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包括以下原料:硅溶膠、水溶性聚氨酯、合成橡膠、引發劑、增粘樹脂、三氯異氰尿酸、乙酸乙酯4?14份、納米二氧化硅、2?硫醇基苯駢咪唑、分散劑、二硫蘇糖醇、丙烯酸樹脂、增稠劑份。該發明專利技術組分中的納米二氧化硅有助于使處理的材料表面實現極性化,提高粘合強度,而采用二硫蘇糖醇和丙烯酸樹脂使CR和SBS能夠充分溶解,提升成品的粘結強度、浸潤性和貯存穩定性,可以在常溫下使處理的橡膠材料表面實現高效鹵化,促進橡膠與其他材料的粘合,提升粘合強度。采用本發明專利技術處理橡膠表面而有效增加其與金屬表面的粘接牢固度,便于使用。
A rubber treating agent for bonding fluororubber and metal and its preparation method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及其制備方法
本專利技術涉及橡膠處理劑制備
,具體是一種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介紹
橡膠是制鞋業中廣泛使用的一種鞋底材料,需要對其進行預處理以客服材料差異帶來的影響,達到鞋底粘合的客觀要求。傳統制鞋業使用冷粘工藝,通過去除橡膠表面的弱界面層,增加粗糙度,使橡膠的比表面積增大,從而提高接觸面積。傳統的表面處理方法有兩種,一是通過機械打磨增加表面粗糙度,一是機械打磨后使用丙酮等溶劑進行表面擦拭,經過表面處理的橡膠進行上膠即可進行粘合。而橡膠與金屬粘合由于金屬表面比較平滑,利用橡膠處理劑處理橡膠表面以配合金屬表面粘合,但現有的橡膠處理劑由于橡膠的種類是多種多樣的處理橡膠表面結構特殊,使得橡膠與金屬接觸面不能達到理想的處理及粘合牢固的效果。
技術實現思路
本專利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專利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計的原料:硅溶膠5-10份、水溶性聚氨酯8-16份、合成橡膠30-50份、引發劑6-12份、增粘樹脂8-14份、三氯異氰尿酸3-9份、乙酸乙酯4-14份、納米二氧化硅2-5份、2-硫醇基苯駢咪唑3-6份、分散劑2-9份、二硫蘇糖醇1-5份、丙烯酸樹脂7-17份、增稠劑8-13份。作為本專利技術進一步的方案: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計的原料:硅溶膠6-9份、水溶性聚氨酯10-14份、合成橡膠35-45份、引發劑7-11份、增粘樹脂10-12份、三氯異氰尿酸4-8份、乙酸乙酯6-12份、納米二氧化硅3-4份、2-硫醇基苯駢咪唑4-5份、分散劑3-8份、二硫蘇糖醇2-4份、丙烯酸樹脂9-15份、增稠劑9-12份。作為本專利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計的原料:硅溶膠7.5份、水溶性聚氨酯12份、合成橡膠40份、引發劑9份、增粘樹脂11份、三氯異氰尿酸6份、乙酸乙酯9份、納米二氧化硅3.5份、2-硫醇基苯駢咪唑4.5份、分散劑5.5份、二硫蘇糖醇3份、丙烯酸樹脂12份、增稠劑11.5份。作為本專利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引發劑過氧化苯甲酰,所述分散劑為硬脂酸單甘油酯。作為本專利技術再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增稠劑為聚丙烯酸酯或締合型聚氨酯。一種如上述所述的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備料:稱取各組分的原料;S2制備反應液:將硅溶膠、水溶性聚氨酯、合成橡膠、引發劑、增粘樹脂、三氯異氰尿酸、乙酸乙酯、納米二氧化硅、2-硫醇基苯駢咪唑投入反應釜內并在溫度50℃條件下攪拌混合均勻;S3制備成品:將分散劑、二硫蘇糖醇、丙烯酸樹脂依次注入反應釜內并提升溫度至60℃進行均勻攪拌,靜置冷卻后,注入增稠劑混合均勻,得到橡膠處理劑。所述步驟S2和步驟S3中混合攪拌以轉速600-800r/min攪動10-20min。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專利技術的有益效果是:該專利技術組分中的納米二氧化硅有助于使處理的材料表面實現極性化,提高粘合強度,而采用二硫蘇糖醇和丙烯酸樹脂使CR和SBS能夠充分溶解,提升成品的粘結強度、浸潤性和貯存穩定性,可以在常溫下使處理的橡膠材料表面實現高效鹵化,促進橡膠與其他材料的粘合,提升粘合強度。采用本專利技術處理橡膠表面而有效增加其與金屬表面的粘接牢固度,便于使用。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專利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地說明。實施例1一種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計的原料:硅溶膠5份、水溶性聚氨酯8份、合成橡膠30份、引發劑6份、增粘樹脂8份、三氯異氰尿酸3份、乙酸乙酯4份、納米二氧化硅2份、2-硫醇基苯駢咪唑3份、分散劑2份、二硫蘇糖醇1份、丙烯酸樹脂7份、增稠劑8份。