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液壓分流機構,包括多路閥和兩個三通閥,所述多路閥具有至少兩個油口,多路閥的兩個油口分別連接一個三通閥,其中一個三通閥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的有桿腔,另一個三通閥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的無桿腔。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用兩個三通閥代替分流閥實現分流作用,而三通閥加工方便,成本低,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分流機構的分流閥內部流道加工復雜的問題,降低了生產成本;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中三通閥與連接膠管之間采用24°錐密封結構,克服了分流閥與連接膠管平面密封容易漏油的問題,使得密封效果更好更穩定,故障率低,從而降低了液壓分流機構的故障率。
A kind of hydraulic shunting mechanism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液壓分流機構
本技術涉及液壓分流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液壓分流機構。
技術介紹
為滿足提升力要求,大型拖拉機一般采用雙油缸結構,這就要求多路閥出來的液壓油在進入油缸前要一分為二。如圖1所示為現有的某型號拖拉機的液壓分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該機構包括多路閥1’、分流閥2’、連接膠管3’、空心螺栓4’和油缸5’,該機構存在以下缺陷:1、分流閥2’為鑄件且需要在其內部加工流道,加工工序復雜,這樣無疑增加了生產成本;2、分流閥2’和連接膠管3’之間用空心螺栓4’相連接,這種平面密封結構存在漏油隱患;3、空心螺栓4’的漏油隱患較大,故障率較高;4、分流閥2’所占體積較大,這種設置使得分流閥2’與油缸5’之間空間小,連接膠管3’較短,扣壓處也易脫扣漏油。
技術實現思路
為解決以上現有技術的液壓分流機構漏油脫扣問題突出導致故障率高的問題,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液壓分流機構,以降低液壓分流機構的故障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液壓分流機構,包括多路閥和兩個三通閥,所述多路閥具有至少兩個油口,所述多路閥的兩個油口分別連接一個三通閥,其中一個三通閥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的有桿腔,另一個三通閥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的無桿腔。優選的,兩個所述三通閥分別為第一三通閥和第二三通閥,所述多路閥的兩個油口分別為油口Ⅰ和油口Ⅱ,所述油口Ⅰ連接第一三通閥的第一油口,所述第一三通閥的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的無桿腔,同時,所述多路閥的油口Ⅱ連接第二三通閥的第一油口,所述第二三通閥的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的有桿腔。優選的,所述第一三通閥的第一油口通過空心螺栓直接連接在所述油口Ⅰ上,所述第二三通閥的第一油口通過空心螺栓直接連接在所述油口Ⅱ上。優選的,所述第一三通閥的第一油口連接第一連通管的一端,第一連通管的另外一端通過空心螺栓連接在所述油口Ⅰ上,所述第二三通閥的第一油口連接第二連通管的一端,第二連通管的另外一端通過空心螺栓連接在所述油口Ⅱ上。優選的,所述第一三通閥的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借助連接管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的無桿腔,所述第二三通閥的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借助連接管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的有桿腔。優選的,所述第一三通閥、第二三通閥與所述連接管之間均采用24°錐密封結構相連。優選的,所述連接管的材質為橡膠。為了降低液壓分流機構的故障率,本技術提供一種液壓分流機構,有益效果在于:1、本技術用兩個三通閥代替分流閥實現分流作用,而三通閥加工方便,成本低,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分流機構的分流閥內部流道加工復雜的問題,降低了生產成本;2、本技術中三通閥與連接膠管之間采用24°錐密封結構,克服了分流閥與連接膠管平面密封容易漏油的問題,使得密封效果更好更穩定,故障率低。3、本技術中三通閥只需要兩個空心螺栓與多通閥的閥口進行連接,相比于采用4個空心螺栓進行連接的結構,漏油風險降低;4、本技術用兩個三通閥代替分流閥實現分流作用,三通閥相較于分流閥體積較小,這種設置使得三通閥與油缸之間空間大,連接膠管長,脫扣的機率以及漏油可能性降低;5、本技術中三通閥可以直接連接在多路閥的閥口上,省去了多路閥與分流閥之間的連接膠管,克服了多通閥與分流閥之間的連接膠管漏油脫扣等問題,提高了系統的穩定性。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技術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附圖。圖1為現有液壓分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技術液壓分流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技術中圖2中A處的放大圖。圖中:多路閥1、第一三通閥2、第二三通閥3、空心螺栓4、連接管5、油缸6、24°錐密封接頭7、螺帽8。