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涉及一種可堆疊式椅子,乃改進椅背及椅腳之結構,使之斷面形成“V”字型,斜凸圓弧型面而非半圓型或圓型以能令椅背及椅腳,有效增加其結構強度,防止其彎曲變形,配合其溝槽,使之可呈多個相互疊成堆,以節省收藏空間,故極具實用性、方便性與安全并可增長使用壽命之功效。(*該技術在2007年保護過期,可自由使用*)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本技術涉及一種塑膠坐椅,尤其一種可堆疊式椅子,乃改進椅背及椅腳之結構,使之斷面形成“V”字型斜凸圓弧面,而非半圓型或圓型,藉以能令椅背及椅腳,有效增加其結構強度,防止其彎曲變形,配合其套合溝槽,使之可呈多個相互套疊成堆,以節省收藏空間,故極具實用性、方便性與安全性,并可增長使用壽命之功效。塑膠椅極為普遍,系一體成型之結構,其為考慮承坐重量之強度問題,皆設成于四端角周邊一體成型四支腳,亦即,皆如附圖說明圖1所示,系一椅座板10,前端兩側邊成型前椅腳12,后端上方為椅背11,兩側邊成型后椅腳13;而為考慮四支腳承受重力之重心問題,其前椅腳12寬A’,椅座10前寬距A乃與后腳寬距B’,椅座10后寬距B尺寸差異不大,以防承坐時后椅腳13彎曲;而其椅背11與前、后椅腳12、13之斷面設計成呈半圓弧“ ”字型(如圖A-A及B-B所示);但依上述之結構型態,卻存在有下列缺點①其堆疊時如圖2所示,只能兩張椅子呈反向疊置,因上方椅子之兩前椅腳12寬距A’小于下方椅座10前寬距A及后椅腳13寬距B’小于椅座10后寬距B,兩椅子之椅座10根本不可能相互堆疊之。②故傳統木制椅子只能兩張椅子反向疊置,而不能多個相互套合堆疊,不用時,對減小所占之空間有限。③縱然,兩張椅子反向疊置,兩椅子之結合牢靠度亦差,尤其塑膠材質更易滑動,造成掉離,如恰有小孩在旁,更是一種危險性;餐廳營業場所清理地板時把椅子反過來放在餐桌上四支腳朝天亦不雅觀。④其半圓型斷面之椅腳、椅背,當其受一正高力F,該正向力F必令其椅背產生一支抵正向力F之反作用力F1,而該反作用力F1須乘以與正向力F之夾角θ,始能產生一反正向力Fy,與正向力F相互抵消(即其關系為F1×COSθ=Fy),Fy須等于F以達到力之平衡作用,然由該椅背、椅腳之斷面呈半圓型可得知其力距L1=L2,皆為半徑P(即為1∶1),故,可證其夾角θ=45°,當正向力過大時,較易造成椅腳、椅背彎曲變形之虞慮。本技術的目的在于可完全改善上述之缺點,而使塑膠椅在不影響椅腳形成之重心面情況下,得以達到①可呈多個相互套合堆疊,于不使用時降低其所占空間至最小,且堆疊結合牢固,及每一張椅面于置放椅墊時,可防止椅墊防止掉離,提供更佳之承坐舒適感。②使椅背可獲得較大之反正向力,得以與正向力相互抵消,有效防止椅腳、椅背彎曲變形,并達到力之平衡功效。為對本技術之功效完全了解,茲配合附圖,就本技術之結構組成、功效及特征,予以詳細說明于后。圖1是傳統式之立體示意圖圖2是傳統式之堆疊示意圖圖3A是本技術前視立體外觀圖圖3B是本技術后視立體外觀圖圖4是本技術堆疊存放(A)俯視示意圖(B)側視示意圖圖5是本技術之實施例圖圖6是本技術另一實施例圖請參閱圖3A、3B所示,本技術系一體成型之椅座41、椅背44與前椅腳42、后椅腳43所構成;其主要特征為該前、后椅腳42、43與椅背44上主背桿440、次背桿441之斷面皆設呈“V”字型斜凸圓弧面,其前、后椅腳42、43后側有套合溝槽422、431,該前、后椅腳42、43椅座41外緣上設有凸緣飾條423,其前椅腳42與椅座41相接處設成下斜凸面421,而該后椅腳43所設之套合溝槽431則貫穿椅座41;藉由該呈“V”字型斜凸圓弧面,而非半圓型之斷面,以能降低其正向力F與反作用力F1之夾角θ1,以達到最佳之反作用力F1支抵效果,而其前、后椅腳42、43之套合溝槽422、431,得以使之呈現數張坐椅上、下套合堆疊之功效。