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排氣壓板式泵注油脂裝置,它能利用手動排氣裝置在泵注油脂過程中將殘存在油脂內的空氣和氣泡及滯留在套筒及通孔中的空氣排出,并能利用壓板裝置在彈簧的作用力下,迫使油箱內的油脂不斷向泵油口處堆積圍攏,來克服因空穴產生的空泵現象,從而達到在有限的時間內向機械潤滑部位注入所需量的油脂。另外,在油箱和箱蓋的結合部位的圓周方向均分布幾個扳扣裝置,使得箱蓋開啟閉合非常方便。(*該技術在1999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改進的黃油泵,特別是能克服空泵現象,排出空氣和氣泡的黃油泵。它適合注油壓力在15兆帕以內的各種機械設備的油脂潤滑。目前,國內外生產和使用的黃油泵,主要由油箱、泵注機構、壓桿機構和注油嘴組成。該泵油箱內的油脂在泵注過程中,往往會在泵油口處產生油脂空穴、造成空泵現象,這時就必須打開油箱蓋,用工具攪動油脂,使油脂向泵油口處堆積,才能繼續泵注。由于油脂在添加過程中,帶進的空氣,本身殘留的氣泡,還有泵注機構空腔內滯留的空氣都不能自行排出,只能隨同油脂一起注向潤滑部位,使該潤滑部位不能得到所需量的油脂,從而影響了機械潤滑。該泵在添加油脂時,箱蓋的開啟、閉合很困難,給工作帶來不便。本技術的任務是要提供一種改進的黃油泵,它能利用壓板裝置克服空泵現象,并能利用排氣裝置排出空氣和氣泡,利用扳扣裝置使箱蓋開啟閉合方便,從而提高工作效率。本技術是這樣實現的排氣壓板式黃油泵的油箱為園柱形,也可以加工成上下一致的其它形狀,但以園柱形為佳。在油箱的上方有一箱蓋,它下部為園柱形,上部為園錐臺形,在中心有一與殼體底部相配合的孔。并在同一軸線上。在油箱內安裝一塊與箱體橫截面內壁形狀一樣的壓板。壓板由上板、橡膠板和下板組成,橡膠板由上下板夾固在中間,橡膠板外徑尺寸與油箱內壁尺寸一樣、上下板徑向尺寸略小于橡膠板的徑向尺寸。壓板的中心有與泵注機構套筒外徑相配合的孔。壓板可隨油的高低沿套筒上下移動,壓板的上方和箱蓋擋板之間有一壓縮彈簧,它由兩個園錐形的壓縮彈簧小端對接而成。其作用是使油脂始終在壓板的壓力下向泵油口處不斷圍攏堆積,有交地避免了油體內部空穴的產生。為了方便箱蓋的開啟閉合,在油箱與箱蓋的結合部位采用扳扣式的連接方式。此扳扣在油箱與箱蓋之間的園周方向均勻分布,以三個為佳。在油箱箱蓋的上部有一手動排氣裝置,它由手動排氣閥、殼體和注油閥組成,它與泵注機構的套筒相通,當油脂進入套筒后,油體內的氣泡、添加油脂時帶進的空氣和套筒內滯留的空氣一起進入排氣裝置。手動排氣裝置的一端是手動排氣閥,它與殼體是管螺紋連接。另一端是注油閥,它與殼體是螺紋連接。殼體空腔與套筒相通,手動排氣閥和注油閥之間有一通孔,它與殼體空腔相連,當手動排氣閥打開時,注油閥門自動閉合,氣泡、空氣沿著通孔從手動排氣閥口中排出,當手動排氣閥門閉合時,油脂通過套筒進入殼體空腔,再進入通孔,經通孔頂開注油閥門進入注油嘴,從而達到向機械潤滑部位注入足夠油脂的目的,提高了工作效率。泵注機構的軸線與箱蓋和油箱軸線重合,它的一端在油箱內,一端與殼體動配合并與壓桿機構的壓桿活動鉸接。本技術不僅能在泵注油脂的過程中使油箱內的油脂在壓板的壓力下不斷向泵油口處圍攏堆積,有效避免了空穴的產生,而且利用排氣裝置將油脂內的空氣和氣泡排出,在有限的工作時間內,向機械潤滑部位注入足夠的油脂,在添加油脂時,箱蓋和箱體之間的扳扣連接方便了箱蓋的開啟和閉合,有效地提高了工作效率。