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公開了一種新型定矩扳手,包括上扳手柄、中扳手柄和下扳手柄,所述上扳手柄、中扳手柄和下扳手柄的左端均貫穿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的內部活動設置有第一固定螺釘,所述上扳手柄與下扳手柄的左端均貫穿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二安裝孔的內部活動設置有第二固定螺釘。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通過設置弧形槽、第一鋼球、伸縮彈簧和第二鋼球,使得伸縮彈簧復位伸張推動第一鋼球與弧形槽卡接,從而實現扭矩控制,還通過設置螺紋孔、螺紋桿、調節錐和旋鈕塊,轉動旋鈕塊帶動螺紋桿轉動,螺紋桿在螺紋孔的限位下帶動調節錐向下移動,使得調節錐對第二鋼球進行擠壓調節,從而使得扭矩可以進行無級調節,使用效果更好。
A new type of constant torque wrench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一種新型定矩扳手
本技術涉及扳手
,具體為一種新型定矩扳手。
技術介紹
日常及生產現場常用工具扳手,扳手是維修及生產的重要工具的一種,扳手具有高強度、壽命長、機械性能穩定,同時其受力部位不會產生彎曲、變形、裂口等優點。鑒于螺母已成為機械設備中最重要的緊固件,扳手的作用日顯重要,扳手的種類也是日漸增加,如扭矩扳手、棘輪扳手、活動扳手等。其中扭矩扳手一般分為三類:手動力矩扳手、氣動扭力扳手和電動力矩扳手。定矩扳手廣泛用于對擰緊工藝有嚴格要求的裝配線,使產品各個緊固件扭矩值一致,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有保障;傳統的裝置存在以下不足:目前,現有的絕大多數定矩扳手都無法對扭矩進行無級調節,使得定矩扳手的使用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思路
本技術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定矩扳手,以解決上述
技術介紹
中提出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新型定矩扳手,包括上扳手柄、中扳手柄和下扳手柄,所述上扳手柄、中扳手柄和下扳手柄的左端均貫穿設有第一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的內部活動設置有第一固定螺釘,所述上扳手柄與下扳手柄的左端均貫穿設有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二安裝孔的內部活動設置有第二固定螺釘,所述第二固定螺釘底端的表面活動設置有外環,所述外環的中部設置有定矩機構,所述上扳手柄的左端貫穿設有螺紋孔,所述螺紋孔的內壁活動設置有螺紋桿,所述螺紋桿的表面設置有調節機構。優選的,所述上扳手柄、中扳手柄和下扳手柄從上至下相互搭接,所述上扳手柄、中扳手柄和下扳手柄的中部均貫穿設有連接孔,所述連接孔的內部與連接螺釘的表面螺紋連接。優選的,所述定矩機構包括內環,所述內環活動設置在外環的中部,所述外環內壁的中部開設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的內部活動設置有第一鋼球,所述內環的中部貫穿設有連通孔,所述第一鋼球遠離弧形槽的一側延伸至連通孔的內部并固定設置有伸縮彈簧,所述伸縮彈簧遠離第一鋼球的一端固定設置有第二鋼球,所述內環上表面的中部貫穿設有調節孔,所述第二鋼球延伸至調節孔的內部,所述內環的下表面通過螺釘固定設置有扳手套筒頭。優選的,所述弧形槽與連通孔的數量均為四個,四個所述連通孔分別等距離的均勻分布在內環的中部,所述第一鋼球的大小與第二鋼球的大小相同,且第一鋼球的表面與弧形槽的內壁相貼合。優選的,所述調節機構包括調節錐,所述調節錐固定設置在螺紋桿的底端,所述下扳手柄的左端貫穿設有活動孔,所述螺紋桿的底端延伸至活動孔的內部,所述螺紋桿的頂端固定設置有轉動齒輪,所述轉動齒輪的上表面固定設置有旋鈕塊,所述上扳手柄的上表面與轉動齒輪之間設置有指示機構。優選的,所述指示機構包括固定臺,所述固定臺固定設置在第一固定螺釘頂端的表面,所述固定臺的上表面活動設置有指示盤,所述指示盤周向側外壁的輪齒與轉動齒輪周向側外壁的輪齒相嚙合。與現有技術相比,本技術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術通過設置弧形槽、第一鋼球、伸縮彈簧和第二鋼球,使得伸縮彈簧復位伸張推動第一鋼球與弧形槽卡接,從而實現扭矩控制,還通過設置螺紋孔、螺紋桿、調節錐和旋鈕塊,轉動旋鈕塊帶動螺紋桿轉動,螺紋桿在螺紋孔的限位下帶動調節錐向下移動,使得調節錐對第二鋼球進行擠壓調節,從而使得扭矩可以進行無級調節,使用效果更好;2、本技術通過設置轉動齒輪、固定臺和指示盤,使得旋鈕塊可以帶動轉動齒輪轉動,轉動齒輪帶動指示盤轉動,方便使用者觀察扭矩大小,還通過設置扳手套筒頭,實現了方便快捷的適應各種尺寸各種形狀的螺栓預緊。附圖說明圖1為本技術一種新型定矩扳手整體結構俯視圖;圖2為本技術一種新型定矩扳手整體結構仰視圖;圖3為本技術一種新型定矩扳手中的部分結構正剖圖;圖4為本技術一種新型定矩扳手中的外環結構與內環結構連接俯剖圖;圖5為本技術一種新型定矩扳手中的上扳手柄結構俯視圖;圖6為本技術一種新型定矩扳手中的中扳手柄結構俯視圖;圖7為本技術一種新型定矩扳手中的下扳手柄結構俯視圖。圖中:1、上扳手柄;2、中扳手柄;3、下扳手柄;4、第一安裝孔;5、第一固定螺釘;6、第二安裝孔;7、第二固定螺釘;8、外環;9、內環;10、弧形槽;11、第一鋼球;12、連通孔;13、伸縮彈簧;14、第二鋼球;15、調節孔;16、扳手套筒頭;17、螺紋孔;18、螺紋桿;19、活動孔;20、調節錐;21、轉動齒輪;22、旋鈕塊;23、固定臺;24、指示盤;25、連接孔;26、連接螺釘。