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防水窗體,所述防水窗體包括第一扇部,所述第一扇部包括第一支撐件、第一支架和第一部件,所述第一支撐件與所述第一支架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架與所述第一部件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撐件、第一支架和第一部件相配合形成導水槽。當天窗遭遇降雨天氣時,所述第一部件一方面能起到擋水的作用,防止雨水進入室內,另一方面所述第一部件還能起到導流的作用,將雨水導入所述第一支撐件、第一支架和第一部件相配合形成的導水槽中,進一步防止當水流過大時,雨水的流向難以控制而流入室內的問題。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防水窗體
:本專利技術涉及建筑
,具體的,涉及一種防水窗體。
技術介紹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在屋頂加裝天窗,加裝天窗的優點通常有:1、采光性好:經試樣測試,天窗的采光效果比一般的窗戶高10%以上。每天開燈時間平均可以晚一小時左右,在節省能源的同時更能享受夜晚觀測星象的樂趣,增加居民幸福感;2、隔熱保溫:天窗的隔熱保溫能力比一般的窗戶更好,有人在廣東天熱季節做過實驗,在相同的環境條件下,一般的玻璃窗的室內一天要開啟10次空調機,而裝有天窗的室內只需要開3次;3、隔音降噪:天窗可以擋去30分貝的噪音;4、防寒保暖:天窗的開啟方式避免氣流回旋進入室內,即使在隆冬季節也不會使寒風撲面。而現有的天窗通常由于天窗結構的問題和密封不緊密導致漏水的問題,極大的降低了用戶的體驗感,尤其是當天窗使用時間過長,密封裝置老化后,天窗的防水問題變得更加困難,天窗的防水問題成為了本領域不得不解決的問題。因此,本領域亟需一種防水窗體。有鑒于此,提出本專利技術。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水窗體,以解決上述至少一個技術問題。具體的,本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防水窗體,所述防水窗體包括第一扇部,所述第一扇部包括第一支撐件、第一支架和第一部件,所述第一支撐件與所述第一支架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架與所述第一部件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撐件、第一支架和第一部件相配合形成導水槽。采用上述方案,當天窗遭遇降雨天氣時,所述第一部件一方面能起到擋水的作用,防止雨水進入室內,另一方面所述第一部件還能起到導流的作用,將雨水導入所述第一支撐件、第一支架和第一部件相配合形成的導水槽中,進一步防止當水流過大時,雨水的流向難以控制而流入室內的問題。進一步地,所述防水窗體還包括第二扇部,所述第二扇部包括第二支撐件,所述第一扇部還包括防水件,所述防水件與所述第一部件相連接,所述防水件與所述第二支撐件相搭接。采用上述方案,所述防水件解決了當水勢過大時,雨水漫過所述導水槽,容易通過所述第一扇部和所述第二扇部連接的縫隙流入室內的問題。優選地,所述第一部件設置有安裝槽,所述防水件通過所述安裝槽與所述第一部件相連接。采用上述方案,通過所述安裝槽相連接所述防水件和第一部件,一方面使所述第一扇部的結構更加穩定,另一方面使所述防水件方便拆卸,避免由于結構老化而導致的防水能力下降。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扇部還包括第一窗體,所述第一窗體與所述第一支架相連接。采用上述方案,當雨水落在所述第一窗體時,雨水能直接通過第一窗體流入所述導水槽,排出所述防水窗體。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扇部還包括擋風件,所述擋風件與所述第二支撐件相連接,所述擋風件與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一部件相配合。采用上述方案,當遇到伴隨大風的降水天氣時,所述擋風件不僅能夠擋住伴隨大風的雨水吹進所述第一扇部和所述第二扇部連接的縫隙中,起到防水的作用,而且能夠導風,通過導風引導水流進入所述第一支架、第一部件和第一支撐件配合形成的導水槽中。優選地,所述擋風件上設置有凸脊,所述凸脊與所述第二支撐件相配合。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設置在擋風件上的凸脊能夠增大所述擋風件與所述第二支撐件之間壓強,進而增大所述擋風件與所述第二支撐件之間的摩擦力,避免所述擋風件與所述第二支撐件之間發生相對滑動。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扇部還包括防水條,所述防水條與所述第一部件相連接,所述防水條與所述擋風件相配合。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扇部和第二扇部連接的縫隙處極其容易有雨水滲入,所述防水條與所述防水件形成防止雨水滲入的雙保險,所述防水條能夠防止大批雨水一起流入,所述防水件能夠擋住剩余滲入的雨水,增強所述防水窗體的防水效果。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扇部還包括第二部件,所述第二部件與所述第二支撐件相連接,所述第二部件與所述擋風件相連接,所述第二部件與所述擋風件相配合。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二部件與所述擋風件相配合形成所述第二支撐件的保護層,避免由于所述第二支撐件由于長期暴露在空氣中,被酸雨等物質腐蝕,導致損壞所述第二支撐件,影響所述第二支撐件固定作用,縮短所述第二支撐件使用壽命的問題。更進一步地,所述擋風件設置有第一連接部,所述第二部件設置有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部相配合。