手帶7、第一LED燈帶8、第二LED燈帶9、第三LED燈帶10、第四LED燈帶1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圈3設置在手柄1的外壁上,且防護圈3與手柄1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棒體2位于手柄1的一側,且棒體2與手柄1通過螺紋擰接相連接;所述開關4位于手柄1的外壁上,且開關4與手柄1通過鑲嵌方式相連接;所述干電池5位于手柄1的內部,且干電池5與手柄1通過嵌入方式相連接;所述干電池6與開關4通過電性方式相連接;所述電池蓋6位于手柄1的一端,且電池蓋6與手柄1通過卡合方式相連接;所述手帶7位于手柄1的外側,且手帶7與手柄1通過套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一LED燈帶8位于棒體2外壁的一側,且第一LED燈帶8與棒體2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二LED燈帶9位于第一LED燈帶8的一側,且第二LED燈帶9與棒體2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三LED燈帶10位于第二LED燈帶9的一側,且第三LED燈帶10與棒體2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四LED燈帶11位于第三LED燈帶10的一側,且第四LED燈帶11與棒體2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具體的,防護圈的外壁設有波紋狀凸起,且防護圈的內部設有吸濕層,可以在指揮者時間長使用指揮棒會出現手心出汗、打滑,避免指揮棒出現掉落現象。具體的,手柄的兩側設置有環形凹槽,且手帶與凹槽通過套合方式相連接,避免指揮棒放置不當造成不必要的損壞或丟失。具體的,第一LED燈帶位于棒體外壁的一側,且第一LED燈帶與棒體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可以使指揮者快速變換棒體的顏色,從而使學習者根據棒體變換的顏色做出相應的操作,以便指揮者與學習者更好的進行互動,從而提高教學的質量。具體使用方法與作用:使用該裝置時,先將棒體2擰接在手柄1上,然后打開電池蓋6,裝入干電池5,再將手握住防護圈3、套在手帶7中,分別按下的開關4中的按鈕,第一LED光帶8、第二LED光帶9、第三LED光帶10、第四LED光帶11可分別呈現出紅、黃、綠、藍四種不同顏色,教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包括:手柄(1)、棒體(2)、防護圈(3)、開關(4)、干電池(5)、電池蓋(6)、手帶(7)、第一LED燈帶(8)、第二LED燈帶(9)、第三LED燈帶(10)、第四LED燈帶(1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圈(3)設置在手柄(1)的外壁上,且防護圈(3)與手柄(1)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棒體(2)位于手柄(1)的一側,且棒體(2)與手柄(1)通過螺紋擰接相連接;所述開關(4)位于手柄(1)的外壁上,且開關(4)與手柄(1)通過鑲嵌方式相連接;所述干電池(5)位于手柄(1)的內部,且干電池(5)與手柄(1)通過嵌入方式相連接;所述干電池(5)與開關(4)通過電性方式相連接;所述電池蓋(6)位于手柄(1)的一端,且電池蓋(6)與手柄(1)通過卡合方式相連接;所述手帶(7)位于手柄(1)的外側,且手帶(7)與手柄(1)通過套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一LED燈帶(8)位于棒體(2)外壁的一側,且第一LED燈帶(8)與棒體(2)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二LED燈帶(9)位于第一LED燈帶(8)的一側,且第二LED燈帶(9)與棒體(2)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三LED燈帶(10)位于第二LED燈帶(9)的一側,且第三LED燈帶(10)與棒體(2)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四LED燈帶(11)位于第三LED燈帶(10)的一側,且第四LED燈帶(11)與棒體(2)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音樂教學指揮棒,包括:手柄(1)、棒體(2)、防護圈(3)、開關(4)、干電池(5)、電池蓋(6)、手帶(7)、第一LED燈帶(8)、第二LED燈帶(9)、第三LED燈帶(10)、第四LED燈帶(11);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圈(3)設置在手柄(1)的外壁上,且防護圈(3)與手柄(1)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棒體(2)位于手柄(1)的一側,且棒體(2)與手柄(1)通過螺紋擰接相連接;所述開關(4)位于手柄(1)的外壁上,且開關(4)與手柄(1)通過鑲嵌方式相連接;所述干電池(5)位于手柄(1)的內部,且干電池(5)與手柄(1)通過嵌入方式相連接;所述干電池(5)與開關(4)通過電性方式相連接;所述電池蓋(6)位于手柄(1)的一端,且電池蓋(6)與手柄(1)通過卡合方式相連接;所述手帶(7)位于手柄(1)的外側,且手帶(7)與手柄(1)通過套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一LED燈帶(8)位于棒體(2)外壁的一側,且第一LED燈帶(8)與棒體(2)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二LED燈帶(9)位于第一LED燈帶(8)的一側,且第二LED燈帶(9)與棒體(2)通過粘合方式相連接;所述第三LED燈帶(10)位于第二LED燈帶(9)的一側,且第三LED燈帶(10)與棒體(2)通過粘合方式相...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靜文,
申請(專利權)人:張靜文,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河北,13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