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解決了現有的裝配式道路橋梁結構不穩固,抗震性差,承臺與墩柱整體預制重量大,給運輸和吊裝帶來不便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包括所述樁基上方設置有承臺,所述承臺的上表面中部設置凹槽,所述墩柱的下端設置與所述凹槽匹配的墩塊,所述墩塊的厚度小于所述凹槽的槽深,所述樁基的上層和墩塊對應設置縱向的鋼筋孔道,連接鋼筋從樁基的上層向上延伸依次穿過所述承臺和所述墩塊內部,所述墩塊與所述凹槽的頂部之間鋪設混凝土形成壓制層,所述樁基和所述承臺的連接處、所述承臺和墩塊的連接處均設置耗能裝置。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具有結構穩固、抗震性強,墩柱和墩塊整體重量有所減輕等優點。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
本技術涉及橋梁
,具體涉及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
技術介紹
為了快速施工和減少施工對周邊環境的影響,在道路橋梁修建時,現在大都采用裝配式施工方法,常用的方法是:樁基及承臺現場澆筑,墩柱進行預制后吊裝與承臺進行連接。由于墩柱的根部與承臺相接處是墩柱結構中最薄弱的部位,但該處常常又是最大剪力和彎矩發生的位置。上述裝配式墩柱投入使用后,常出現一些問題:一方面在地震的時候,墩柱與承臺連接的地方極容易因為地震振動而產生錯位,嚴重時,斷裂倒塌,另一方面,橋面長期的運行,重機械碾壓,牽引,容易出現墩柱根部附近混凝土發生輕微開裂,豎向抗壓承載力不足;當破壞程度重的,在橫向荷載的作用下,墩柱與承臺連接處易發生相對錯動甚至斷裂。在現有技術中,專利CN206635791U中實現了將墩柱與上承臺進行一體預制來解決以往連接處容易出現病害的問題,但是這樣會導致墩柱的重量大幅增加,給整個運輸和吊裝設備均帶來負擔,甚至無法實施。即在地震發生時,能量從底部向上部傳遞,產生橫向作用力,容易引起錯位斷裂,當橋面存在橫向載荷時,能量從上向下傳遞,同樣會在連接處產生橫向作用力,產生錯位,因此,在樁基和承臺之間,承臺和墩柱之間均需要對上下傳遞來的能量進行削弱。綜上,結合現有技術,設計一種提高橋梁墩柱結構穩固性、抗震性的墩柱結構對于道路橋梁來說具有重要意義。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現有的裝配式道路橋梁結構不穩固,抗震性差,承臺與墩柱整體預制重量大,給運輸和吊裝帶來不便。本技術提供了解決上述問題的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本技術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包括樁基、承臺和墩柱,所述樁基上方設置有承臺,所述承臺的上表面中部設置凹槽,所述墩柱的下端設置與所述凹槽匹配的墩塊,所述墩塊的厚度小于所述凹槽的槽深,所述樁基的上層和墩塊對應設置縱向的鋼筋孔道,連接鋼筋從樁基的上層向上延伸依次穿過所述承臺和所述墩塊內部,所述墩塊與所述凹槽的頂部之間鋪設混凝土形成壓制層,所述樁基和所述承臺的連接處、所述承臺和墩塊的連接處均設置耗能裝置。本技術的設計原理為:為了增強墩柱與承臺的連接處在受力或者地震時的穩固性,本申請在墩柱在于與承臺連接的下端位置設置墩塊,以增大二者接觸部位的面積,在承臺上設置凹槽,使得墩塊卡入凹槽中,承臺凹槽的凸起部位對墩塊有橫向的限位作用,在發生墩柱上產生橫向載荷時,承臺可以對其進行限位,防止發生橫向錯位,對于縱向上墩塊和承臺的連接,采用連接鋼筋進行連接,而且連接鋼筋起始于樁基的上層,即連接了樁基、承臺和墩柱,使得整個結構整體性更強,更穩固;在樁基與承臺的連接處、承臺與墩塊的連接處設置耗能裝置,無論能量從上向下傳遞,還是從下向上傳遞,均會經過二次耗能,大大消耗掉連接處的能量,削弱外力對墩柱結構的影響,從而保證整個墩柱結構的穩固性和抗震性。為了使得減輕墩柱與墩塊的總重量,本申請控制了墩塊的厚度,在墩塊卡入凹槽后,墩塊的表面距離凹槽的頂部還保持一定的距離,在這部分空間澆筑混凝土層,從而將墩塊內嵌在所述承臺和混凝土層中,這樣既實現墩柱的重量增加不多而且連接處的結構更穩固。本技術優選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所述墩柱與所述墩塊為整體預制結構,避免墩柱出現連接薄弱點部位。本技術優選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所述耗能裝置為粘滯阻尼器。本技術優選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所述墩塊的邊沿與所述樁基的邊沿在縱向上保持齊平,這樣有利于連接鋼筋從樁基一直貫穿至墩塊。本技術優選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所述鋼筋孔道的數量為多個,有利于增強縱向上的連接,增強穩固性。本技術優選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所述承臺和所述墩塊之間設置墊塊,所述墊塊和所述墩塊、承臺之間灌注有水泥砂漿,與連接鋼筋共同作用,增強墩柱結構的穩固性。本技術優選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所述鋼筋孔道和鋼筋之間灌注水泥砂漿,與連接鋼筋共同作用,增強墩柱結構的穩固性。本技術具有如下的優點和有益效果:1、本技術通過在墩柱下端設置墩塊,承臺上設置能容納墩塊的凹槽,再在墩塊上鋪設混凝土,并通過連接鋼筋連接樁基、承臺、墩塊以及混凝土層,從而實現了道路橋梁的快速施工和結構穩固雙重效果。