依上述之結構、組成,就本技術其所承受之應力分析及使用功效,再予以詳細說明于后①就傳統式半圓型斷面應力分析如下如圖1(A-A)所示,當椅背11或椅腳12、43上受一正向力F時,該椅背44、椅腳42、43必產生一反作用力F1予以支抵正向力F始能令其具有支抵之作用,而該反作用力F1因與正向力F非垂直,仍存在有一夾角θ,故,其反作用力F1須再乘以余弦夾角θ值,始能產生一反正向力Fy,以能與正向力F相互抵消,其關系為F1×COSθ=Fy,Fy=F,以達到力之平衡作用,然,由該斷面呈半圓型可得知其力距L1=L2,即為其半徑R,故,其比例1∶1,因此可得知其夾角θ=45°,該F1×COS45°=Fy,Fy=2/2F1]]>;②就本技術呈“V”型斷面之應力分析如下如圖3A(A-A)所示,當其所產生之反作用力F1,系與傳統式之反作用力F1相同大小時,藉由其斷面呈“V”型,可得知其力距L3<L4,而由三角關系較小邊長所對應之夾角θ1亦較小,并由三角形三內角之和等于180度之關系,與其一夾角為90度,故,可證其夾角θ1必定小于45°,假設夾角θ1=30度,該F1×COS30°=Fy,Fy=3/2F1]]>;故由上述一、二可證傳統式其反正向力Fy=2/2F1]]>(本技術之反正向力Fy=3/2F1]]>)。因此,本技術可獲得較大之反正向力,而得以正較大之正向力相互抵消,有效防止坐椅彎曲變形,并達到力之平衡,強化其結構強度之功效。請參閱圖4A、B所示,系本實周新型堆疊存放示意圖,當制造生產完成之坐椅,或者使用后之坐椅欲堆疊存放時,則可將上方坐椅之后椅腳43套入下方坐椅之后椅腳43所設之套合溝槽431上,該上方坐椅之前椅腳42,所設之套合溝槽431則套入下方坐椅之前椅腳所設之斜凸面421上結合平貼為一體,使上、下坐椅可完全平貼套合,而不干擾各椅腳之套合,依此類推,本技術可呈多張椅子相互套合堆疊,且可使上、下四根椅腳完全套合,不會有掉(滑)離之虞,安全性極佳,故可避免搬運時椅子晃動而影響到搬運工作,且可有效節省存放空間,大大降低運輸費用及人工卸貨之成本。另,請參閱5所示,系本技術之實施例,該椅座41外緣設有數個卡勾槽411;另,一設有數個卡勾51之結合座5,其上方設有一軟坐墊52,該結合座5可依需要藉由其卡勾51勾設于椅座41之卡勾槽411上結為一體,并呈可拆、組式;而其椅背44之次背桿441上,則可與一中設有卡栓槽72,后側邊緣上設有卡鉤71之背靠板7嵌勾為一體;該背靠板7上則可依需要與一后側設有卡栓80之軟背墊8卡合為一體;藉由該軟坐墊52、背靠板7與軟背墊8可隨意嵌合于坐椅上,以能令坐椅可達到更舒適、更符合人體工學與可呈現軟、硬坐墊、背墊兩種乘坐效果之功效,亦屬本技術之范圍!請參閱圖6所示,系本技術之另一實施例,該坐椅可設呈方型之椅座45,而于其椅座45之兩前椅腳42內側設一前凹部450,該兩后椅腳43之內側椅座45上設有后凹部451;藉由該前凹部450與后凹部451,以能令方型椅座45之坐椅上、下堆疊時,該前、后椅腳42、43,得以套設于前凹部450與后凹部451內,達到穩固套合、不干涉之功效,同屬本技術之范圍!綜上所述,本技術確實改進了可堆疊式椅子結構,使椅背及椅腳之斷面呈“V”字型斜凸圓弧面,而非半圓弧型,藉以能令椅背及椅腳有效增加其結構強度,防止其彎曲變形,配合其套合溝槽,使之可呈多個相互堆疊,以節省收藏存放空間,故極具實用性、方便性與安全性。權利要求1.一種可堆疊式椅子,系一體成型之椅座、椅背與前椅腳、后椅腳所構成其特征為該前、后椅腳與椅背上之主背桿、次背桿之斷面皆設呈“V”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一種可堆疊式椅子,系一體成型之椅座、椅背與前椅腳、后椅腳所構成:其特征為:該前、后椅腳與椅背上之主背桿、次背桿之斷面皆設呈“V”字型斜凸圓弧面,其前、后椅腳后側設有套合溝槽,該前、后椅腳與椅座外緣上設有凸緣飾條,其前椅腳與椅座相接處設成下斜凸面,而該后椅腳所設之套合溝槽則貫穿椅座;藉由該呈“V”字型斜凸圓弧面,而非半圓型之斷面,以能降低其正向力與反作用力之夾角,以達到最佳之作用力支抵效果,而其前、后椅腳之套合溝槽,得以使之呈現數張坐椅上、下套合堆疊之功效。
【技術特征摘要】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賴源松,
申請(專利權)人:賴源松,
類型:實用新型
國別省市:71[中國|臺灣]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