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輥用氣缸加壓機構,包括機架,機架頂端的一側安裝有橫梁,機架的底端通過第一軸承安裝有導絲輥,機架頂部的一側安裝有控制面板,橫梁上安裝有加壓機構,所述加壓機構包括殼體,殼體安裝在橫梁上,殼體的內部開設有內腔,內腔的中部插接有絲桿,絲桿與殼體的連接處通過第二軸承連接,絲桿的兩側設置有導向柱,絲桿的一端安裝有伺服電機。解決了現有的氣缸加壓機構需要對兩個氣缸的運行速度進行仔細調節,使兩個氣缸在運行過程中保持同步,調節比較煩瑣,尤其是在雙氣缸式橡膠輥加壓機構批量應用的情況下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專利技術結構新穎,構思巧妙,加壓操作簡單,準確度高,同時加壓平衡穩定,有利于調節。
Cylinder pressurizing mechanism for cots
【技術實現步驟摘要】
膠輥用氣缸加壓機構
本技術涉及展示裝置領域,具體為膠輥用氣缸加壓機構。
技術介紹
在化纖紡絲生產線上,橡膠輥加壓機構通常分為配重式和雙氣缸式兩種,其中雙氣缸式比較常用。與配重式橡膠輥加壓機構相比,雙氣缸式橡膠輥加壓機構具有壓力調節范圍大、自動化程度高、外形美觀等優點,但也存在以下問題:需要對兩個氣缸的運行速度進行仔細調節,使兩個氣缸在運行過程中保持同步,調節比較煩瑣,尤其是在雙氣缸式橡膠輥加壓機構批量應用的情況下。
技術實現思路
針對上述情況,為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本技術提供膠輥用氣缸加壓機構,有效的解決了現有的氣缸加壓機構需要對兩個氣缸的運行速度進行仔細調節,使兩個氣缸在運行過程中保持同步,調節比較煩瑣,尤其是在雙氣缸式橡膠輥加壓機構批量應用的情況下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技術提供如下技術方案:本技術包括機架、橫梁、第一軸承、導絲輥、控制面板、加壓機構、凹型架、橡膠壓輥、氣缸、滑槽和滑軌,所述機架頂端的一側安裝有橫梁,機架的底端通過第一軸承安裝有導絲輥,機架頂部的一側安裝有控制面板,橫梁上安裝有加壓機構,加壓機構的底端焊接有凹型架,凹型架的內部安裝有橡膠壓輥;所述加壓機構包括殼體、內腔、絲桿、第二軸承、導向柱、伺服電機、移動塊、連接塊、絲孔和導向孔,殼體安裝在橫梁上,殼體的內部開設有內腔,內腔的中部插接有絲桿,絲桿與殼體的連接處通過第二軸承連接,絲桿的兩側設置有導向柱,絲桿的一端安裝有伺服電機,絲桿和導向柱上套接有移動塊,移動塊底部的兩端均設置有連接塊,移動塊上對應絲桿位置處開設有絲孔,移動塊上對應導向柱位置處開設有導向孔。優選的,所述橫梁靠近一端的一側安裝有氣缸,橫梁的中部開設有滑槽,殼體上對應滑槽位置處設置有滑軌,滑軌滑動連接在滑槽內。優選的,所述絲桿和導向柱上均涂有潤滑脂。優選的,所述伺服電機電性連接控制面板。優選的,所述氣缸的一端安裝在殼體的一側。工作原理:本技術使用時,氣缸伸出時推動殼體在滑軌與滑槽的配合下向前移動,氣缸收縮時拉動殼體在滑軌與滑槽的配合下向后移動,通過氣缸控制加壓機構的橫向位置,調節好橫向位置后,通過控制面板控制伺服電機工作,伺服電機工作帶動絲桿轉動,絲桿轉動在與絲孔的配合下,使得移動塊在絲桿上上下移動,導向柱的設置提高移動時的穩定性和準確性,移動塊上下移動帶動連接塊、凹型架和橡膠壓輥上下移動,移動塊向下移動,即橡膠壓輥向下移動進行加壓,移動塊向上移動,即橡膠壓輥向上移動進行減壓,加壓減壓操作方便,準確度高,連接塊從兩端加壓,加壓平衡穩定。有益效果:本技術結構新穎,構思巧妙,加壓操作簡單,準確度高,同時加壓平衡穩定,有利于調節。附圖說明附圖用來提供對本技術的進一步理解,并且構成說明書的一部分,與本技術的實施例一起用于解釋本技術,并不構成對本技術的限制。在附圖中:圖1是本技術整體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技術加壓機構結構示意圖;圖3是本技術移動塊三維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技術支滑槽開設結構示意圖;圖中標號:1、機架;2、橫梁;3、第一軸承;4、導絲輥;5、控制面板;6、加壓機構;7、凹型架;8、橡膠壓輥;9、殼體;10、內腔;11、絲桿;12、第二軸承;13、導向柱;14、伺服電機;15、移動塊;16、連接塊;17、絲孔;18、導向孔;19、氣缸;20、滑槽;21、滑軌。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1-4對本技術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詳細說明。由圖1-圖4所示,本技術提供膠輥用氣缸加壓機構,包括機架1、橫梁2、第一軸承3、導絲輥4、控制面板5、加壓機構6、凹型架7、橡膠壓輥8、氣缸19、滑槽20和滑軌21,機架1頂端的一側安裝有橫梁2,機架1的底端通過第一軸承3安裝有導絲輥4,機架1頂部的一側安裝有控制面板5,橫梁2上安裝有加壓機構6,加壓機構6的底端焊接有凹型架7,凹型架7的內部安裝有橡膠壓輥8;加壓機構6包括殼體9、內腔10、絲桿11、第二軸承12、導向柱13、伺服電機14、移動塊15、連接塊16、絲孔17和導向孔18,殼體9安裝在橫梁2上,殼體9的內部開設有內腔10,內腔10的中部插接有絲桿11,絲桿11與殼體9的連接處通過第二軸承12連接,絲桿11的兩側設置有導向柱13,絲桿11的一端安裝有伺服電機14,絲桿11和導向柱13上套接有移動塊15,移動塊15底部的兩端均設置有連接塊16,移動塊15上對應絲桿11位置處開設有絲孔17,移動塊15上對應導向柱13位置處開設有導向孔18。