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提供了一種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所述封堵導管包括具有導絲腔的導管以及其內部通過兩根導絲與操控手柄相連的封堵膜。所述導絲腔在封堵導管頭端以遠繼續向前延伸以形成頂端,利于封堵導管在血管內的通過。所述封堵導管明顯提高封堵效率,也顯著減少在等待覆膜支架過程中出現血流動力學惡化的可能。
A occlusive catheter for the treatment of coronary artery perforation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
本技術屬于醫療器械
,特別涉及一種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
技術介紹
冠狀動脈穿孔是冠狀動脈介入手術中發生的嚴重并發癥,一旦發生,很快出現心包填塞,危及患者生命。隨著介入治療的廣泛開展以及對慢性閉塞病變、鈣化迂曲病變干預的增多,其逐漸成為困擾介入醫生、威脅冠心病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問題。一旦發生冠脈穿孔,現有技術中首先采用的方法是用球囊封堵,例如參見百度百科2013年11月17日公開的“MTI封堵球囊導管和系統”,其具體鏈接為https://baike.baidu.com/item/MTI封堵球囊導管和系統/15642918?fr=aladdin。如果所選擇球囊直徑小,很難達到封堵的效果,而球囊直徑大,致血管壁牽拉,不利于破口處血栓形成。通常情況下,封堵很難湊效,往往是在等待覆膜支架過程中的過渡性措施。即使封堵成功,也會致血管閉塞,相應供血區域心肌梗死,嚴重影響患者心臟功能。目前有效治療冠脈穿孔的方法是植入覆膜支架,具體覆膜支架參見鏈接https://image.baidu.com/search/index?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ie=gb18030&word=%B8%B2%C4%A4%D6%A7%BC%DC&fr=ala&ala=1&alatpl=adress&pos=0&hs=2&xthttps=111111,在該鏈接中介紹了覆膜支架的種類及結構和形狀。然而,覆膜支架非常昂貴,一般導管室并不常備,病人可能在等待過程中因血流動力學惡化死亡,或者一般病人負擔不起該覆膜支架的費用。即使有價格合適且合適直徑的覆膜支架,但又因覆膜支架較硬,通過性差,可能致植入困難或失敗。更進一步地,即使成功植入覆膜支架,因覆膜支架壁厚,顯著增加支架內血栓及再狹窄的風險。因此,急需一種性能能夠適用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
技術實現思路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調節能力差及安全穩定性不良等問題,本技術提出一種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其明顯提高封堵效率,也顯著減少在等待覆膜支架過程中出現血流動力學惡化的可能。依據本技術的技術方案,提供一種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所述封堵導管包括具有導絲腔的導管以及其內部通過兩根導絲與操控手柄相連的封堵膜;所述封堵導管分為頭端部分、遠端部分及近端部分;近端部分靠近操作手柄,遠端部分一端與近端部分相連,遠端部分另一端與頭端部分相連。優選地,封堵導管的頭端部分、遠端部分及遠端部分至近端部分的延伸段設置在平行于導管腔的、貫通的導絲腔內部。所述封堵導管具有容納封堵膜及其操控導絲的管腔,管腔尾端與操控手柄之間具有保護鞘。更優選地,所述封堵導管的頭端部分具有活瓣裝置。所述封堵膜由近菱形或橢圓形記憶金屬絲框架及其固定于其上的聚氨酯薄膜構成。所述封堵膜金屬絲框架通過操控導絲與操控手柄相連接。所述封堵導管的近操作手柄處設置有分支導管,所述分支導管通過側孔與主導管相通。現對于現有技術,使用本技術提供的封堵導管,明顯提高了封堵效率,也顯著減少在等待覆膜支架過程中出現血流動力學惡化的可能。相對于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其他導管而言,本技術的封堵支架因其不受型號限制,可應用于任何血管穿孔并發癥。在導管室中少量備貨即可有效防范惡性并發癥事件。附圖說明圖1示出了依據本技術的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封堵導管縱切面的放大示意圖。圖3為圖1中導管遠端部分橫截面的放大示意圖。圖4為圖1中導管頭端a或a’部分橫截面的放大示意圖。