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參照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雖然附圖中顯示了本公開的示例性實施例,然而應當理解,可以以各種形式實現本公開而不應被這里闡述的實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這些實施例是為了能夠更透徹地理解本公開,并且能夠將本公開的范圍完整的傳達給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圖2示出了本技術提供了一種液壓分流機構,包括多路閥和三通閥,液壓分流機構通過多路閥和三通閥實現分流然后分別給兩個油缸供油,本技術通過三通閥替代了分流閥。本實施例中的多路閥由操縱手柄控制相應的油路給油或回油,操縱手柄可以是名稱為“手先導閥”、專利號為“CN200810062434.9”的專利公開的一種操縱機構,因為該種操縱機構屬于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本技術的多路閥的兩個油口分別連接一個三通閥,其中一個三通閥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的有桿腔,另一個三通閥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的無桿腔,多路閥的一個油口供油時另外一個油口回油,相應地,兩個油缸的有桿腔進油時無桿腔回油,或者兩個油缸的無桿腔進油時有桿腔回油,從而實現兩個油缸的同步伸縮運動,從而實現通過三通閥替代分流閥對雙油缸的控制。根據本技術的一個實施例,多路閥1的油口Ⅰ通過空心螺栓4直接連接第一三通閥2的第一油口,多路閥的油口Ⅱ通過空心螺栓4直接連接第二三通閥3的第一油口,同時,第一三通閥2的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借助連接管5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6的無桿腔,第二三通閥3的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借助連接管5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6的有桿腔,多路閥1的油口Ⅰ供油時油口Ⅱ回油,此時,第一三通閥2分別給兩個油缸6的無桿腔供油,兩個油缸6的有桿腔通過第二三通閥3回油,實現兩個油缸6的伸張動作,相應地,多路閥1的油口Ⅱ供油時油口Ⅰ回油,兩個油缸6復位,該種連接方式可以省去多路閥與分流閥之間的連通管,克服了多通閥與分流閥之間的連通管漏油脫扣等問題,降低了成本,同時能起到固定支撐三通閥的作用。根據本技術的另一個實施例,第一三通閥2的第一油口連接第一連通管的一端,第一連通管的另外一端通過空心螺栓4連接在油口Ⅰ上,第二三通閥的第一油口連接第二連通管的一端,第二連通管的另外一端通過空心螺栓4連接在油口Ⅱ上,也就是說三通閥和多路閥之間也可以采用連通管來連接,為了實現不同的布局方式,例如分體式布局,可以使用連通管連接。本實施例中的連接管5以及連通管的材質包括但不限于橡膠、塑料和金屬管,優選的,連接管和連通管的材質為橡膠,因為橡膠材質更耐用、柔韌性好、連接密封性更好。優選的,如圖3所示,第二三通閥3的第二油口與連接管5連接,其之間采用24°錐密封接頭7相連接并用螺帽8擰緊,這種24°錐密封結構的密封效果較好,故障率低。本實施例的液壓分流機構的工作原理為:將多路閥1的操縱手柄置于“提升”位時,多路閥1的油口Ⅰ供油,油口Ⅱ回油,此時,壓力油依次經過多路閥1的油口Ⅰ、第一三通閥2的第一油口,然后由第一三通閥2的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分別給兩個油缸6的無桿腔供油,此時兩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液壓分流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路閥(1)和兩個三通閥,所述多路閥(1)具有至少兩個油口,所述多路閥(1)的兩個油口分別連接一個三通閥,其中一個三通閥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6)的有桿腔,另一個三通閥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6)的無桿腔。/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液壓分流機構,其特征在于:包括多路閥(1)和兩個三通閥,所述多路閥(1)具有至少兩個油口,所述多路閥(1)的兩個油口分別連接一個三通閥,其中一個三通閥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6)的有桿腔,另一個三通閥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6)的無桿腔。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液壓分流機構,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三通閥分別為第一三通閥(2)和第二三通閥(3),所述多路閥(1)的兩個油口分別為油口Ⅰ和油口Ⅱ,所述油口Ⅰ連接第一三通閥(2)的第一油口,所述第一三通閥(2)的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6)的無桿腔,同時,所述多路閥(1)的油口Ⅱ連接第二三通閥(3)的第一油口,所述第二三通閥(3)的第二油口和第三油口分別連通于兩個油缸(6)的有桿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液壓分流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三通閥(2)的第一油口通過空心螺栓(4)直接連接在所述油口Ⅰ上,所述第二三通閥(3)的第一油口通過空...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李窯元,張俊成,薛鵬軍,
申請(專利權)人:江蘇沃得農業機械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