由圖1和圖4所示,橫梁2靠近一端的一側安裝有氣缸19,橫梁2的中部開設有滑槽20,殼體9上對應滑槽20位置處設置有滑軌21,滑軌21滑動連接在滑槽20內,使用時,氣缸19伸出時推動殼體9在滑軌21與滑槽20的配合下向前移動,氣缸19收縮時拉動殼體9在滑軌21與滑槽20的配合下向后移動。絲桿11和導向柱13上均涂有潤滑脂,使得絲桿11和導向柱13具有較好的潤滑性能,降低能耗。伺服電機14電性連接控制面板5,便于信號的傳輸和使用。由圖1所示,氣缸19的一端安裝在殼體9的一側,便于配合使用。工作原理:本技術使用時,氣缸19伸出時推動殼體9在滑軌21與滑槽20的配合下向前移動,氣缸19收縮時拉動殼體9在滑軌21與滑槽20的配合下向后移動,通過氣缸19控制加壓機構6的橫向位置,調節好橫向位置后,通過控制面板5控制伺服電機14工作,伺服電機14工作帶動絲桿11轉動,絲桿11轉動在與絲孔17的配合下,使得移動塊15在絲桿11上上下移動,導向柱13的設置提高移動時的穩定性和準確性,移動塊15上下移動帶動連接塊16、凹型架7和橡膠壓輥8上下移動,移動塊15向下移動,即橡膠壓輥8向下移動進行加壓,移動塊15向上移動,即橡膠壓輥8向上移動進行減壓,加壓減壓操作方便,準確度高,連接塊16從兩端加壓,加壓平衡穩定。本技術結構新穎,構思巧妙,加壓操作簡單,準確度高,同時加壓平衡穩定,有利于調節。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技術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術,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技術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技術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技術的保護范圍之內。本文檔來自技高網...
【技術保護點】
1.膠輥用氣缸加壓機構,包括機架(1)、橫梁(2)、第一軸承(3)、導絲輥(4)、控制面板(5)、加壓機構(6)、凹型架(7)、橡膠壓輥(8)、氣缸(19)、滑槽(20)和滑軌(21),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1)頂端的一側安裝有橫梁(2),機架(1)的底端通過第一軸承(3)安裝有導絲輥(4),機架(1)頂部的一側安裝有控制面板(5),橫梁(2)上安裝有加壓機構(6),加壓機構(6)的底端焊接有凹型架(7),凹型架(7)的內部安裝有橡膠壓輥(8);/n所述加壓機構(6)包括殼體(9)、內腔(10)、絲桿(11)、第二軸承(12)、導向柱(13)、伺服電機(14)、移動塊(15)、連接塊(16)、絲孔(17)和導向孔(18),殼體(9)安裝在橫梁(2)上,殼體(9)的內部開設有內腔(10),內腔(10)的中部插接有絲桿(11),絲桿(11)與殼體(9)的連接處通過第二軸承(12)連接,絲桿(11)的兩側設置有導向柱(13),絲桿(11)的一端安裝有伺服電機(14),絲桿(11)和導向柱(13)上套接有移動塊(15),移動塊(15)底部的兩端均設置有連接塊(16),移動塊(15)上對應絲桿(11)位置處開設有絲孔(17),移動塊(15)上對應導向柱(13)位置處開設有導向孔(18)。/n...
【技術特征摘要】
1.膠輥用氣缸加壓機構,包括機架(1)、橫梁(2)、第一軸承(3)、導絲輥(4)、控制面板(5)、加壓機構(6)、凹型架(7)、橡膠壓輥(8)、氣缸(19)、滑槽(20)和滑軌(21),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架(1)頂端的一側安裝有橫梁(2),機架(1)的底端通過第一軸承(3)安裝有導絲輥(4),機架(1)頂部的一側安裝有控制面板(5),橫梁(2)上安裝有加壓機構(6),加壓機構(6)的底端焊接有凹型架(7),凹型架(7)的內部安裝有橡膠壓輥(8);
所述加壓機構(6)包括殼體(9)、內腔(10)、絲桿(11)、第二軸承(12)、導向柱(13)、伺服電機(14)、移動塊(15)、連接塊(16)、絲孔(17)和導向孔(18),殼體(9)安裝在橫梁(2)上,殼體(9)的內部開設有內腔(10),內腔(10)的中部插接有絲桿(11),絲桿(11)與殼體(9)的連接處通過第二軸承(12)連接,絲桿(11)的兩側設置有導向柱(13),絲桿(11)的一端安裝有伺服電...
【專利技術屬性】
技術研發人員:劉濤,沙鵬浩,宋秋陽,
申請(專利權)人:寶依德精密模切無錫有限公司,
類型:新型
國別省市:江蘇;32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發表了對其他瀏覽者有用的留言會獲得科技券。