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導引導管,包括與治療頭連接的導管,所述導管上開設有供血液流通的網孔;所述導管長度范圍為80?100cm,在導管前端據開口8?12mm處開始設置有軸向長度為28?32mm的開孔區域;所述開孔區域上均勻分布有直徑為1mm間距為5mm的多個通孔。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導引導管
本技術涉及醫療輔助器械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導引導管。
技術介紹
介入治療,適用于癥狀性大血管狹窄的患者,如頸動脈、椎動脈、基底動脈、大腦中動脈狹窄等患者,哪怕臨床表現為很輕微的癥狀如頭痛頭暈、肢體麻木、肢體輕度無力、短暫性發作很快恢復等,雖然癥狀輕,但就像大地震前面的小震一樣,性質是很嚴重的,錯過治療時機就會引起嚴重的癥狀甚至植物人、死亡等;動脈瘤破裂目前已經絕大部分病人可以通過介入微創治療來解決。腦血管介入治療時,需要將導引導管通過椎動脈伸入到腦血管中。現有的導引導管只是一根與治療頭連接的管狀結構的導管,結構和功能都十分簡單。在將導引導管伸入到椎動脈后,因為導引導管本身的空間占用,會使椎動脈的流通空間變得狹窄,導引導管將椎動脈分為前、后兩側。導引導管后側的錐管動脈的血液無法及時有效地通過導引導管的占用空間進行血液傳輸,而導引導管前側的椎動脈中的血液雖然直接連通至大腦后動脈,但因為導引導管的阻塞未參與基底動脈供血,這使得在用現有的導引導管進行導管穿刺的時候極易因為堵塞血管造成大腦缺氧。嚴重情況下甚至會出現患者意識障礙的情況。鑒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導引導管,使導引導管伸入血管后不會影響人體腦部供血。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提供一種用于腦血管的導引導管,解決了現在的導引導管易堵塞血管,影響腦部供血的問題。一種導引導管,包括與治療頭連接的導管,所述導管上開設有供血液流通的網孔;所述導管長度范圍為80-100cm,在導管前端據開口8-12mm處開始設置有軸向長度為28-32mm的開孔區域;所述開孔區域上均勻分布有直徑為1mm間距為5mm的多個通孔。名詞解釋:前端:指導管伸進血管中的一端。開口:指導管用來和治療頭連接的部位。原理及效果:通過在導管上開孔,使血液能夠穿過開孔區域中的各個通孔進行流動,避免因為導管的伸入而影響血液的流動。據開口10mm處開始開孔,避免對導管支撐力的改變,防止造影劑從開孔里出來造成對血管成像的干擾。選擇30mm長度開孔,主動脈弓部血管內徑約35-55mm,保證有足夠的血流通過。避免血液阻塞。開孔直徑1mm間距為5mm的對孔:導管內徑為2mm避免對導管結構的破壞及支撐力的改變。導管起到支撐血管的作用,導管上的網孔為血液流通提供通道,使導引導管兩側的血液能夠流通,有效改善了導引導管遠端血管缺血的情況,在進行狹窄治療的時候,不會因為導引導管阻塞血管造成大腦缺血情況的發生。進一步,同一圓周上的所有通孔為偶數個且兩兩相對設置。通過兩個相對的通孔,方便血液從導管的一側通過相對的兩個通孔進入到導管的另一側,方便血液的流通。進一步,所述導管的長度為90cm。根據伸入血管的長度,合理設置導管的長度,導管為90cm時在能完成介入手術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節約材料。進一步,所述開孔區域距離開口端10mm。根據導管的長度,開口區域選擇距離開口端10mm處最方便在與伸入大血管相通的支血管處開孔,以方便血液流通。進一步,所述開孔區域的長度為30mm。將開口區域設置為長度30mm,可以針對導管的長度來使大血管相連的支血管的連通處有充分的空間使血液彼此連通。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技術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導管1、開口端2、開孔區域3、通孔4、治療頭5。實施例基本如附圖所示:一種導引導管1,包括與治療頭5連接的導管1,導管1上開設有供血液流通的網孔;導管1長度范圍為80-100cm,在導管1前端據開口8-12mm處開始設置有長度為28-32mm的開孔區域3;開孔區域3上均勻分布有直徑為1mm間距為5mm的多個通孔4。同一圓周上的所有通孔4為偶數個且兩兩相對設置。通過兩個相對的通孔4,方便血液從導管1的一側通過相對的兩個通孔4進入到導管1的另一側,方便血液的流通。導管1的長度為90cm。根據大血管的長度,合理設置導管1的長度,導管1為90cm時在能完成介入手術的同時最大限度地節約材料。開孔區域3距離開口端210mm。根據導管1的長度,開口區域選擇距離開口端210mm處最方便在與大血管相同的支血管處開孔,以方便血液流通。開孔區域3的長度為30mm。將開口區域設置為長度30mm,可以針對導管1的長度來使大血管相連的支血管的連通處有充分的空間使血液彼此連通。據開口10mm處開始開孔,避免對導管1支撐力的改變,防止造影劑從開孔里出來造成對血管成像的干擾。選擇30mm長度開孔,主動脈弓部血管內徑約35-55mm,保證有足夠的血流通過。避免血液阻塞。開孔直徑1mm間距為5mm的對孔:導管1內徑為2mm避免對導管1結構的破壞及支撐力的改變。導管1起到支撐血管的作用,導管1上的網孔為血液流通提供通道,使導引導管1兩側的血液能夠流通,有效改善了導引導管1遠端血管缺血的情況,在進行狹窄治療的時候,不會因為導引導管1阻塞血管造成大腦缺血情況的發生。以上所述的僅是本技術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所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知曉申請日或者優先權日之前技術所屬
所有的普通技術知識,能夠獲知該領域中所有的現有技術,并且具有應用該日期之前常規實驗手段的能力,所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可以在本申請給出的啟示下,結合自身能力完善并實施本方案,一些典型的公知結構或者公知方法不應當成為所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實施本申請的障礙。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技術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技術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技術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導引導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與治療頭連接的導管,所述導管上開設有供血液流通的網孔;所述導管長度范圍為80?100cm,在導管前端據開口8?12mm處開始設置有軸向長度為28?32mm的開孔區域;所述開孔區域上均勻分布有直徑為1mm間距為5mm的多個通孔。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導引導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與治療頭連接的導管,所述導管上開設有供血液流通的網孔;所述導管長度范圍為80-100cm,在導管前端據開口8-12mm處開始設置有軸向長度為28-32mm的開孔區域;所述開孔區域上均勻分布有直徑為1mm間距為5mm的多個通孔。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導引...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吳敏,陳康寧,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重慶,50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