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name of the present invention is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adding material manufacturing. A system (300) for adding material to an object (102) includes a source (302) of a raw material line (106); a rigid mechanism (112), which receives the raw material line (106) from the source (302) and converts resin (110) from the first or at least part of the uncured state to the rigid or at least part of the uncured state; a delivery guide plate (116), which deposits the raw material line (106) along a printing path (114); and a feeding mechanism (126), which feeds. The raw material line (106) transforms the resin (110) from the rigid at least partially uncured state to the second at least partially uncured state through the delivery guide plate (116) and the de-rigid mechanism (118); and the curing mechanism (120), which transforms the resin (110) from the second at least partially uncured state to the least partially cured state.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增材制造的系統和方法
本公開內容涉及增材制造。
技術介紹
增材制造工藝可以包括從打印頭或噴嘴分配或擠出原料材料,該打印頭或噴嘴能夠在計算機控制下在三維中移動以制造零件。取決于原料材料的特性,其前進通過打印頭可能是困難的或導致不期望的作用。例如,當原料材料是粘性材料或包括粘性材料時,原料材料可能膠著、阻塞或以其它方式污染打印頭。作為另一個實例,當原料材料包括細長碳纖維或其它纖維時,纖維可能扭結、斷裂或以其它方式扭曲并且變得損壞或阻塞打印頭。作為又另一個實例,當原料材料是未固化或部分固化的可固化樹脂或包括未固化或部分固化的可固化樹脂時,樹脂可能不期望地在打印頭內部逐步地固化以逐漸地阻塞打印頭,并且部分地或完全地阻礙原料材料通過打印頭的操作性前進。
技術實現思路
因此,旨在解決至少上述問題的裝置和方法將發現效用。下述是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主題的實例的非窮盡性列舉,其可以要求保護或可以不要求保護。根據本專利技術的主題的一個實例涉及用于增材制造物體的系統。該系統包括原料線的來源、剛性化機構、遞送導板(deliveryguide)、進料機構、去剛性化機構和固化機構。起源于來源的原料線包括至少部分地包封在處于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的樹脂中的細長纖維。剛性化機構用于從來源接收原料線,其中原料線的樹脂處于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剛性化機構配置為將原料線的樹脂從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轉化為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與當樹脂處于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時相比,當樹脂處于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時原料線和樹脂更加剛性。遞送導板用于從剛性化機構接收原料線,其中樹脂處于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遞送 ...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用于增材制造物體(102)的系統(300),所述系統(300)包括:原料線(106)的來源(302),其中起源于所述來源(302)的所述原料線(106)包括至少部分地包封在樹脂(110)中的細長纖維(108),所述樹脂(110)處于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剛性化機構(112),其從所述來源(302)接收所述原料線(106),其中所述原料線(106)的樹脂(110)處于所述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其中所述剛性化機構(112)配置為將所述原料線(106)的樹脂(110)從所述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轉化為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并且其中與當所述樹脂(110)處于所述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時相比,當所述樹脂(110)處于所述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時所述原料線(106)和所述樹脂(110)更加剛性;遞送導板(116),其從所述剛性化機構(112)接收所述原料線(106),其中所述樹脂(110)處于所述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其中所述遞送導板(116)配置為沿著打印路徑(114)沉積所述原料線(106);進料機構(126),其配置為進給所述原料線(106)通過所述遞送導板(116);去剛性 ...
【技術特征摘要】
2017.07.06 US 15/642,7051.一種用于增材制造物體(102)的系統(300),所述系統(300)包括:原料線(106)的來源(302),其中起源于所述來源(302)的所述原料線(106)包括至少部分地包封在樹脂(110)中的細長纖維(108),所述樹脂(110)處于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剛性化機構(112),其從所述來源(302)接收所述原料線(106),其中所述原料線(106)的樹脂(110)處于所述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其中所述剛性化機構(112)配置為將所述原料線(106)的樹脂(110)從所述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轉化為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并且其中與當所述樹脂(110)處于所述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時相比,當所述樹脂(110)處于所述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時所述原料線(106)和所述樹脂(110)更加剛性;遞送導板(116),其從所述剛性化機構(112)接收所述原料線(106),其中所述樹脂(110)處于所述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其中所述遞送導板(116)配置為沿著打印路徑(114)沉積所述原料線(106);進料機構(126),其配置為進給所述原料線(106)通過所述遞送導板(116);去剛性化機構(118),其配置為隨著所述原料線(106)穿過所述遞送導板(116)或隨著所述原料線(106)離開所述遞送導板(116),將所述原料線(106)的樹脂(110)從所述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轉化為第二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從而,在所述原料線(106)通過所述遞送導板(116)沿著所述打印路徑(114)沉積之前,離開所述遞送導板(116)的所述原料線(106)的樹脂(110)處于所述第二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其中與當所述樹脂(110)處于所述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時相比,當所述樹脂(110)處于所述第二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時所述原料線(106)和所述樹脂(110)剛性較低;和固化機構(120),其配置為將通過所述遞送導板(116)沿著所述打印路徑(114)沉積的原料線(106)的樹脂(110)從所述第二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轉化為至少部分固化狀態。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系統(300),其中:處于所述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的所述原料線(106)具有大于0.08GPa且小于或等于0.1GPa的剪切模量;處于所述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的所述原料線(106)具有大于0.1GPa的剪切模量;和處于所述第二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的所述原料線(106)具有小于或等于0.1GPa的剪切模量。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統(300),其中:所述剛性化機構(112)配置為從處于所述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的所述原料線(106)的樹脂(110)收回熱量以將所述原料線(106)的樹脂(110)從所述第一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轉化為所述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和所述去剛性化機構(118)配置為加熱處于所述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的所述原料線(106)的樹脂(110)以將所述原料線(106)的樹脂(110)從所述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轉化為所述第二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系統(300),進一步包括控制系統(130),其中:所述控制系統(130)包括至少一個傳感器(132),所述傳感器(132)配置為感測與所述原料線(106)相關聯的至少一種物理特征;和所述控制系統(130)配置為至少部分地基于與所述原料線(106)相關聯的所述至少一種物理特征主動地控制所述剛性化機構(112)、所述進料機構(126)、所述去剛性化機構(118)或所述固化機構(120)中的至少一個。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系統(300),其中所述控制系統(130)配置為至少部分地基于與所述原料線(106)相關聯的至少一種物理特征主動地控制所述剛性化機構(112),以控制處于所述剛性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的樹脂(110)的剛度。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系統(300),其中所述控制系統(130)配置為至少部分地基于與原料線(106)相關聯的至少一種物理特征主動地控制所述進料機構(126),以控制所述原料線(106)的進料速率。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系統(300),其中所述控制系統(130)配置為至少部分地基于與原料線(106)相關聯的至少一種物理特征主動地控制所述去剛性化機構(118),以控制處于所述第二至少部分未固化狀態的樹脂(110)的剛度。8.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系統(300),其中所述控制系統(130...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M·S·威倫斯基,S·F·哈里森,N·S·埃文斯,F·托里斯,
申請(專利權)人:波音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美國,US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