2、本技術通過在所述樁基和所述承臺的連接處、所述承臺和墩塊的連接處均設置耗能裝置,經過二次耗能,大大消耗掉連接處的能量,削弱外力對墩柱結構的影響,從而保證整個墩柱結構的穩固性和抗震性。3、本技術通過在連接鋼筋和鋼筋通孔以及墩塊和承臺之間灌注水泥砂漿,進一步提高了墩柱結構的穩固性。附圖說明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實施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申請的一部分,并不構成對本技術實施例的限定。在附圖中:圖1為本技術的正視結構圖。圖2為本技術的俯視結構圖。附圖中標記及對應的零部件名稱:1-樁基,2-承臺,20-凹槽,3-墩柱,4-墩塊,5-鋼筋孔道,6-耗能裝置,7-壓制層,8-水泥砂漿,9-連接鋼筋。具體實施方式為使本技術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結合實施例和附圖,對本技術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本技術的示意性實施方式及其說明僅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作為對本技術的限定。實施例1如圖1和圖2所示,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包括圓柱體的樁基1、方形的承臺2和方形的墩柱3,所述樁基1上方設置有方形的承臺2,所述承臺2的上表面中部設置凹槽20,所述墩柱3的下端一體預制與所述凹槽20匹配的墩塊4,所述墩塊4的厚度小于所述凹槽20的槽深,所述樁基1的上層和墩塊4上對應設置縱向的鋼筋孔道5,連接鋼筋9從樁基1的上層向上延伸依次穿過所述承臺2和所述墩塊4內部,所述墩塊4與所述凹槽20的頂部之間鋪設混凝土形成壓制層7,所述樁基1和所述承臺2的連接處、所述承臺2和墩塊4的連接處均設置耗能裝置6。具體實施時,先澆筑樁基1,并將連接鋼筋9一起澆筑固定在鋼筋孔道5中,再在樁基1上澆筑形成承臺2,并按照尺寸要求留下凹槽20,使得連接鋼筋9穿過承臺2,在凹槽20中設置混凝土墊塊,并將預制好的帶墩塊4的墩柱3吊裝放在凹槽20中,并使得連接鋼筋9穿過所述墩塊4的鋼筋孔道5,當墩柱3安裝好之后,用水泥砂漿8澆灌入墩塊4和凹槽20形成的間隙中,再在墩塊4和凹槽20之間的空間鋪設混凝土,從而連接樁基1、承臺2、墩柱3和混凝土層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結構穩固,提高耐久性。進一步地,所述樁基1的直徑為150cm,采用C25混凝土澆筑而成,所述承臺2的尺寸為長×寬×高=500cm×180cm×130cm,所述凹槽20的尺寸為長×寬×高=380cm×160cm×70cm,所述墩塊4的尺寸為長×寬×高=370cm×150cm×35cm,所述墩柱3的尺寸為長×寬×高=200cm×90cm,所述混凝土層的厚度為35cm,所述承臺2和所述混凝土層采用C30澆筑而成。進一步地,所述鋼筋孔道5的直徑為8cm,所述承臺2和所述墩塊4之間設置墊塊,所述墊塊的厚度為10cm。實施例2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與實施例1的區別在于,所述耗能裝置6為粘滯阻尼器,所述連接鋼筋9通過鋼筋連接器與粘滯阻尼器相連接。進一步地,所述墩塊4的鋼筋孔道5的數量為8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包括樁基(1)、承臺(2)和墩柱(3),所述樁基(1)上方設置有承臺(2),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臺(2)的上表面中部設置凹槽(20),所述墩柱(3)的下端設置與所述凹槽(20)匹配的墩塊(4),所述墩塊(4)的厚度小于所述凹槽(20)的槽深,所述樁基(1)的上層和墩塊(4)對應設置縱向的鋼筋孔道(5),連接鋼筋(9)從樁基(1)的上層向上延伸依次穿過所述承臺(2)和所述墩塊(4)內部,所述墩塊(4)與所述凹槽(20)的頂部之間鋪設混凝土形成壓制層(7),所述樁基(1)和所述承臺(2)的連接處、所述承臺(2)和墩塊(4)的連接處均設置耗能裝置(6)。
【技術特征摘要】
1.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包括樁基(1)、承臺(2)和墩柱(3),所述樁基(1)上方設置有承臺(2),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臺(2)的上表面中部設置凹槽(20),所述墩柱(3)的下端設置與所述凹槽(20)匹配的墩塊(4),所述墩塊(4)的厚度小于所述凹槽(20)的槽深,所述樁基(1)的上層和墩塊(4)對應設置縱向的鋼筋孔道(5),連接鋼筋(9)從樁基(1)的上層向上延伸依次穿過所述承臺(2)和所述墩塊(4)內部,所述墩塊(4)與所述凹槽(20)的頂部之間鋪設混凝土形成壓制層(7),所述樁基(1)和所述承臺(2)的連接處、所述承臺(2)和墩塊(4)的連接處均設置耗能裝置(6)。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配式道路橋梁墩柱結構,其特征在于,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莉,
申請(專利權)人:四川省建筑設計研究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四川,5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