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引水測控裝置,當虹吸管出水口被淹沒,再利用控制部控制第一電磁閥開啟,第二電磁閥關閉狀態,真空泵打開,開始抽取虹吸管內部的空氣,等一定時間后形成滿管虹吸引流時,虹吸管導通正常輸水,關閉真空泵,計量傳感器開始工作并實時計量,將流量數據傳輸給控制部匯集成累計值。當控制部流量的累計值達到設定閾值后,控制第一電磁閥開啟,第二電磁閥開啟,以使外界空氣進入虹吸管,虹吸管進氣后真空被破壞,虹吸引水停止。采用真空泵控制虹吸自動取水全過程,利用計量傳感器精準測量實時流量,實現各級明渠取水小型化、設備化,實現定量配水實時測控一體化,降低了成本以及功耗,使操控更加靈活方便。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引水測控裝置
本專利技術涉及水利工程
,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引水測控裝置。
技術介紹
現有明渠或者水池、塘堰、水壩等各類引水采用的取水引流、水量量測和開關控制是分離的,取水引流都需要在渠道上破堤開口,水量量測需要修建量水建筑物的同時安裝水位測量裝置,開關控制引水流入則采用啟閉各種各樣的閘門(或閥門)來完成。如需要遠程測控引水過程,則需要較強的電力供應來保證啟閉閘門(或閥門)和傳感器及配套的測控通訊終端的供電。并且在現有技術中,因需要修建閘室和量測水設施,造成土建投資大、建設時間長、占地面積大,為保障閘門啟閉一般需要市電作為電力供應才能保障長期工作,成本較高。綜上所述,如何提供一種成本低的、能夠實現引水測控一體化的引水測控裝置,是目前本領域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有鑒于此,本專利技術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成本低的、能夠實現引水測控一體化的引水測控裝置。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引水測控裝置,包括:吸水口用于設置在高水位渠道中、出水口用于設置在低水位渠道中的虹吸管,所述虹吸管通過第一電磁閥與兩端分別用于設置在高水位渠道和低水位渠道中的輸水汽管連接,所述輸水汽管與用于抽吸水氣的真空泵連接,所述輸水汽管上設置有用于控制通氣的第二電磁閥,所述虹吸管內設置有用于測量水量的計量傳感器,所述第一電磁閥、所述第二電磁閥、所述計量傳感器以及所述真空泵均與控制部控制連接。優選的,所述控制部包括用于現場控制的明渠引水測控終端以及與所述明渠引水測控終端連接的用于遠程控制的物聯網通訊控制終端。優選的,所述控制部與所述真空泵均與用于供電的蓄電池連接。優選的,所述虹吸管為U形虹吸管。優選的,所述第一電磁閥為常閉型電磁水氣閥,所述第二電磁閥為常開型電磁水氣閥。優選的,所述常閉型電磁水氣閥通過排氣控制信號線與所述明渠引水測控終端連接,所述常開型電磁水氣閥通過進氣控制信號線與所述明渠引水測控終端連接。優選的,所述計量傳感器為超聲波流量計。優選的,所述輸水汽管包括進水汽軟管和排水汽軟管,所述進水汽軟管和所述排水汽軟管通過所述真空泵連接。本專利技術提供的引水測控裝置,包括:吸水口用于設置在高水位渠道中、出水口用于設置在低水位渠道中的虹吸管,虹吸管通過第一電磁閥與兩端分別用于設置在高水位渠道和低水位渠道中的輸水汽管連接,輸水汽管與用于抽吸水氣的真空泵連接,輸水汽管上設置有用于控制通氣的第二電磁閥,虹吸管內設置有用于測量水量的計量傳感器,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計量傳感器以及真空泵均與控制部控制連接。其中,虹吸管設置在高水位渠道與低水位渠道之間的渠堤上,虹吸管的吸水口位于高水位渠道中,出水口位于低水位渠道中,當上游來水而下游無水時,控制部控制第一電磁閥關閉,防止從虹吸管進水,并將第二電磁閥關閉,防止漏水氣,再將真空泵打開,通過真空泵的抽吸將高水位渠道中的水汽通過輸水汽管送至低水位渠道,經過一段時間后低水位渠道的虹吸管的出水口被淹沒。當虹吸管的出水口被淹沒時,控制部控制第一電磁閥開啟,第二電磁閥繼續處于關閉狀態,真空泵繼續處于打開狀態,此時開始抽取虹吸管內部的空氣,等一定時間后形成滿管虹吸引流時,控制部控制第一電磁閥關閉,以防止虹吸管漏氣,并將真空泵關閉,此時虹吸管導通正常輸水,計量傳感器開始工作并實時計量,將流量數據傳輸給控制部匯集成累計值。當控制部流量的累計值達到設定閾值后,系統控制真空泵關,第一電磁閥開啟,第二電磁閥開啟,以使外界空氣進入虹吸管,虹吸管進氣后真空破壞虹吸引水停止。本申請采用真空泵控制虹吸自動取水全過程,利用計量傳感器精準測量實時流量,實現各級明渠取水小型化、設備化,實現定量配水實時測控一體化,降低了成本以及功耗,使操控更加靈活方便。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明渠引水測控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1中:1為虹吸管、2為真空泵、3為明渠引水測控終端、4為物聯網通訊控制終端、5為第一電磁閥、6為第二電磁閥、7為輸水汽管、8為蓄電池。