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一連接部與所述第二連接部相配合能夠適應不同型號的所述第二支撐件,避免當制造所述第二支撐件時產生微小誤差導致所述第二部件和所述擋風件的安裝困難問題。進一步地,所述第一部件還包括擋片,所述擋片與所述擋風件相配合,使所述擋片與所述第二支撐件和擋風件之間形成空間。采用上述方案,當水位漫過所述第一扇部和第二扇部的連接處時,所述擋片與所述第二支撐件和所述擋風件之間形成空間,形成的空間存在空氣,空間中的空氣形成壓強,對抗水流流入所述第一扇部和第二扇部的連接處。進一步地,所述第二扇部還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與所述第二部件相連接,所述第二支架與所述第二部件相配合形成導水溝。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二支架與所述第二部件能夠相配合形成導水溝,將所述第二扇部接收的降水通過所述導水溝排出所述防水窗體。優選地,所述第二扇部還包括第二窗體,所述第二支架與所述第二窗體相連接,所述第二支架與所述第二支撐件相連接。采用上述方案,所述第二支架能夠給所述第二窗體提供支撐作用,所述第二支架與所述第二支撐件相連接,使所述第二扇部的內部結構更加穩定。綜上所述,本專利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所述第一支撐件、第一支架和第一部件相配合形成導水槽,當遭遇降雨天氣時,所述第一部件一方面能起到擋水的作用,防止雨水進入室內,另一方面所述第一部件還能起到導流的作用,將雨水導入所述第一支撐件、第一支架和第一部件相配合形成的導水槽中,進一步防止當水流過大時,雨水的流向難以控制而流入室內的問題。2、所述擋風件與所述第一支架和第一部件相配合,當遇到伴隨大風的降水天氣時,所述擋風件不僅能夠擋住伴隨大風的雨水吹進所述第一扇部和所述第二扇部連接的縫隙中,起到防水的作用,而且能夠導風,通過導風引導水流進入所述第一支架、第一部件和第一支撐件配合形成的導水槽中。3、所述擋片與所述第二支撐件和第二部件之間形成空間,當水位漫過所述第一扇部和第二扇部的連接處時,所述擋片與所述第二支撐件和所述擋風件之間形成空間,形成的空間存在空氣,空間中的空氣形成壓強,對抗水流流入所述第一扇部和第二扇部的連接處。附圖說明: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專利技術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專利技術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為本專利技術防水窗體一種實施方式的立體圖;圖2為本專利技術防水窗體一種實施方式的正視圖;圖3為圖2沿B-B的剖視圖;圖4為第一部件一種實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防水窗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窗體包括第一扇部(1),所述第一扇部(1)包括第一支撐件(11)、第一支架(12)和第一部件(13),所述第一支撐件(11)與所述第一支架(12)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2)與所述第一部件(13)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撐件(11)、第一支架(12)和第一部件(13)相配合形成導水槽。/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防水窗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窗體包括第一扇部(1),所述第一扇部(1)包括第一支撐件(11)、第一支架(12)和第一部件(13),所述第一支撐件(11)與所述第一支架(12)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架(12)與所述第一部件(13)相連接,所述第一支撐件(11)、第一支架(12)和第一部件(13)相配合形成導水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水窗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水窗體還包括第二扇部(2),所述第二扇部(2)包括第二支撐件(21),所述第一扇部(1)還包括防水件(14),所述防水件(14)與所述第一部件(13)相連接,所述防水件(14)與所述第二支撐件(21)相搭接。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防水窗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部(1)還包括第一窗體(15),所述第一窗體(15)與所述第一支架(12)相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防水窗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扇部(2)還包括擋風件(22),所述擋風件(22)與所述第二支撐件(21)相連接,所述擋風件(22)與所述第一支架(12)和第一部件(13)相配合。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防水窗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部(1)還包括防水條(16),所述防水條(16)與所述第一部件(13)相連接,所述防水條(16)與所述...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久先,郝偉寧,
申請(專利權)人:北京吉紫采光技術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