所述引發劑過氧化苯甲酰,所述分散劑為硬脂酸單甘油酯。所述增稠劑為聚丙烯酸酯或締合型聚氨酯。一種如上述所述的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備料:稱取各組分的原料;S2制備反應液:將硅溶膠、水溶性聚氨酯、合成橡膠、引發劑、增粘樹脂、三氯異氰尿酸、乙酸乙酯、納米二氧化硅、2-硫醇基苯駢咪唑投入反應釜內并在溫度50℃條件下攪拌混合均勻;S3制備成品:將分散劑、二硫蘇糖醇、丙烯酸樹脂依次注入反應釜內并提升溫度至60℃進行均勻攪拌,靜置冷卻后,注入增稠劑混合均勻,得到橡膠處理劑。所述步驟S2和步驟S3中混合攪拌以轉速600r/min攪動10min。實施例2一種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計的原料:硅溶膠6份、水溶性聚氨酯10份、合成橡膠35份、引發劑7份、增粘樹脂10份、三氯異氰尿酸4份、乙酸乙酯6份、納米二氧化硅3份、2-硫醇基苯駢咪唑4份、分散劑3份、二硫蘇糖醇2份、丙烯酸樹脂9份、增稠劑9份。所述引發劑過氧化苯甲酰,所述分散劑為硬脂酸單甘油酯。所述增稠劑為聚丙烯酸酯或締合型聚氨酯。一種如上述所述的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備料:稱取各組分的原料;S2制備反應液:將硅溶膠、水溶性聚氨酯、合成橡膠、引發劑、增粘樹脂、三氯異氰尿酸、乙酸乙酯、納米二氧化硅、2-硫醇基苯駢咪唑投入反應釜內并在溫度50℃條件下攪拌混合均勻;S3制備成品:將分散劑、二硫蘇糖醇、丙烯酸樹脂依次注入反應釜內并提升溫度至60℃進行均勻攪拌,靜置冷卻后,注入增稠劑混合均勻,得到橡膠處理劑。所述步驟S2和步驟S3中混合攪拌以轉速650r/min攪動15min。實施例3一種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計的原料::硅溶膠7.5份、水溶性聚氨酯12份、合成橡膠40份、引發劑9份、增粘樹脂11份、三氯異氰尿酸6份、乙酸乙酯9份、納米二氧化硅3.5份、2-硫醇基苯駢咪唑4.5份、分散劑5.5份、二硫蘇糖醇3份、丙烯酸樹脂12份、增稠劑11.5份。所述引發劑過氧化苯甲酰,所述分散劑為硬脂酸單甘油酯。所述增稠劑為聚丙烯酸酯或締合型聚氨酯。一種如上述所述的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S1備料:稱取各組分的原料;S2制備反應液:將硅溶膠、水溶性聚氨酯、合成橡膠、引發劑、增粘樹脂、三氯異氰尿酸、乙酸乙酯、納米二氧化硅、2-硫醇基苯駢咪唑投入反應釜內并在溫度50℃條件下攪拌混合均勻;S3制備成品:將分散劑、二硫蘇糖醇、丙烯酸樹脂依次注入反應釜內并提升溫度至60℃進行均勻攪拌,靜置冷卻后,注入增稠劑混合均勻,得到橡膠處理劑。所述步驟S2和步驟S3中混合攪拌以轉速700r/min攪動20min。實施例4一種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計的原料:硅溶膠9份、水溶性聚氨酯14份、合成橡膠45份、引發劑11份、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計的原料:硅溶膠5-10份、水溶性聚氨酯8-16份、合成橡膠30-50份、引發劑6-12份、增粘樹脂8-14份、三氯異氰尿酸3-9份、乙酸乙酯4-14份、納米二氧化硅2-5份、2-硫醇基苯駢咪唑3-6份、分散劑2-9份、二硫蘇糖醇1-5份、丙烯酸樹脂7-17份、增稠劑8-13份。/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計的原料:硅溶膠5-10份、水溶性聚氨酯8-16份、合成橡膠30-50份、引發劑6-12份、增粘樹脂8-14份、三氯異氰尿酸3-9份、乙酸乙酯4-14份、納米二氧化硅2-5份、2-硫醇基苯駢咪唑3-6份、分散劑2-9份、二硫蘇糖醇1-5份、丙烯酸樹脂7-17份、增稠劑8-13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計的原料:硅溶膠6-9份、水溶性聚氨酯10-14份、合成橡膠35-45份、引發劑7-11份、增粘樹脂10-12份、三氯異氰尿酸4-8份、乙酸乙酯6-12份、納米二氧化硅3-4份、2-硫醇基苯駢咪唑4-5份、分散劑3-8份、二硫蘇糖醇2-4份、丙烯酸樹脂9-15份、增稠劑9-12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氟橡膠與金屬粘合用橡膠處理劑,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按照重量份計的原料:硅溶膠7.5份、水溶性聚氨酯12份、合成橡膠40份、引發劑9份、增粘樹脂11份、三氯異氰尿酸6份、乙酸乙酯9份、納米二氧化硅3.5份、2-硫醇基苯駢咪唑4.5...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許健根,
申請(專利權)人:廣東東方一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類型:發明
國別省市:廣東;44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