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規劃建筑單位,由外墻、內墻、樓板組成建筑結構,所述建筑結構有通向外部的交通道路,樓板將規劃建筑單位分隔為從頂層到底層的上下多層的樓層結構,內墻將每層建筑結構空間分隔為多個使用單元,所述規劃建筑單位有一個聚向點,所述使用單元圍繞所述聚向點排列,建筑結構呈向心圍合狀,所述規劃建筑單位從底層到頂層由聚向點向使用單元方向有至少一次的退臺。圍合中心樓間距以樓體縱向向外逐級退臺形式滿足日照采光要求,減少圍合的對邊樓體間距長度。以圍合中心向外縱向逐級退臺疊加樓層,以退臺形成戶外步行通道和私享花園,實現戶戶帶院、院門入戶。可用于規劃由多個所述規劃建筑單位排布組成的規劃建設單元。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專利技術涉及一種以建筑物為主要部分的規劃建筑單位,尤其是一種較高容積率和較高舒適度的花園式住宅樓房方案。
技術介紹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雖然地域遼闊,但是適宜于人們生活居住的人均土地面積并不高。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建設速度加快,使得城市土地供應和城市人口快速增加的矛盾日益突出。在這個過程中,如何更高效的利用城市土地供應,在有限的土地上建造更多和更適宜居住的樓房,是我國社會新的發展階段需要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是影響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在城市建設規劃中,影響土地利用效率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容積率,容積率是指一個規劃單元中的總建筑面積與用地面積的比率。在現在的樓房建設中,一般樓層越多,相同土地面積上的總建筑面積就越大。以住宅樓房為例,一般七層以下的多層樓房,容積率約為1.0-1.2,小高層則達到1.5,高層能夠達到2.0以上。但是容積率并不是唯一要考慮的指標,除了容積率外,規劃時還要考慮居住和使用者的舒適度,要提高舒適度,則往往需要降低容積率,樓間距、綠地率、樓房限高和車位數量也對舒適度有很大的影響。樓間距即是指相鄰樓房之間的距離。《民法通則》第八十三條規定,“不動產的相鄰各方,應當按照有利生產、方便生活、團結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確處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風、采光等方面的相鄰關系,給相鄰方造成妨礙或者損失的,應當停止侵害,排除障礙,賠償損失。”我國《民用建筑設計通則》JGJ37-87(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建設環境保護部標準,1987年10月1日起試行)第三章第3.1.2條規定:“建筑布局和間距應綜合考慮防火、日照、防噪、衛生等要求”,“建筑布局應有利于在夏季獲得良好的自然通風”。第3.1.3條規定日照標準:“住宅每戶至少有一個居室、宿舍應每層至少有半數以上的居室能獲得冬至日滿窗日照不少于1小時”。可見,樓間距主要是考慮通風、采光、消防等問題。樓間距的規定,就限制了樓房的建設密度,對容積率形成了制約。按照國家規定(設計規范)以冬至日照時間不低于1小時(房子最底層窗戶)為標準。間距是用建筑物室外坪至房屋檐口的高度/tan(a),a是指各地在冬至日正午時的太陽高度角。為了在城市中能夠呼吸到新鮮的空氣,欣賞到宜人景色,在規劃時要考慮綠地率指標,綠地率是指規劃建設用地范圍內的綠地面積與規劃建設用地面積之比。規劃用地范圍內的綠地面積增加了,綠地率提高了,那么可用的建筑用地面積就減少了,建筑密度和容積率也會降低。同樣的道理,樓房限高、車位數量乃至地面車位數量等因素都會影響居住者和使用者的舒適度,但是在改變這些指標提高舒適度時,容積率就可能降低。對于發展商來說,容積率決定地價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對于住戶來說,容積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適度。綠地率也是如此,綠地率高了,容積率就會較低,建筑密度一般也就較低,發展商可用于回收資金的面積就越少,而住戶就越舒服。目前在傳統的樓房設計方案中,主要是通過樓房高度和樓房間距來調整容積率,如果提高了容積率,則會造成居住環境不好,房屋價格不容易提高;要么居住適宜,但是容積率太低,可用于銷售的房屋面積少,這兩種情況都不利于讓買賣雙方滿意。目前缺少一種在保持較高容積率的情況下,通過提高綠地率,增加地面車位數量,降低樓房高度、提高樓間距的設計方案。-->在已經公開的專利技術中,有些專利考慮在現有土地的基礎上挖掘潛力,通過新穎的設計提高舒適度或者容積率。專利號為“02205313.1”的專利“戶戶帶花園或露臺的住宅”,公開了一種每單元兩戶的住宅,通過在建筑物的向陽面設置層層退臺的臺階狀結構,使每戶住宅能夠擁有在退臺上設置的與外界情景環境容為一體的室外空間。這項專利注重提高居住質量,建筑密度接近普通多層住宅,但是在占用相同地表的情況下,因為樓層不高,可用于銷售的建筑面積小,而且根據國家規定的樓間距計算方法,會根據頂層的樓高和底層的寬度計算樓間距,退臺實際上浪費了可用的建筑空間,對土地利用率不高,不適合城市規劃。專利號為“200510200249.8”的專利“后仰式多、高層花園洋房”,公開了一種樓體為多、高層鋼筋混凝土現澆結構的樓房,包括分戶承重墻、樓板,樓體呈后仰形,自下向上有退臺層,退臺面樓板向前懸挑,構成部分空中花園底板。分戶承重墻可延伸到退臺面上,形成退臺上的分戶院墻。樓體后仰部分可以有支撐結構。