本技術的具體結構和工作情況由以下附圖進一步說明。附圖說明圖1是本技術的結構剖面圖。圖2是本技術中排氣裝置的形狀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中注油嘴的形狀示意圖。圖4是本技術中壓板的局部形狀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中密封座的視圖。參照圖1、圖2、圖3、圖4。排氣壓板式黃油泵通過壓桿(18)從提手(20)的最低位置,帶動聯桿(11)與聯桿下端螺紋連接的螺紋桿(8)和與螺紋桿下端螺紋連接的螺紋套(6)一起向上提起。螺紋套的最大外徑與短套筒(5)的內徑動配合,油箱內的油脂被螺紋套(6)擠入與套筒(10)下端螺紋連接的短套筒(5)內,利用油脂的擠壓力沖開置于套筒下端并于螺紋桿動配合的并在其園周方向切出四個平臺的密封座(9),油脂沿著密封座(9)的四周溢流空隙進入套筒底部,壓桿(18)當提到最大位置時,再向下壓擠,使密封座(9)的底平面與短套筒(5)的頂平面緊緊密封,套筒底部、密封座上部的油脂被向下壓來的聯桿(11)占據了一定的空間,油脂只好被擠進聯桿(11)與套筒(10)之間的空隙。當壓桿繼續重復上下動作,油脂就不斷地進套筒內,并沿著套筒空隙進入殼體(17)內的空腔,再同空腔進入連接手動排氣閥(30)和注油閥(28)之間的通孔(19),如果有空氣在泵注油脂前或在泵注過程中進入通孔(19),可扳動扳手(21),使其處于閥門開啟位置,空氣經通孔從手動排氣閥(30)中排出,然后再關上排氣閥門(30),油脂將進入注油閥(28),沿著膠管(26)通向注油嘴(27),完成注油任務。泵注機構的構件(10)、(5)、(11)、(8)、(6)、(9)同在一軸線上,上端通過聯桿(11)與壓桿(18)活動連接。泵注機構2/3置于油箱內,并與油箱軸線重合。在泵注油脂過程中,置于油箱(2)中的壓板(3)是通過置于擋板(15)和壓板(3)之間的彈簧(13)的壓力,不斷地向油脂施加壓力,迫使油脂向泵油口(7)處堆積圍攏,避免空泵現象的發生。在添加油脂時,只要把箱蓋(14)與油箱(2)連接的扳扣(1)打開,手握提手(20),連同箱蓋和泵注機構提出,再手提固定在壓板(3)上的把手(12)從油箱內將壓板和彈簧提出,待添加油后,放上壓板(3)和彈簧(13),再放上泵注機構,扣上箱蓋,壓緊扳扣。手動排氣裝置是通過殼體(17)固定在箱蓋上方,手動排氣裝置是同手動排氣閥(30),注油閥(28)和置于兩者中間的殼體(17)組成,手動排氣閥上有一扳手(21),注油閥(28)由活門座(24),置于活門座中的球閥(22),彈簧(23)和活門蓋(25)組成。球閥和彈簧置于活門座內腔,球閥靠彈簧的作用力堵在靠近殼體(17)通孔一端,殼體(17)內腔軸線與聯桿(11)軸線重合,內腔與套筒相連。通孔(19)的軸線與聯桿軸線垂直并相距一定距離,并與殼體空腔相通。提手(20)一端固定在殼體上,另一端處水平位置。連桿(16)一端活動鉸連接在殼體上,另一端與壓桿活動鉸連接,當壓桿(18)處于最低位置時,連桿在壓桿盡端并與壓桿垂直。聯桿(11)上部與殼體上部動配合,并在其間有一密封環(35)。聯桿從殼體伸出,與壓桿(18)活動鉸連接。