具體實施方式下面將結合本技術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技術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技術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技術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技術保護的范圍。請參閱圖1-7,本技術提供一種技術方案:一種新型定矩扳手,包括上扳手柄1、中扳手柄2和下扳手柄3,上扳手柄1、中扳手柄2和下扳手柄3的左端均貫穿設有第一安裝孔4,第一安裝孔4的內部螺紋連接有第一固定螺釘5,上扳手柄1與下扳手柄3的左端均貫穿設有第二安裝孔6,第二安裝孔6的內部螺紋連接有第二固定螺釘7,第二固定螺釘7底端的表面螺紋套接有外環8,外環8的中部設置有定矩機構,上扳手柄1的左端貫穿設有螺紋孔17,螺紋孔17的內壁螺紋連接有螺紋桿18,螺紋桿18的表面設置有調節機構。上扳手柄1、中扳手柄2和下扳手柄3從上至下相互搭接,上扳手柄1、中扳手柄2和下扳手柄3的中部均貫穿設有連接孔25,連接孔25的內部與連接螺釘26的表面螺紋連接。定矩機構包括內環9,內環9活動插接在外環8的中部,外環8內壁的中部開設有弧形槽10,弧形槽10的內部活動連接有第一鋼球11,內環9的中部貫穿設有連通孔12,第一鋼球11遠離弧形槽10的一側延伸至連通孔12的內部并固定連接有伸縮彈簧13,伸縮彈簧13遠離第一鋼球11的一端固定連接有第二鋼球14,內環9上表面的中部貫穿設有調節孔15,第二鋼球14延伸至調節孔15的內部,內環9的下表面通過螺釘固定安裝有扳手套筒頭16?;⌒尾?0與連通孔12的數量均為四個,四個連通孔12分別等距離的均勻分布在內環9的中部,第一鋼球11的大小與第二鋼球14的大小相同,且第一鋼球11的表面與弧形槽10的內壁相貼合。調節機構包括調節錐20,調節錐20固定安裝在螺紋桿18的底端,下扳手柄3的左端貫穿設有活動孔19,螺紋桿18的底端延伸至活動孔19的內部,螺紋桿18的頂端固定連接有轉動齒輪21,轉動齒輪21的上表面固定安裝有旋鈕塊22,上扳手柄1的上表面與轉動齒輪21之間設置有指示機構。指示機構包括固定臺23,固定臺23螺紋套接在第一固定螺釘5頂端的表面,固定臺23的上表面轉動連接有指示盤24,指示盤24周向側外壁的輪齒與轉動齒輪21周向側外壁的輪齒相嚙合。工作原理:本技術在使用時,當需要對扳手扭矩進行調節時,轉動旋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一種新型定矩扳手,包括上扳手柄(1)、中扳手柄(2)和下扳手柄(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扳手柄(1)、中扳手柄(2)和下扳手柄(3)的左端均貫穿設有第一安裝孔(4),所述第一安裝孔(4)的內部活動設置有第一固定螺釘(5),所述上扳手柄(1)與下扳手柄(3)的左端均貫穿設有第二安裝孔(6),所述第二安裝孔(6)的內部活動設置有第二固定螺釘(7),所述第二固定螺釘(7)底端的表面活動設置有外環(8),所述外環(8)的中部設置有定矩機構,所述上扳手柄(1)的左端貫穿設有螺紋孔(17),所述螺紋孔(17)的內壁活動設置有螺紋桿(18),所述螺紋桿(18)的表面設置有調節機構。/n
【技術特征摘要】
1.一種新型定矩扳手,包括上扳手柄(1)、中扳手柄(2)和下扳手柄(3),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扳手柄(1)、中扳手柄(2)和下扳手柄(3)的左端均貫穿設有第一安裝孔(4),所述第一安裝孔(4)的內部活動設置有第一固定螺釘(5),所述上扳手柄(1)與下扳手柄(3)的左端均貫穿設有第二安裝孔(6),所述第二安裝孔(6)的內部活動設置有第二固定螺釘(7),所述第二固定螺釘(7)底端的表面活動設置有外環(8),所述外環(8)的中部設置有定矩機構,所述上扳手柄(1)的左端貫穿設有螺紋孔(17),所述螺紋孔(17)的內壁活動設置有螺紋桿(18),所述螺紋桿(18)的表面設置有調節機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定矩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扳手柄(1)、中扳手柄(2)和下扳手柄(3)從上至下相互搭接,所述上扳手柄(1)、中扳手柄(2)和下扳手柄(3)的中部均貫穿設有連接孔(25),所述連接孔(25)的內部與連接螺釘(26)的表面螺紋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新型定矩扳手,其特征在于:所述定矩機構包括內環(9),所述內環(9)活動設置在外環(8)的中部,所述外環(8)內壁的中部開設有弧形槽(10),所述弧形槽(10)的內部活動設置有第一鋼球(11),所述內環(9)的中部貫穿設有連通孔(12),所述第一鋼球(11)遠離弧形槽(10)的一側延伸至連通孔(12)的內部并固定設置有伸縮彈簧(13),所...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盧長亮,戴京濤,姚東,劉健,何嘉誠,
申請(專利權)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航空大學青島校區,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山東;37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