該專利技術方案在不增加占地面積的情況下,為每戶居民增加了空中花園,比傳統建筑更加親近自然,滿足了人類親近土地、親近綠色、親近陽光的渴望。但是整個樓體結構呈后仰形,樓體不規則,需要除墻體之外的加固手段,增加了成本,而且其花園利用的仍然是原來的樓房空間,土地利用率不高。專利號為“200410010046.8”的專利“一種以庭院為核心的低層住宅”,公開了一種有庭院的低層住宅,每單元僅供一戶家庭居住,主庭院被主建筑、墻或柵欄、外院和鄰戶主建筑所圍合,形成“四合院”。使人既享受到四合院的親切與幽靜,又享受到獨立別墅或雙拼別墅的居住質量。但是每單元僅供一戶使用,不能充分利用土地,容積率低,可用于綠化的地表面積也少,不適合城市規劃。從以上三個專利技術方案看,現在的建筑設計中,已經出現了用-->退臺和圍合的方法,以增加綠化面積,提高人們居住的舒適度,但是這兩種方法單獨使用時,都是以大大降低容積率為前提的,城市土地供應非常有限,這些方案不適合城市化建設的要求。
技術實現思路
(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包含圍合和退臺兩種建筑風格的建筑物,以這種建筑物為主要建筑形式實現整個規劃社區內的較高容積率和較高舒適度的住宅規劃方案。(二)技術方案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采取以下方案:一種規劃建筑單位,由外墻、內墻、樓板組成建筑結構,建筑結構有通向外部的交通道路,樓板將建筑結構分隔為從頂層到底層的上下多層的樓層結構,內墻將每層建筑結構空間分隔為多個使用單元,規劃建筑單位中有一個聚向點,所述使用單元圍繞所述聚向點排列,建筑結構呈向心圍合狀,所述建筑結構從底層到頂層由聚向點向使用單元方向有至少一次的退臺。退臺是指在下一樓層頂面上不延續所述下一樓層建筑墻體的露天向內退進部分。其中,規劃建筑單位中相鄰的多個使用單元組成同朝向的使用單元組,相鄰所述使用單元組之間的朝向形成一定角度,相鄰所述使用單元組連接為一體使所述向心圍合為多面向心圍合。其中,使用單元組的數量可以為兩組、三組或者四組,相鄰使用單元組之間的朝向形成的夾角在70至150度之間。其中,規劃建筑單位相鄰的多個使用單元也可以組成單體樓,多個單體樓圍繞聚向點呈向心圍合。其中,單體樓數量可以為兩個、三個或者四個。其中,設有所述退臺的每個樓層通有至少一個樓梯口或者電梯口,所述樓梯口或電梯口與退臺連接,退臺形成所述樓層的露天步行-->通道。所述樓梯可以為與退臺銜接的外掛式樓梯。所述退臺還可以分為遠離聚向點的私享區和靠近聚向點的步行通道區,步行通道區與樓梯口或電梯口連接或者同時與樓梯口和電梯口連接,私享區隔離為獨立小院,步行通道區與所述獨立小院間設置出入口。其中的露天步行通道是指沒有上蓋的步行空間,獨立小院是退臺上屬公共使用和公共維護范圍、但在實際使用中分隔給與小院相接的使用單元業主私享的區域。其中,使用單元的內側外墻開有用于采光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規劃建筑單位,由外墻、內墻、樓板組成建筑結構,所述建筑結構有通向外部的交通道路,樓板將所述建筑結構分隔為從頂層到底層的上下多層的樓層結構,內墻將每層建筑結構空間分隔為多個使用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規劃建筑單位有一個聚向點,所述使用單元圍繞所述聚向點排列,所述建筑結構圍繞聚向點呈向心圍合狀,所述建筑結構從底層到頂層由聚向點向使用單元方向有至少一次的退臺。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規劃建筑單位,由外墻、內墻、樓板組成建筑結構,所述建筑結構有通向外部的交通道路,樓板將所述建筑結構分隔為從頂層到底層的上下多層的樓層結構,內墻將每層建筑結構空間分隔為多個使用單元,其特征在于:所述規劃建筑單位有一個聚向點,所述使用單元圍繞所述聚向點排列,所述建筑結構圍繞聚向點呈向心圍合狀,所述建筑結構從底層到頂層由聚向點向使用單元方向有至少一次的退臺。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規劃建筑單位,其特征在于:所述規劃建筑單位相鄰的多個使用單元組成同朝向的使用單元組,相鄰所述使用單元組之間的朝向形成一個夾角,相鄰所述使用單元組連接為一體使所述向心圍合為多面向心圍合。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規劃建筑單位,其特征在于:所述規劃建筑單位相鄰的多個使用單元組成單體樓,多個所述單體樓圍繞聚向點呈向心圍合。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規劃建筑單位,其特征在于:所述使用單元組的數量為兩組、三組或者四組,相鄰使用單元組之間的朝向形成的夾角在70至150度之間。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規劃建筑單位,其特征在于:所述單體樓數量為兩個、三個或者四個。6、如權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規劃建筑單位,其特征在于:設有所述退臺的每個樓層通有至少一個樓梯口或者電梯口,所述樓梯口或者電梯口與退臺連接,退臺形成所述樓層的露天步行通道。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規劃建筑單位,其特...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力,
申請(專利權)人:馬力,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1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