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專利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專利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技術保護的范圍。本專利技術的核心是提供一種成本低的、能夠實現引水測控一體化的引水測控裝置。請參考圖1,圖1為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明渠引水測控裝置的結構示意圖。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引水測控裝置,包括:吸水口用于設置在高水位渠道中、出水口用于設置在低水位渠道中的虹吸管1,虹吸管1通過第一電磁閥與兩端分別用于設置在高水位渠道和低水位渠道中的輸水汽管7連接,,輸水汽管7與用于抽吸水氣的真空泵2連接,輸水汽管7上設置有用于控制通氣的第二電磁閥6,虹吸管1內設置有用于測量水量的計量傳感器,第一電磁閥5、第二電磁閥6、計量傳感器以及真空泵2均與控制部控制連接。其中,虹吸管1是使液體產生虹吸現象所用的彎管,虹吸現象的實質是因為液體壓強和大氣壓強而產生。本專利技術所提供的引水測控裝置的可以應用于明渠、水池、塘堰、水壩等位置,具體的,虹吸管1設置在高水位渠道與低水位渠道之間的渠堤上,虹吸管1的進水口位于高水位渠道的水體底部,出水口位于低水位渠道中,且出水口一般低于進水口,便于產生虹吸,也可使出水口與進水口位于同一高度,只需出水口的壓強小于進水口的壓強,能夠產生虹吸即可,當上游來水而下游無水時,控制部控制第一電磁閥5關閉,防止從虹吸管1進水,并將第二電磁閥6關閉,防止漏水氣,再將真空泵2打開,通過真空泵2的抽吸將高水位渠道中的水汽通過輸水汽管7送至低水位渠道,經過一段時間后低水位渠道的虹吸管1的出水口被淹沒。當虹吸管1的出水口被淹沒時,控制部控制第一電磁閥5開啟,第二電磁閥6繼續處于關閉狀態,真空泵2繼續處于打開狀態,優選的,可以在虹吸管1的出水口設置水量傳感器,以檢測出水口是否被淹沒,當然,也可以通過人工進行判斷,之后真空泵2開始抽取虹吸管1內部的空氣,等一定時間后形成滿管虹吸引流時,控制部控制第一電磁閥5關閉,以防止虹吸管1漏氣,并將真空泵2關閉,此時虹吸管1導通正常輸水,計量傳感器開始工作并實時計量,將流量數據傳輸給控制部匯集成累計值。當控制部流量的累計值達到設定閾值后,控制真空泵2關閉,第一電磁閥5開啟,第二電磁閥6開啟,使外界空氣依次通過第二電磁閥6和第一電磁閥5進入虹吸管1,虹吸管1進氣后真空狀態被破壞,虹吸引水停止。本申請采用真空泵2控制虹吸自動取水全過程,利用計量傳感器精準測量實時流量,實現各級明渠取水小型化、設備化,實現定量配水實時測控一體化,降低了成本以及功耗,使操控更加靈活方便。在關于控制部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中,控制部包括用于現場控制的明渠引水測控終端3以及與明渠引水測控終端3連接的用于遠程控制的物聯網通訊控制終端4。其中,用戶可以通過明渠引水測控終端3對明渠引水測控裝置的引水測控等操作進行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引水測控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水口用于設置在高水位渠道中、出水口用于設置在低水位渠道中的虹吸管(1),所述虹吸管(1)通過第一電磁閥(5)與兩端分別用于設置在高水位渠道和低水位渠道中的輸水汽管(7)連接,所述輸水汽管(7)與用于抽吸水氣的真空泵(2)連接,所述輸水汽管(7)上設置有用于控制通氣的第二電磁閥(6),所述虹吸管(1)內設置有用于測量水量的計量傳感器,所述第一電磁閥(5)、所述第二電磁閥(6)、所述計量傳感器以及所述真空泵(2)均與控制部控制連接。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引水測控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吸水口用于設置在高水位渠道中、出水口用于設置在低水位渠道中的虹吸管(1),所述虹吸管(1)通過第一電磁閥(5)與兩端分別用于設置在高水位渠道和低水位渠道中的輸水汽管(7)連接,所述輸水汽管(7)與用于抽吸水氣的真空泵(2)連接,所述輸水汽管(7)上設置有用于控制通氣的第二電磁閥(6),所述虹吸管(1)內設置有用于測量水量的計量傳感器,所述第一電磁閥(5)、所述第二電磁閥(6)、所述計量傳感器以及所述真空泵(2)均與控制部控制連接。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引水測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部包括用于現場控制的引水測控終端(3)以及與所述明渠引水測控終端(3)連接的用于遠程控制的物聯網通訊控制終端(4)。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引水測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馬榮立,
申請(專利權)人:馬榮立,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河南,4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