圖5為本技術提供的封堵導管的另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6為本技術提供的封堵導管到達工作位置后釋放出封堵膜時的結構示意圖。圖7為釋放出導管頭端部分外的封堵膜的放大示意圖,其中封堵膜為圓角菱形。圖8為另一實施例的釋放出導管頭端部分外的封堵膜的放大示意圖,其中封堵膜為橢圓型。圖9為封堵膜封堵穿孔血管的橫截面示意圖。圖10為封堵膜封堵穿孔血管的長軸截面示意圖。附圖中所示附圖標記為:1——封堵導管頭端部分;2——導管遠端部分;3——導管近端部分;4——導絲腔;5——頂端;6保護鞘;7——操作手柄;8——分支導管,9——封堵膜;10——粘附與封堵膜上的明膠海綿顆粒;11——封堵膜的金屬絲框架;b,b’——金屬絲框架的兩個游離端;12,12”——封堵膜的兩根操控導絲,13——導管腔;14——環形鋼絲;15——活瓣;16——平行鋼絲,17——可移除的固定夾,18——血管壁;19——穿孔部位;20——膨脹的球囊;21——球囊桿。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是本技術的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另外,不應當將本技術的保護范圍僅僅限制于下述具體結構或部件或具體參數。本技術所提供的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包括具有導絲腔的導管以及其內部通過兩根導絲與操控手柄相連的封堵膜;所述封堵導管分為頭端部分、遠端部分及近端部分;所述頭端部分、遠端部分及遠端部分向近端部分的過渡段具有導絲腔,以利于封堵導管以快速交換的方式進入體內;所述導絲腔在封堵導管頭端向遠端繼續向前延伸以形成頂端,利于封堵導管在血管內的通過。優選地,所述封堵導管具有容納封堵膜及其操控導絲的管腔,管腔尾端與操控手柄之間具有保護鞘,以防止封堵膜在未到達工作位置時釋放。所述導管的頭端具有活瓣裝置,防止導管進入體內后血液進入導管。所述封堵膜由近菱形或橢圓形記憶金屬絲框架及其固定于其上的聚氨酯薄膜構成。此外,所述聚氨酯薄膜上粘附有一層明膠海綿顆粒,可在釋放后吸收血液中水分膨脹。并在其他器材如膨脹的球囊的輔助下貼緊血管的破裂口,以起到封堵止血作用。所述封堵膜金屬絲框架通過操控導絲與操控手柄相連接,在導管到達工作位置后,可去除保護鞘,推動手柄以釋放封堵膜。通過手柄的轉動可操控所述封堵膜平面的角度以使其平行于血管壁。所述導管部分近手柄處可設置有分支導管,所述分支導管通過側孔與主導管相通,可注入生理鹽水以利于潤滑。使用本技術的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每次封堵過程在5-10分鐘,可重復數次,直到封堵成功。封堵間隔期釋放膨脹的球囊以開放血管血液供應。相比較于現有技術,本技術的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具有非常明顯的技術優勢。例如尚處于研究過程中的使用醫用3M貼膜自行制作覆膜支架植入患者體內,雖然能較及時處理穿孔,但由于在患者體內引入3M貼膜,而3M貼膜尚無在體內長期植入的生物相容性及毒理學試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導管包括具有導絲腔的導管以及其內部通過兩根導絲與操控手柄相連的封堵膜;所述封堵導管分為頭端部分、遠端部分及近端部分;近端部分靠近操作手柄,遠端部分一端與近端部分相連,遠端部分另一端與頭端部分相連。/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用于治療冠狀動脈穿孔的封堵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導管包括具有導絲腔的導管以及其內部通過兩根導絲與操控手柄相連的封堵膜;所述封堵導管分為頭端部分、遠端部分及近端部分;近端部分靠近操作手柄,遠端部分一端與近端部分相連,遠端部分另一端與頭端部分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導管,其特征在于,封堵導管的頭端部分、遠端部分及遠端部分至近端部分的延伸段設置在平行于導管腔的、貫通的導絲腔內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封堵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封堵導管具有容納封堵膜及其操控導絲的管腔,管腔尾...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張曉霞,趙全明,田磊,陳青,汪國忠,張曉江,
申請(專利權)人: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北京;11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