壓桿機構由壓桿(18),連桿(16)和提手(20)組成,連桿下端與殼體(17)活動鉸接,上端與壓桿(18)活動鉸接,提手固定在殼體上。提手(20)的水平位置正是壓桿壓下的最低位置,壓桿(18)、連桿(16)、提手(20)的對稱平面與泵注機構軸線重合,并與手動排氣閥(30)、通孔(19)、注油閥(28)的公共軸線垂直交叉。殼體(17)上端與聯桿(11)配合部分的密封環(35)。壓板裝置由壓板(3)和彈簧(13)構成,壓板裝置安裝在油箱內,彈簧(13)置于擋板(15)和壓板(3)之間,彈簧(13)的軸線與泵注機構軸線重合。在壓板上面有兩個固定在壓板上的提手(12)。壓板(3)是由上板(31)、橡膠板(32)、下板(33)組成,并用鉚釘(34)將橡膠板用上、下板夾固在中間,壓板(3)中心部位有一與套筒(10)相配合的孔。注油嘴(27)的一端和注油閥(28)用一膠管(26)相連,與注油壓力有關,為了適用不同工作環境的需要,在原在結構的基礎上,多規格的注油嘴具有互換性,可根據所需壓力大小選擇與其相應的注油嘴。參照圖5,這是密封座(9)的視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黃油泵,特別是一種排氣壓板式黃油泵,主要由油箱、泵注機構、手動排氣裝置、壓桿機構、壓板裝置、扳扣裝置和注油嘴組成,其特征在于:a、油箱(2)內壁和外部形狀均為園柱形,箱蓋(14)下部是園柱形,上部是園錐臺形,在中心有一與殼體(17) 相配合的孔,油箱與箱蓋用扳扣(1)連接,b、泵注機構由套筒(10)、與套筒下端螺紋連接的短套筒(5)、置于套筒中的聯桿(11)、與聯桿下端螺紋相接螺紋桿(8),與螺紋桿下端螺紋連接的螺紋套(6)和置于套筒下端并于螺紋桿動配合的密封座(9 )組成,泵注機構的構件同在一軸線上,上端與壓桿(18)活動鉸連接,泵注機構2/3置于油箱內,并與油箱軸線重合,c、手動排氣裝置處于箱蓋(14)上方,并通過殼體(17)與箱蓋固定連接,殼體(17)兩端分別是手動排氣閥(30)和注油閥(28 ),殼體內腔與套筒相通,殼體中有一通孔(19),與內腔連接,同時與手動排氣閥和注油閥相通,殼體上部有一與聯桿(11)相配合的孔,聯桿伸出此孔部分的上端與壓桿(18)鉸接,d、壓桿機構由壓桿(18),連桿(16)和提手(20)組成,連桿下 端的殼體(17)活動鉸連接,上端與壓桿(18)活動鉸連接,提手固定在殼體上,提手(20)的水平位置正是壓桿壓下的最低位置,壓桿、連桿和提手的對稱平面與泵注機構軸線重合,并與手動排氣閥和注油閥的公共軸線垂直交叉,e、壓板裝置由壓板(3)和 彈簧(13)構成,壓板中心有一與套筒(10)動配合的孔,壓板裝置安裝在油箱內,彈簧(13)置于擋板(15)和壓板(3)之間,彈簧(13)的軸線與泵注機構軸線重合,f、扳扣裝置(1)在箱蓋和油箱之間的園周方向均勻分布,數量以三個為佳,g、 注油嘴(27)的一端和注油閥(28)用一膠管(26)相連。...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趙青,何廣三,何順忠,
申請(專利權)人:平頂山礦務局綜采綜掘設備租貨站,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41[中國|河南]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